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这也是生活”——最后的鲁迅

2008-07-18 22:21阅读:526
近一年多写过几则读鲁迅的感言片段,南楼刘景婧有心,把它们编辑整理成篇,心绪顿时清晰,今录于此,以示感谢。

“这也是生活”——最后的鲁迅

自读鲁迅至今近三十年中,与我谈鲁迅最多的,一是巫绍勋先生,一是龙子仲先生。巫公已离去三年矣,或时想起,心有戚戚焉。从一种理论的角度来看鲁迅,还是从他引导开始。而与龙子近二十年的交游中,每每夜深煮酒闲聊,必及鲁迅,有体会,有感慨。夜静之时,也常自捧读鲁迅文章,偶或释卷看那夜空,竟是无语的时候多——多少次,想写写读鲁迅的心得,都是无从下笔。这个鲁迅,叫我从何说起呢。


这几天读一点鲁迅的文字。可惜是那种选本,每一篇文章大概也读了两次以上了。虽有全集,但拿在手里太重,不方便。多年前有那种小册子,《华盖集》啦,《花边文学》啦,《且介亭》啦,薄薄的一册,拿在手里感觉很亲切。少年时代读到的,就是这样的册子。现在好像也有这样的小册子卖,做得很精致,有点花哨,不喜欢,所以也就不买。如果哪家出版社能出版一套朴实的这样的小册子,我是会去买一套的。现在的这套全集,大概是八十年代的版本,注释比较革命的那一种。不过,注释,于我来说,无非以资了解一些背景而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文章摆在那里,什么时候读,都不会变。变化着的,是读书人的心情。
大概是九O年,或者什么时候,在南宁和女朋友买了这一套16册本。多少钱记不清了,大概不过一百多元,在那时候,已经是一个月的工资。那真是一个买书的黄金时代。
选本,买过一套四册的,大概也是人民文学社出版的,送给了星河。也不知道他还保存着么。少年时代读的那些小册子,不全的,也送了朋友。这样的书送出去,心里会很快乐。当然,还没有阔到送人全集的时候,况且是在这样百物昂贵的年代。
这两天很想读一读先生的小说,或者书信。这是与他的杂文全然两面的感觉。会沉在一种对话里,孤寂,甚或清冷;日常,而又亲切。在脑子里把
那些小说的意味过了一遍,想,算了,哪天再去找来读吧。

昨夜里拣出龙子仲的《读野草札记》来,就翻到《短暂的下凡》那一节,一路读下去,读到“他梦见....”,读了一半,撑不住了,睡了。这书还是文稿的时候,已经拜读过一回了,这算是第三回。在这凌晨两点的夜里,仿佛能够另有理解。研究鲁迅的文章,也读过不少,鲁迅的传记,也读过几种。对鲁迅作这样的贴近的解读的,以为还是龙子仲的这个札记最好。这里面,有作者的体验在。
“体验”这种东西,很多时候是超乎理性的。不管你文艺理论学得如何牛逼,外国思潮接受得如何外国,没有这种几乎关乎身体的体验,你来谈文学,总还是隔靴搔痒。那种贴近原著者心灵与身体的感受,是文艺理论所无法解决的。这大概是历来谈鲁迅的论家一直在鲁迅的外围打转的原因。
而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确实是好。我想,之所以好,不关文字,还是那种体验。
我相信,萧红,是走进了鲁迅的生活的。她的回忆中的鲁迅,是日常的生活化的鲁迅,没有那种仰视的敬而远之。我甚至觉得,萧红在写这回忆文字的时候,她所有的不是作文的欲望,而是自我诉说的欲望,是在从自己孤寂的内心里往外掏摸,把这些片断一点点地串起来,缝缀过往生命的珍惜碎片。她所要回忆的,不是一个什么伟人,而是,一个曾经在她生活中出现过的,给以她生活感受的那个人,甚至都不一定是老人。她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听着自己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在寂静的心底里,清晰地泛出那些图像,声音,动作。没有热闹,甚至都没有热爱。
她的回忆,不在要向什么人介绍鲁迅。她没有这样的绍介的心,没有这样的功利心。她所做的,只是自己在怀想,要怀想。用这样的隔了岁月与阴阳的怀想,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萧红对场景的感受能力,让我惊讶。也正因为她对场景的记忆描述,唤起人们对日常中的鲁迅的认知。用一个时髦一点的词,叫“在场感”,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如临其境。她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记忆和有感想,还有触摸。
历来吃鲁迅饭的,有几个是有这种“触感”的?----也就还是一种体验。甚至包括许广平,都难得有这样的“触感”。
所以对那些对鲁迅指手划脚貎似高明的人,我一向是非常讨厌。倒还不到深恶痛绝的地步,只不过讨厌而已,厌恶而已。大多数时候这种厌恶是生理上的,而非理性上的。都懒得和他们讲道理。

读鲁迅的《死》,《这也是生活》,看到先生的心里,安静下来了。
其实他心里一直都是安静的吧,不安静的是外面的世界。在他的心里,没有过喧嚣,没有过浮躁。但有愤怒,有尖刻,有幽默,有无奈,有寂寞。
写这两篇文字的时候,他真的老了。或者说,熟了。在这两篇文字里,能读出来的,是死的安静,而不是老的衰败。先生的文字,也许颓唐,也许绝望,但没有衰败。
在生命的最后这段短暂的时光里,他要这样的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的小屋,自己的生活,他的心,是宁静的。这是一种从容的告别。
《死》,常常被人提及,引研究者注意。《这也是生活》,则几乎不为人所在乎。
那差不多是他对最后的日子的一种总结。一种心理的自我安抚。
在《死》这篇文字里,我看到,许广平是不能理解他的。
能理解他的人,在哪里呢?
所以,先生最后也还是孤独的。
但在《这也是生活》里,已经没有了孤寂。有的,是一种近乎透明的宁静。
这在鲁迅的文字中,几乎仅此一见。

到今年的10月,这个人,离开我们就已经72年了。我从第一次读到他,到现在,也已经27年过去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数字。时间可过得飞快,世道却也一如从前——可见人心还是很古。
记得鲁迅在死之前,曾经有过一篇遗言,说,死了,埋掉,拉倒。最初读这篇遗言的时候我还年轻,只从中读出潇洒。后来老了一些再读,读出一些愤世。又老了一些,再读,则读出了一些悲哀与宿命。也许鲁迅在他临死之时,已经预见这个世道人心的“古”下去,因此明白自己的命运罢,被人记着,确实不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被世人忘却,不再在他的愤世与“捣乱”里纠缠,那才是先生的希望。
还是不说了罢,沉默,或许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天下汹汹,倒是搅了先生的安宁。

(载《南楼丹霞》第62期)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