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芦苇顺着风
——读娜夜的《起风了》一诗
◎哑石
娜夜的诗作多很短。要将一首短诗写得既精炼,又能写出大气象,且张弛有度,其难度不低于在粒米之上绘出水浒一百零八将。娜夜的本首诗即做到了这一点。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诗人娜夜在首节用三行文字营造了一个极为宏阔的场面,有强烈的画面感。“野茫茫”一词,十分巧妙地借助词语的外延赋予了阅读者视觉和心理上的剧烈冲击。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易于引领读者进入其描述的场景。同时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空间和对芦苇直抒胸臆的热爱。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芦苇/顺着风”。读到这一节,不禁会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娜夜在此进一步说明其所处的地点:“无车马喧”的偏远之处。面对野茫茫一片芦苇顺风摇曳的辽阔场景,人的确会有“欲辩已忘言”之感。此时此景,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思想”,也不需要做十七世纪思想家帕
◎哑石
娜夜的诗作多很短。要将一首短诗写得既精炼,又能写出大气象,且张弛有度,其难度不低于在粒米之上绘出水浒一百零八将。娜夜的本首诗即做到了这一点。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野茫茫的一片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思想/只需要芦苇/顺着风”。读到这一节,不禁会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娜夜在此进一步说明其所处的地点:“无车马喧”的偏远之处。面对野茫茫一片芦苇顺风摇曳的辽阔场景,人的确会有“欲辩已忘言”之感。此时此景,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思想”,也不需要做十七世纪思想家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