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张晶:英才与蠢材的辩证——纪念滕州一中建校50周年

2016-12-13 08:33阅读:11,200

张晶:英才与蠢材的辩证——纪念滕州一中建校50周年

岁月如川,到今年十月,滕州一中建校已满五十年。学校及校友们都要我写点什么。
写什么呢?回忆一些有趣的事,说点感谢、报效的话,美好的记忆,常理自应如此。
六年在校时光,自然有许多有趣的事,老师的辛劳教诲更是铭感难忘。(我在另些文章中已分别写到过杨洪九老师、冯昌和校长等。他们均已作古,他们的在天之灵该安息了。)然而,滕县一中(旧称)留给我的并非全都是美好。虽然那不美好、甚至丑陋随着逝水的冲刷而淡化了。
我是1957年从滕县一中高中毕业的。1957这个年分,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历史早已做出结论,现实也还在评判。四十三年后的今天,追忆在滕县一中就读的六年,正是一个烂漫少年迈向青年门槛的进程,美好若有百分之九十九,百分其一的苦痛却是结局性的,刻骨铭心——在通往高校的路上,有人挖下一条暗沟,还给它起了个时髦堂堂而最具杀伤力的名字叫“政治”。一个青年的美丽的“清华”梦跌碎在沟底,一夕之间成了蠢材,不,岂止是蠢材,在某些个人眼里,简直是“另类”。其时——1957年,我的家庭没有变故,对一个只知读书上进的少年来说,哪里懂得什么世事、人情,即使到了今天,也未“洞明”、也未“练达”,也还是蠢气未脱。
以教书育人为
天职的教师,无不期冀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作为,有大出息、有大作为,无私无怨地付出,在学生身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每个正派的教师对“青出于蓝”的道理不言自明,而对一个假政治投机以混仕途的人来说,正乃南辕北辙。这又是天真的蠢话。
我跌在暗沟里,跌碎了“清华”梦,跌伤了所有老师的心,也跌伤了魏仲撝副校长的心。这“六中——北大(可惜没有哥伦比亚)”出身的知识分子,期待高中第二届有学生能考取北大、清华,创新纪录,为学校壮些声威。高考前夕,他专门找我谈话,指导填报高考志愿,多方鼓励我专心备考。他失望了,他和许多老师一样难以料到事情竟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说,那是历史环境的取舍,但具体的“人为”却也不能轻略,后者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奇。一句话变更了人生运程。今天看来,恩怨可以淡去,理性是非必得明鉴。我们经历过的种种人生是非实在太多,时间这幽灵太会调侃、嘲弄,曾几何时被以各种名义奉着的那般肃正,如今都成了滑稽荒诞。
我跌在暗沟里,挣扎着,辗转着,思忖着老百姓的一句名言: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有着这样的一番历练,我有必要给现时在校的青年同学说——
你读过许多名人名言,但你必得记住老百姓的这句名言: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不管你是蒸蒸日上或是一落千丈的时候。
也因此,我还愿与在校执教的老师与领导一起重温先哲们的话——
孔子说:有教无类。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前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羊城晚报》著名专栏作家微音在母校执信中学建校70周年纪念册的题词是:有教无类,聚天下英才、蠢材而教育之。
我还要说,青春没有朽木。他们百分之百都可造就成才。把爱给所有的学生吧——不论他的天资高低、身体胖瘦、穿什么鞋帽、吃什么伙食,有没有过“越轨”等等,因为他们是学生。
将蠢材育成英才比将英才调教成英才更见高明,更乐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