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客家葬俗(一)
2008-04-09 17:54阅读:36
浅谈赣南客家葬俗
许才浩
摘
要:丧葬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历来为我国各民众所重视,特别是汉族的丧葬礼仪,到周代已基本定型、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完善。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大部分承袭中原汉族的传统。但是现在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又和北方中原有众多的不同之处,客家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习俗特点。“视死如归”,客家人对丧祭之礼是特别的重视,有表示对死者的敬意、维系生命的源远流长、使家族得以敷衍、人生得以归宿之意。所以客家人对丧葬礼俗做得十分的周到、严肃,而且几百多年来一直遵守古礼,少有变动。
关键词:赣南;客家;葬俗
一个家庭最悲伤的时刻莫过于家人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的过世,但是这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各具特色的丧葬礼俗。客家人是由北方中原南下迁徙至江南各地的,所以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保留有浓重的北方气息,但是又由于长期和南方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生活,使得客家人的习俗、生活习惯又带有南方的气息;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客家人也结合自身民族特点
,从而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独有的风格,有了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赣南的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又有和其他地方的客家的不同之处。
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俗和汉族传统一样,也十分的注重“寿”和“孝”两字。只有花甲以上的人亡故方算善终,善终者办丧事俗称“白喜事”。此等丧事往往讲排场,以示儿孙孝顺,且礼节较繁,一般有送终、报丧、守灵、入殓、成服、堂奠、出殡、下葬等程序,此后有的还有上坟、做七七、做百日、做周年、除孝等;在赣南客家人的眼里,“死”和“生”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所以赣南客家人对待人的死是特别的看重,从而形成了一套所独有的客家丧葬习俗。
一、奔丧
道教与客家人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其中葬俗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最为显著的。在客家人的习俗里,当家里有老人过世时,家人齐集床前恸哭,同时叫另外三人(一般是长子、长孙和长媳)带上纸钱和蜡烛到河边祭拜天地,买天水回来为死者擦洗身体(俗称:买天水)。一人端钵子在前,一人持纸钱卷住的三柱香走中间,一人殿后。水源地必须是岔口处的流动水。取水前,先把三柱香插在岸边,三人同时下跪向河磕三个头,然后持钵前到河边舀水,另两人跪着。舀水时,必须先向空中虚舀两次,第三次才真正舀水。水不能舀得太满,如果溢出,则意为不吉祥。把“天水”取回来后就要为死者“抹尸”,将死者衣服脱光后,用一块干净抹布沾上取回的水在死者前胸后背从头到脚各抹三趟,即告抹尸完成。此时把以前为老人准备的寿服取出,为死者穿上,准备暂放入棺木中。装尸有几个特殊要求:第一,装殓服装必须是寿衣,
当地比较认可的是,男子着长衫、礼帽和皮鞋,女子着斜襟布衣;第二,衣服不得扣起只得用线绕住,否则影响死者投生;第三,死者为女性的,
还必须为其梳好头发。装尸的最佳时间是断气后2
小时内,死者四肢尚未僵硬,穿衣服尚比较方便。但如果由于其他原因,如寿衣未及时做好,怎么办?
当地人认为: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亲属给其穿衣、呼唤死者、要求他(她)
放松手脚、奇迹就会出现”。如果老人去世时未预备下“长生”(棺材),就立即遣人购置,买回的“长生”抬回家时须让脚部先行。若是老人仍在世时购置“长生”,抬回家时则须让头部先行。如果去世的老人为男性,丧事由男方的长亲——屋长作主;如果去世的老人为女性,家人要给老人的娘家“写报单”告知老人的死讯,通知老人兄弟的子辈,即外家孙在镇葬那天来吊祭。在客家人的习俗里去报丧也有一套独有的习俗:报丧人不论晴雨必须带伞,报丧人不能进入亲朋家里,只能在门口呼叫后,等亲朋家里一有人出来,什么话也不要说,立即下跪,亲朋一看见跪者胸前披戴的麻绳便知道来意,那么亲朋就会舀一碗冷水给报丧人喝,报丧人一般只喝一口,然后在门口倒掉。亲戚再给报丧人封包一个、鸡蛋一双致谢。而报丧者只可以吃一个鸡蛋,另外的一个留下的意思是要留给死者,以示对死者的敬重,因为此时,亲属并不认为死者已去逝。而且报丧者是不可以在别人家里过夜的,亲朋也一定会叫报丧者回去,不管有多远、有多晚,都要回去,意识不要把晦气留在别人的家里,要连夜赶回。
二、入殓
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在入殓前棺木先垫上草纸、草木灰和茶叶,然后择时用三捆麻皮吊尸入棺,称小碳。盖棺前家属亲誊瞻仰已故者遗容,由孝子喂饭,俗谓
“饲生”。然后封棺,用斧头钉上六颗钉子,但不可以钉死。男亡棺木油红漆,由男家族上辈封棺,女亡棺木则油黑漆,由外家上辈封棺。而不管死者是男的还是女的,死者的亲属都会披麻戴孝的在棺木周围看死者的最后一眼,放声哭泣,边哭泣边唱,客家人叫做“哭唱”,这叫大殓。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嚎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入殓时,棺内要填满纸、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时,家属要围绕棺柩俯伏爬行一周,又叫“爬棺”,以示告别。然后择时下钉,每下一钉,都要说一句吉利话。除孝子孝妇外,其他人与入殓时辰相冲克的,不可看死者入殓。在死者的亲属封棺后(意为:盖棺定论),任何人再也不可以开棺了,即使是死者的亲属没有见到最后的一面,也不可以打开的,盖棺后意为着死人与活人已经分开了,阴阳不和。
