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孔子大历史》读后

2023-05-30 20:45阅读:

读完李硕的《孔子大历史》。是因为前不久这位作者发出的信息说他已经得了绝症,才注意到他,也才看到对他的介绍,立刻就在微信读书上开始读他的《翦商》和这本孔子的书。
两本书都已经读完,应该说作者还是很有才华的。他的书很有特点,绝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一般的传记,又不是小说,我觉得他是把考古、历史、文学、文字学、考据学等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体裁或者说风格。不知作者的身体现在怎么样了?
《孔子大历史》就写得挺有意思。孔子是春秋时候的人,要懂孔子,先得懂春秋。作者把孔子放回到其境的感觉。我们大体知道了什么是春秋,什么是贵族,什么是世袭政治。这些概念仅仅从书本上理解,连隔靴搔痒都算不上。
我们这一年代的人对孔子的印象还要拜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所赐,所以是从批判开始认识孔子的。我们的思想,其实并没有真正受过孔子的影响,坦率地说也根本不知道儒家思想为何。当年批林批孔,只是知道了孔子是旧时代的维护者,最著名的话就是“克己复礼为人”。那时候也不知道“礼”为何物,就当做万恶的奴隶社会。
历史永远不会这样简单。要懂历史中的人物,特别是几千年前的人物,不懂得历史,根本就是盲人摸象。其实,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论语》的那些语录不过是他弟子们的记录,那些只言片语如果不结合当时的语境去理解,那可以有无数种说法,后世解读必然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孔子大历史》这本书好就好在,他尽量把孔子的这些语录还原到
真实的情景里,虽然不能说百分百真实了,但这种逻辑却让读者可以客观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虽然是贵族身份,但其实这个身份也不过只是个士,并非是大夫,也就是说他是没有家臣的。根据《孔子大历史》的说法,孔子的父亲应该是个贵族,但孔子一直是和母亲生活的,很可能是一个私生子。孔子早年母亲去世,他停丧不葬,到处打听其父孔纥坟在哪里,才被证实了他的贵族身份。所以孔子有贵族的血统,但并没有在贵族家中长大。
孔子虽然当过官,例如最大的官是鲁国的大司寇,可毕竟不是大贵族出身,所以他没有得到世袭的封邑,只拿俸禄(工资)。说白了就是给鲁国几个把持国政的大贵族的打工仔。据说这在鲁国几百年历史里还没有先例
因为孔子要削弱贵族对国君权力的制约,也就是要削弱他的雇主的权力,最终被炒了鱿鱼。此后他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他的思想,总想找个国君给个官,也不过是为了克己复礼而已。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有理想的读书人,做官是想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没官做就教学生,也是他的谋生手段。至于后世把他那些只言片语引申出一套伦理,演化为教条特别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才把孔子神化了。这恐怕亦非孔子本意。
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那个时候孔子跟着兵败的鲁昭公在齐国避难,对鲁国三个贵族对鲁昭公的大不敬深不以为然,恐怕触景生思了,所以讲了这番话,也就是要求摆正个人的位置,每个人要按照各自的身份行事,这样才能保持社会和谐,并没有谁要绝对服从谁的教义。当年批判孔子的时候,把这说成是封建儒家思想的精髓,封建礼教的纲常。
其实结合与孔子可能有关系的今天我们熟知的大同、小康之世的说法,可以看出,孔子本应该算一个最早期的人道主义者,他所谓君臣父子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秩序。有秩序的社会较之动乱社会来说,无疑是理想的。一个有思想的人,本来就应该去思考什么是社会秩序的要义。这大概就是动乱来临之前春秋时期孔子能够贡献的最有价值的思想了。
要我说,孔子就是一个很有理想的老师,一个知识分子。他之所以成为至圣先师,最重要的是他无论什么境遇下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做官如此,做民也如此,对国君说的与对学生说的,都是一套理论。在那样一个社会,如此有理想又如此坚持那个历史的情境中,力图还原孔子的一生。这个话说起来容易,而真的这么做,还原历史情境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还要把孔子再放入历史中。所以,作者很多时候是在利用现有的各种史料做还原工作,把这些史料按照时间重新梳理,让读者有了身临的老师难道不是一个圣人吗?曾经有人提议把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我深表赞同。
最后用一首诗来分享一下读书的体会。
七绝:孔子
青史书来未必真,
圣非动地感天神。
从心布道源求礼,
执念周游教诲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