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的生活方式”——专访著名书法家王家新
2016-01-05 00:57阅读:522
“书法是我的生活方式”
——访著名书法家王家新
大河美术记者 盛大林
X
2015年12月1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主办,北京重文堂承办的“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展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为展览题写了展名。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在展览序言中也称王家新“是当代中青年书家的优秀代表和领军人物。”
这次展览展出了王家新多年来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三十余卷册,其作多为长卷巨制,蔚为大观。这些作品展览后,都将无偿捐献给国家典籍图书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专程赶来观展,他激动地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地道的楷书作品了!想不到现在还有人下这样的苦功!”
一次临书展览,为何能引来如此热烈的关注?有口皆碑的背后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日前,王家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宽广胸襟蕴“正大气象”
走进展厅,记者马上有震撼之感!因为是经典名帖的通临,展出的作品全是长卷,最长的一卷达86米!再看卷上的字,布局规整,法度森严,形神毕肖,几可乱真!“曾经有人出价几千万元,要买走我的这些作品,但我没有同意”,王家新对记者说,“谁也买不走,因为这跟钱没有关系,这些作品包含着我的春夏秋冬、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日日夜夜。”
王家新热心公益在文化界是有名的。多年来,他以各种方式助推了很多重大文艺工程的实施。他的公益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那一年的北京亚运会,他一次捐出了自己的80幅书法作品。张海说王家新的书作中充满着“正大的气象”。这种“正大气象”从哪里来?青年书法家郑逸群认为,“’正大气象’源自持正不阿和宽广胸襟。心正则笔正,胸怀大才能气魄大!”青年书法家郑逸群说,“家新先生把’正’视为做人的根本,他给学生们起的斋号中都带有’正’字。而且他淡泊名利,心系国家!”
此次展览是“无心栽花”
那么多鸿篇巨制,那样的一丝不苟,此次展览是不是准备了很长时间?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家新笑着说:“其实,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因为临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拿出来展览!每天临帖,是书法家的’日课’。有一次,孙文波来我这里,偶然发现了我的这些临作,赞叹不已。他建议我搞一次展览,并汇集成册。”展出后,很多书坛的前辈也都非常惊异地对王家新说:“你有这么多的好东西,我们怎么从来都不知道?”说到这里,王家新笑道:“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或不理解我,但我并不生气,这不正是君子的表现吗?
也正是因为无意示人,王家新的这些临作呈现出了一种自然的状态。没有功利色彩,没有喧嚣的成分,安安静静,原汁原味。“书法不应该是作品,它就是书写生活,应该是生活化的。比如《丧乱帖》《寒食帖》等,都是平时的诗稿或书信。《祭侄稿》更是如此。颜真卿的侄子没了,他当时正在前线的军帐里,挑一盏灯,满怀悲愤,信手书写。只是到了后人的眼里,那些诗稿才成了’作品’。不像现在的书法家创作,引首、闲章、落款,精心安排,甚至巧作打扮。”说到这里,王家新提到了著名的戏曲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斯认为,“真正的好演员都是下意识的”,演员在舞台上演的不是角色,呈现的就是自己。或者说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古人是没有(书法)作品的”,王家新说,“刻意的经营,反而难出佳作。”
书法应回归“书写状态”
古人为什么能留下那么多的经典名作?这显然与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毛笔是古人的书写工具,写什么都要用毛笔,不经意中,就会有经典诞生。对此,王家新心向往之,并付诸实践。“书法是我的生活方式”!王家新说,“不是创作的生活,而是每天大量的临摹,包括抄写名言名句,做笔记,写日记,然后才是创作。”无论写什么,都使用毛笔。王家新说,51万字的《史记》,计划5年抄完。已经抄了两年多,完成了将近一半。“《兰亭序》我临了300遍,《九成宫》临了100遍,其他经典都临了50遍以上!”说话间,王家新转身从书房中拿出了一本日记。“这本是冬天的”,王家新说,“我每年都要写4本日记,春夏秋冬各一本。”记者接过来一看,每一页都像钟繇的《宣示表》一样,字字端正,行行严谨,圆润遒劲,古风盎然!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都不用毛笔写字了。但书法家不能这样!”王家新对记者说,“这就好比天南海北的人,通常都会带有家乡的口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没什么;但对于播音员来说,肯定不行,因为你是专业的!所以,书法家应该回到书写状态中去,让书法生活化。”
卓然成名却“四十描红”
在中国书坛,王家新绝对是“少壮派”。早在十年前,只有38岁的他就已经跻身中国书协的理事。但他并没有陶醉于“功成名就”之中,而是再一次俯下身来,重回经典。那是2008年,41岁的王家新买了上百册的描红本,然后像小学生一样,描摹仿写。日复一日,未有稍怠!连他的儿子都不解地问:“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吗?你是大人了,书法家了,为什么还这么写?”王家新对记者说,“四十描红”是始于父亲的教导,但也是源于他对经典的敬畏。这一写,就是7年!这次展览的作品,也正是这几年的积累。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传世经典营养丰富。我们必须增强对传统和经典的了解,从中寻求滋养。”王家新说,“重回经典,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和前行。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说起几年来“描红”的体会,王家新深有感触。他说:“已知的半径越短,未知的半径也越短。反之,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半径也越长。所以,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的书法刚刚入门,甚至还没有入门。”王家新还说,“文革’十年浩劫’,传统文化断裂。书法应该重回经典,正本清源,浸淫到传统中去,在传承中创新。”他把此次展览的作品集名为“向经典致敬”,其意也在于此。
官员写字非“不务正业”
身为财政部的司局级实职官员,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临池不辍?王家新认为,社会上有一种误解:“当官就写不好字。如果写好了,就不是好官了。”其实,八小时之外,完全有充分的时间属于自己。鲁迅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到了写作上”。“而我是把其他人洗脚、下棋、打高尔夫的时间,都用到了书法上。”王家新说,“我从不应酬!一下班,我就回到家里或者工作室里,一写就是4个小时,甚至8个小时!”“所谓没有时间,都是借口。忙忙碌碌都是自己找的事儿!”
5年前,43岁的王家新当选为中国书协的副主席。作为第六届主席团中最年轻的成员,被公认为是最有把握连任的,但在月初换届后的第七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中没有了王家新的名字,这显然与他的官员身份有关。提及此事,王家新淡然一笑:“其实,我在1年前就主动提出辞职了。所以,我都没把换届当回事儿,心中完全没有波澜。中国书协开会那几天,我像往常一样,天天临帖。”他强调:“我离开的是书协,不是书法!”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