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诗经》中的“小康”

2018-02-16 19:58阅读:25
《诗经》中的“小康”
“小康”,语出《诗经•大雅•民劳》,原文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集,它保存下来3 0 5首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小雅”、“大雅”两类。一般认为,“大雅”中的诗多是出自当时的统治者之手,表现的也都是他们朝会、宴享、游猎、争战的腐朽生活,积极意义不大。但“大雅”中也有少数篇章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劳》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
《民劳》产生于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是西周末年有名的昏君和暴君之一(大约公元前九世纪中叶在位)。他对人民残酷虐待,拼命压榨,横征暴敛,徭役繁多,人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他重用一些酷吏,并且任用巫师神汉监视臣下和老百姓的议论。一旦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朝政,便随意杀害,结果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使本来已经很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以召穆公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便写了一些诗来劝谏他,希望他改弦更张。厉王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终于引起老百姓起义,将他赶出王城。周厉王逃到如今的山西省霍县不仅便死了。
《民劳》这首诗的中心意思是贵族官员规劝周厉王注意人民劳苦,防止奸恶的小人把持朝政,把周朝的江山断送了。全诗一共五章,采用的是章句重叠的手法,反复陈述道理,以加强说理的力度。从文学艺术讲,是一篇成功的政论诗。
《民劳》的五章,先后提出小康、小休、小息、小愒、小安五个目标。从字义解释,这五个字都是安康的意思。
“民亦劳止”——亦,语助虚词,止,有的书上解释也是语助虚词,但也可以理解为“之”,是一个代词;
“汔可小康”——汔,庶几,希望的意思,有的书上解释它与“乞”或“祈”相同,是企求的意思;
“惠此中国”——惠,动词,给予好处;中国,指京城,也就是周王朝朝廷区域;
“以绥四方”——绥,平定、宁静;四方,天下。
这四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人民是何等劳苦呵,但愿可以稍稍得到康宁;君王啊,你要珍爱周室朝纲,以便使四方都能得到稳定和安宁。”
在这首诗中的“小康”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小康有所不同。它的本意是“稍稍得以安康或者安宁”。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