易筋经、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2012-04-08 20:35阅读:16
所提易筋经,八段锦,六字诀,五禽戏均为国家大力推广和普及的四套健身气功,为了好记,排列顺序是数字谐音“1,5,6,8”,没有更深含义。以笔者研究多年体会来看,数字排列还是“5,6,8,12”为好,且有多层含义。其一,数字有小到大排列,需要说明的是易筋经有12节。其二,从历史悠久来讲,“5,6,8,12”,符合年代排序。五禽戏历史有2000多年,历史最悠久。易筋经历史最短。这四套健身气功,也可以叫健身养生气功。其功法特点:1,五禽戏,历史上有明确创编人,就是东汉著名神医华佗。首创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当时老百姓吃药看病难问题,依据中医理念,在先秦先人智慧的基础上,用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象形动作而创编,且对应人体五脏六腑。2,六字诀,历史上没有明确创编人,但他同样依据中医理念,靠发嘘,呵,呼,四,吹,嘻六个字音,且通过发声气流,走相对应的肝,心,脾,肺,肾,三焦人体经络,达到抚慰脏器按摩目的,解决养生和治病问题。六个字相生排列为养生,相克排列为治病。3,八段锦,历史上没有明确创编人。前四段为调理身体,后四段为强身健体。4,易筋经,历史上没有明确创编人。系少林寺武僧所传,主要是伸筋拔骨,强壮身体为目的。从以上特点来看,足见端倪。
导引术由中国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渊源甚古,至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方仙道的一种养生方术。《庄子·刻意》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篇章,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在社会上兴盛一时。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汉简《引书》,其中的导引术已相当完备。特别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其中有40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经分解这些姿势,发现易筋经的基本动作可在《导引图》上找到原型,这有力地证明了易筋经最初源于秦汉间方仙道的养生术。
养身口诀
『动以养生、健身、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春三月』,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气得泄。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导引之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纳者一息,吐者六气,吹呼唏呵嘘泗。
『吹之去热,呼之去风,唏之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泗以解极』
方仙道至东汉一变而为黄老道,至汉末演化为道教,道教中因此流传有原来方仙道的导引养生术。自先秦巫医分家后,汉末方仙道的医和仙亦分家,方士医学自此产生。当时,医书称为“方书”(如《五十二病方》、《肘后备急方》等),被收入《艺文志·方技咯》,学医叫“为方”,治病有效称“善为方”。魏晋时著名医学家华佗被列入《方士传》,《后汉书·华佗传》说华佗“精于方药”。所以方士医家不仅治病,也传承了原来方仙道的导引养生之术。《华佗传》记载:“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华佗这段话不仅说明方士医学借助五禽戏健身治病,也说明五禽戏来自
“古之仙者”,即方仙道。易筋经和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同源,皆源自方仙道的养生术,同在医家流传。医术和方术分家,起自宋代,至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兴起,才形成现代面貌的中医学,方士医学也逐渐融入道教之中。据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记载:“又曾受刀楯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若以此道与不晓者对,便可以当全独胜,所向无前矣。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从中可知,魏晋时期中国武术已成套路,且有口诀秘法,师徒教授承传,形成了武术家的职业群体。由此,导引养生术在武术团体中流传,亦顺理成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初时依附方仙道,后依附神仙道教,在当时人眼中,佛教亦不过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已。六朝时佛教势力膨胀,渐脱离道教而自立门户,但僧侣们仍修习导引养生术以健身祛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导引养生术分别在道教的道士集团、佛教考《正统道藏》中《气法要妙至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以及《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修养大略》,都有“凡服气者何求也,以其功至,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之说。这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中《调护诀》所述“五年易髓,六年易筋”相同,嵩山亦为少林寺本山。以上书中所载资料皆唐代中期社会盛传的功法,有些气法书(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记有
“天宝”至“大历”年号,可见中唐以后社会上已盛传“易髓”、“易筋”之说。
考《易筋经》、《洗髓经》功法动作和孙思邈《千金方》中所载《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的动作相似,可知《易筋经》功法的创编,乃是综合此二种按摩法而来。《易筋经》、《洗髓经》兼具佛道二教的特点,与《千金方》中《天竺国按摩法》有渊源关系,这也是《易筋经》传承托名达摩的根据。唐代佛道二教均较开放,但自武宗会昌灭佛,佛教受到极大压抑。唐末五代时,社会优秀人才大量流入佛教,禅宗各门派非常兴盛,禅定流行。而宋真宗赵恒继位后假造天书粉饰太平,道教大兴,内丹学南宗随之兴起,道家修炼之术风格大变。据佛道二教斗争的形势推测,考虑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文风格,《易筋经》的创编,可能在唐武宗去世之后至宋真宗掌国之前这段时间(约847—998
年) |
肝的特点及嘘字功
心的特点及呵字功
脾的特点及呼字功
肺的特点及呬字功
肾的特点及吹字功
三焦的特点及嘻字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