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意思?
2019-02-16 12:19阅读:7,570
(姚江暮初原创文字版权,谢绝转载和抄袭)
作者:暮初
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一种名为“乐府诗”的诗词类别,源于民歌。其中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叙事诗《木兰辞》(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
《木兰辞》的第一段是这样描述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开篇给人的感觉就是,战争气氛骤然来临,将人迅速带入一个以征兵备战为特征的情景之中。从逻辑上讲,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唧唧复唧唧”理应与“备战”联系起来。
但是,对于“唧唧”究竟是何意思,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唧唧”是织机的声音(机杼声),这是人教版课本中提供的标准答案。而另一种苏教版课本中的标准答案是“叹息声”,似乎各有道理。这就是产生了矛盾。
支持“唧唧”是织机的声音(机杼声)一方的理由,是从拟声词来说。哪有一个人的叹息声发出“唧唧”的声音,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人又不是老鼠。
支持“唧唧”是叹息声一方的理由是,紧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句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既然,“不闻机杼声”,“唧唧”又怎么可能是织机发出的声音。而且,有人引用白居易的《缭绫
·
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指出织机的声音应该是“札札”而非“唧唧”。
似乎各有道理。为了弄清“唧唧”
究竟是什么意思,先来看《汉典》辞典是怎么说的:
一是状声词。“形容機杼聲或嘆息聲。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二是形容叹息声。形容嘆息聲。唐·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三是形容虫鸣声:“唐.王維.青雀歌:「猶勝黃雀爭上下,唧唧空倉復若何。」唐.李郢.宿杭州虛白堂詩:「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
四是形容鸟鸣声:“唐·劉禹錫《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滿庭飛。」
五是形容哭泣聲: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醒時夜向闌,唧唧銅缾泣。」
看来辞典大体上只说了“唧唧”是“状声词”(拟声词),也没有说清《木兰辞》中的“唧唧”究竟是何意思,模棱二可。也就是说,为什么“唧唧”这个“状声词”会变成描述“叹息声”的词呢。难道人在叹息时,会发生“唧唧”的声音?
其实,焦点并不在《木兰辞》本身,而在于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中“唧唧”的理解。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听着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早已让我情不自禁地扼腕叹息;再听到她当面诉说不幸身世更是让人深感悲切。我们都是沦落天涯的人,共同的不幸才让我们两个陌生之人在这个陌生之地相逢)。
事实上,这里的“唧唧”是听着琵琶女对于自身悲惨身世的当面诉说,又重新扣紧了白居易“心弦”的状声词,犹如之前琵琶声在心中的回响和共鸣,并非是白居易口中发出“唧唧”的叹息声。而此时的白居易只是静静地倾听着,而没有任何插话或发生声音来介入琵琶女的诉说过程。
而苏轼的形容也是立于稍远之处感受哭泣声的感觉。这就将“唧唧”仍回复到“状声词”(拟声词)的本意上。
好了,该是到了最后揭晓“唧唧复唧唧”意思的时候了。这要用到历史研究中的情景复原(或情景再现)技巧。
事实上,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诗句中可以看见。可汗(首领)大点兵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战争动员,每户人家必须派出壮丁出来,而木兰的烦恼也来自于此。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这就是说在战争动员的过程中,后勤准备也是一件十分繁忙的事情。也就是在战争动员的同时,家家户户的织机也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村庄之中的织机声音理应此起彼伏,响彻一片。读诗时,不应该只关注木兰家的织机有没有开动,有没有声音(直接场景);而是应该关注整个村庄的织机可能会处于什么状态中。这就是历史学研究中的“间接场景“(社会场景)的概念。
因此,“唧唧复唧唧”是从远处传来的,村庄中交织成一片的织机声音,显示了战争准备的急迫状态,而木兰在这种全员战争准备的气氛中虽然也身不由己地坐上了织机。但是与周围织机忙碌的情景所不协调的是,木兰这边根本没有拉动织机,这就更加凸现了木兰的心事重重(即情景对比)。
“唧唧”作为状声词,拟人化地表示织机在强大的战争动员面前不堪重负地发出“唧唧”声音,这与不分昼夜地坐在织机上,且身心疲惫不堪的人们从心中发出的叹息之声相共鸣。但这并非是人们从口中所发出的叹息之声的直描。
因此,可以确定《木兰辞》中的“唧唧”是织机声的状声词(拟声词)。但不是从木兰身前的织机中所发生的声音,而是从远处传来的村庄中此起彼伏的织机声所组成的“交响乐”(诗中巧妙地选用了“复”这个字),以渲染战争来临的紧张气氛。
假如,一个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时有过在织坊旁边玩耍的经历,就会清楚地了解到当走近木制织机时,就会听到“札札”的声音。但是在远处,木制织机中传来的声音就是“唧唧”。这从初中物理学的声波传播原理就可以解释。
只可惜,现代的小孩子只能从书本上了解这些事情,而且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因此,不要轻易地对过去的历史认识和结论下否定性结论,尤其针对课本所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要看这些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也就是要勇于质疑,但不要轻易否定。
有时候,看似矛盾的两种意见,当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时,会发现这两种意见竟然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融合,这就是“盲人摸象”的典故给人的启示。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知其然'显然不够,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