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孙月美老师文章:每一分钱都承载着孩子的善良与真诚
2025-04-22 20:21阅读:7
读先生3月16日的六实感悟,得知这一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先生在感悟里这样写到:“下午,我有幸主持了大德企业家马胜德先生和他的太太,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老子道德文化慈善事业的捐助仪式。他们共捐助一亿元善款和一处价值一千五百万元的房产。马先生今年将近九十高龄,他不为名,更不为利,只为自己的一颗道心和真心。现场没有邀请任何一家媒体前来报道,也没有对外做任何声张。他们做这件事就像是日常生活极普通的一件事。出席捐赠仪式的都是在没有事先通知而恰好来到现场的人。捐出这么多善款,却不以为然;做了这么大的善事,却习以为常。这就是老子说的‘无私、无我、无名、无功、无为’的状态。这是处在圣人境界和天道境界的人!”
我想,读到这些文字的人一定会和我一样,被震撼了,更被感动了。自从进入书院,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久,而在于活得好,走得也好。只有不断放下执念、舍弃身外之物,人生才有足够的空间承接天地的馈赠,生命才有足够的力量支撑自己通过修身证道累积活好与走好的资本。生命的终结只是形式的谢幕,但能量的流转从未停歇。人生所有外显的言行,背后都有心念在支撑。人若能重构认知,自会引发行动的改变。当领悟生死时,我们才有勇气面对一切,敬畏一切,珍惜每一个当下。
先生在感悟中写到:“马先生的善行震撼了现场所有的人,并将成为感化人心的力量,以及照亮后人的道德之光。”这让我不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由想起这个月初,启蒙班上课的那个周六的早晨。明伦堂教室里,小弟子们都早早地来到书院开启经典诵读。当时的我正关注第一排小弟子的诵读,忽然从我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老师,这是给您的。”我转身看去,原来是我们班的刘禹帆小弟子。孩子递给我一个黄色的罐子,我问到:“这是什么啊?”“是储钱罐,我姐姐想把自己存的钱交给您,捐给书院。”孩子说完就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了。我拿着那个沉甸甸的储蓄罐走到孩子身边问到:“你和姐姐的想法一样吗?”禹帆用力地点点头。我弯下腰摸着孩子的头说到:“我会把这份爱心转交给书院,谢谢你和姐姐。因为有你们,老师感到好幸福。”
储蓄罐里一共是128.4元。我原想着要不然给凑个整百数吧,但又觉得这才是孩子真实的心意,每一分钱都承载着他们的善良与真诚。128.4——或许在数字上不够“完整”,但它却无比动人,这是一种未经修饰的纯粹。我们总习惯用成人的逻辑去完善孩子的世界,却忘了他们本来就拥有最珍贵的品质。不如就让这份爱停留在这个数字上吧,因为爱从来都是发自本心的,来自本源的,从来不需要凑整。
先生那天的感悟还写到:“在那个当下,我问自己:我能为弘扬圣贤大道和老子道德文化做什么呢?我没有钱,但我有和马先生一样的道心与真心,我也可以捐助我有的,比如时间、精力、天赋和生命。那就像他一样,秉持‘无私、无我、无名、无功、无为’的心,去默默的付诸行动。”读到这里,谁能不被感动呢?
今年五一就是书院18周岁生日了。最近书院的福德班、国学班、子衿学堂等各个部门先后来到户部山彭城书院的发祥地,并开展了溯源书院的主题活动。在户部山状元街那间30多平米的小楼里,书院1号义工汉风先生,倾其所有,创办了彭城书院。先生不仅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辞去了一切有偿的社会职务,只为实现自己的“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的使命与天命。
书院成立18年,她影响了多少个人、多少个家庭,没人知道。但是我知道,每个周六都会有四五百位小弟子和四五百个家庭,走进教室、走进明德礼堂。这次捐款的小弟子刘禹帆就是其中一位。禹帆在课堂上并不是那种很惹人注目的孩子,读经时他可能没有其他小弟子坐得那么端正,声音也不是很响亮,甚至有时读经也做不到很好的指读。但是在和禹帆妈妈的交流中,我看到了孩子闪闪发光的品质。
记得去年12月的一天,禹帆生病不能来书院上课,妈妈发来微信给孩子请假。妈妈还说道禹帆叮嘱她一定要去书院参加班级的合唱排练,不能给班级拖后腿。妈妈说,孩子做完作业还会教她学唱班级选定的参赛歌曲。这就是书院的孩子,你不知道会在什么时间,那颗善良、有爱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还有一次,禹帆妈妈给孩子请假,说家里只有禹帆和姐姐两个人,为了不耽误自己来书院修身学习,妈妈就把孩子们反锁在家里,并且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准时来到家长学堂听先生的讲座。
近期,书院公众号发表了尚静老师的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坚持带你去书院》。文章中,尚静老师给儿子讲了三个书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先生的故事。现摘录如下:我给孩子讲了书院的肇建者汉风先生一路求学,到创办完全公益书院的历程;讲了这十八年来筚路蓝缕而弦歌不辍的坚定道心,先生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心怀大爱。我问他:“你学习、写作业,是为了不被老师批评,是为了在同学前有面子,为了爸妈开心,你做的事都有个目的。你觉得先生拿出毕生的积蓄,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去创办书院是为了什么?”他想了想说:“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我又问:“弘扬的是谁的文化,是先生自己的吗?”他答:“是中华民族的,是祖先的。”我说:“温暖的人心指的是他自己的吗?”他接着说:“不是的,是大家的。”我说:“你还见过其他什么人像先生这样爱祖国、爱民族文化、爱大家的吗?”他摇摇头。
记得初次读这篇感悟时,我当下就被这位妈妈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染了。在这一问一答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先生,看到了书院的价值所在,看到了无数个家庭对书院、对先生纯朴真挚的敬仰之情。
老子说:“死而不亡。”这不仅让我们参透生死,更是在教会我们要活出生命的从容;这并非是为了追求永生,而是为了活得自在,活出真我。当我们认知的边界被打破时,生死就不再是永别的悲剧,而是新生的序曲了。《道德经》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生祸患都因强调“我”而来。生命是向内看的,而非向外求的,一旦误以为“我”就是生命的全部时,所有行为都将指向为自己的抓取中。红尘一梦,我们都是过客,得到多少,最后就要放下多少。只有认识了生命的真相,才能穿透名相的迷雾,才能确定人生的大方向。我们书院人,对祖国、对书院、对先生最深的感恩,就是用行动把爱传出去。把爱传出去,人生才能轻松前行,勇攀高峰。这是智慧之举,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
感恩所有遇见!感恩先生的智慧引领!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6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国学启蒙班主班教师、2022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古琴研修班弟子
孙月美。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10日。】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