三、成服
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披麻戴孝,称“成服”,也有的叫做“丧服”。父亡子手执竹杖、母亡子手则执桐杖,意为哀痛同于丧父。按照客家人的习俗,做丧服一般是请专门的裁缝师傅来家里做的,布匹全是白色的布料,做丧服较为简单,但是男、女还是有讲究的,男的丧服宽大而帽小;女的丧服是腰紧而帽大。另外,在做丧服的同时,家里长者则已经开始请风水先生算黄道吉日和选坟址,叫作“做地理”。
客家人的重丧日一般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时,要采取一些仪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天刑”;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怎么严格,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
四、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到了那天,丧家就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有的地方亲属还要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在史料的记载中,招魂的仪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献中就说,死者亲属要从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连呼三声,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于衣,然后从屋的后面下来,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这件“衣服”被人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肤香泽,有着“肉体”和“气息”的双重联系;魂魄也许会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状而归附回来。到了近代,人们主要用大幡来作为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风飘飘,取其缠绵的意思,魂魄就能够循着这飘扬的幡盖归来。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门的左边;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门的右边。有的招魂仪式,是非常有职业特征的。
人死亡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从哪里走呢?于是下一个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指路”就是为鬼魂指引升天的道路。在客家人宗教的亡灵世界里,亡灵的“回归”需要巫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先上一条道,继续向前走去,就分出许多岔道,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别设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过一条河,那里有许多白骨。在这种作法下,据说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仪式,表现了人们两种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态。一方面希望死者灵魂活转回来,另一方面则要告诉死者的灵魂迅速离开。
五、吊唁仪式
在招魂和送魂仪式后就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按照客家人习俗,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也有的是铜锣。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并要放鞭炮。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或者是走到灵柩前跪哀,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次,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
其中客家人的迎“外事”有独特的意味,“外事”即母亲娘家亲属。在客家人眼中,娘家地位非常高,俗称“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不管父亲去世还母亲去世,母亲娘家亲属都有很大发言权。接待母亲娘家人的礼节也非常隆重。在出殡那一天,所有亲戚都来出席葬礼,母亲娘家人也在那一天来。母亲娘家人到来之前,棺材不得盖盖。母亲娘家人快要到达时,先要放炮(原先用硝现做,现改为个大的炮仗)
,以示到来之意。死者亲属放炮仗应答,所有号子跪下迎接,放声大哭,由治丧小组接丧礼(包括香蜡、礼金等)
。母亲娘家人不得直接奔灵堂,而是先集中在一个地方休息。由治丧小组成员清点母亲娘家人数,确定需要戴孝的人头数,然后由其引导前到休息场所送“孝布”(即戴在头上的一块白布)
和请“外事”。所有号子跪在门前,请求母亲娘家人接受。以示对母亲娘家人的尊重,要举行“三请”仪式:即跪下,起来各三次,母亲娘家人才接受。然后按照母亲辈份秩序长幼顺序分别带孝,前往祭灵,道士必须组织打忏,所有号子相陪。母亲娘家人可以对死者装殓或其他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如衣服太差、子孙不孝等,可以在灵前行使惩罚权,对曾经不孝的人进行呵责,甚至可以用哭丧棒击打(一般不允许击打)
。而此时,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主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吊唁仪式要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而定的,在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里,有的要举行七天七夜,而有的家庭则一、两天就完了。
文章引用自: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