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夏天,我初次接触了真正的户外运动,徒步、负重(50斤左右背包)穿越北京云蒙山。当时和几个朋友参加了三夫户外组织的户外徒步穿越,行程共两天,露营那天晚上不巧下了中雨,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听说有些帐篷竟然漏了很多雨,其中漏雨的帐篷就有探路者这个牌子,从那时起,探路者这个品牌第一次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印象,不过是不太好的印象。后来探路者上市后拿到了很多信息和数据,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关注。
总体来说,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是一个比较坦诚的人,很多负面信息并不遮掩而是坦然面对和承认不足之处,比如他承认探路者早期的产品质量不是特别好,他也认为目前国内品牌的研发投入和实力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从长期竞争力看,我认为探路者不如国际品牌哥伦比亚、northface、Timberland等,但也不会短期彻底消亡,因为用户本身会有价格选择的差异。价格定位方面探路者要稍低15%左右,新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定位与国际一线品牌一致,所以探路者品牌未来的定位主要类似于体育用品中的安踏李宁。
国外户外运动产业集中度不高,不能直接和体育用品行业去比较。也就是说,不会出现像体育用品行业里,耐克、阿迪俩个品牌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情况,而是相对均衡发展,各自都不会太大。比如:国际品牌哥伦比亚、northface、Timberland、始祖鸟、lafuma(乐飞叶)等2011年销售收入基本都在13-18亿美金之间,差别不太大。
比较李宁安踏在2001年-2008年行业高增长阶段的数字,行业在爆发期增速是比较快的,最慢的李宁复合增长也有37%。不过当时李宁安踏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开店路线,但在目前的户外用品行业肯定不行,至少还不能深入到三线城市以下去大量开店,因为那里的消费意识没有形成,所以只能在一、二、三线城市和国际品牌直接竞争,所以能否复制安踏李宁的成长历史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总体来说,探路者董事长盛发强是一个比较坦诚的人,很多负面信息并不遮掩而是坦然面对和承认不足之处,比如他承认探路者早期的产品质量不是特别好,他也认为目前国内品牌的研发投入和实力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
从长期竞争力看,我认为探路者不如国际品牌哥伦比亚、northface、Timberland等,但也不会短期彻底消亡,因为用户本身会有价格选择的差异。价格定位方面探路者要稍低15%左右,新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定位与国际一线品牌一致,所以探路者品牌未来的定位主要类似于体育用品中的安踏李宁。
国外户外运动产业集中度不高,不能直接和体育用品行业去比较。也就是说,不会出现像体育用品行业里,耐克、阿迪俩个品牌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情况,而是相对均衡发展,各自都不会太大。比如:国际品牌哥伦比亚、northface、Timberland、始祖鸟、lafuma(乐飞叶)等2011年销售收入基本都在13-18亿美金之间,差别不太大。
比较李宁安踏在2001年-2008年行业高增长阶段的数字,行业在爆发期增速是比较快的,最慢的李宁复合增长也有37%。不过当时李宁安踏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开店路线,但在目前的户外用品行业肯定不行,至少还不能深入到三线城市以下去大量开店,因为那里的消费意识没有形成,所以只能在一、二、三线城市和国际品牌直接竞争,所以能否复制安踏李宁的成长历史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