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苏联画家刀笔下的钢铁工业记忆

2019-03-18 12:35阅读:
苏联画家刀笔下的钢铁工业记忆
苏联画家刀笔下的钢铁工业记忆
文图/孙以煜
新中国的创作美术,来自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的模仿。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又沿袭了俄罗斯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不同的的是,“批判现实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是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现实,唤醒民众觉悟为特征的。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歌颂光明,赞美英雄,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现实生活为特征的。它们的共同点是,跟随时代,反映现实。因此,某种意义上,一幅好的现实主义画作,就是一部关乎国家历史与文明进程的视觉文献。笔者以版画为主体的苏联美术藏品中,很多重要画家的重要画作,都是苏联时期重要领域,重大历史的视觉记录和视觉再现。比如钢铁。笔者苏联美术藏品中三位苏维埃人民艺术家、功勋艺术家维特贡斯基、尼文斯基、瓦涅耶夫的《钢厂生活》与《钢铁工人写真》、,让我们不难想见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苏联时期,其钢铁生产在世界钢铁生产领域,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即使进入七十年代以来,钢产量也一直稳居各国首位,最高年产达1.5亿吨左右,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有如下数据记录了苏联钢铁生产的这样一个态势——
十月革命胜利前的1913年,苏联建立前期的沙俄时代,钢产量为431万吨,生铁产量为422万吨。苏俄退出一战时,钢产量降至308万吨,生铁产量降至296万吨。1922年,由于三年国
内战争的严重破坏,苏联钢产量降至32万吨,生铁产量降至18万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一直到1928年,虽然接近一战前的水平,但还是未能达到1913年的水平。到一五计划完成后的1932年,苏联黑色冶金业各种产品产量开始提升,并大幅超过1913年的水平。至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苏联的钢铁产量已跃居欧洲第二位,世界第三位。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1945年苏联钢产量只有1225万吨,生铁产量只有880万吨,比1940年的钢产量1832万吨,生铁产量1490万吨大幅减少,到1946年也仅有钢1335万吨,生铁986万吨。战后,苏联黑色冶金工业发展很快。钢产量在1950年只有2733万吨,到1960年已经增长到6500多万吨,十年增长了近1.4倍。
从这样的一个数据可见,钢铁在苏联建立以前就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但尚还无力与世界乃至欧洲发达的工业国家匹配,到了苏联之后,由于钢在国民经济、国家建设、国防建设上的重要性,纳入国家工业发展计划,以国力促进其迅速发展,令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32年就有长足的发展,至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0年,苏联的钢铁产量已跃居欧洲第二位,世界第三位。虽然战争让苏联的钢铁工业产生过大的起伏,战争结束的苏联钢铁工业,十年时间翻倍增长。更加显见出钢铁在苏联国家工配比中的分量和作用。
笔者所藏苏联美术作品中,还有一个客观再现,那就是画面中展示的钢铁工业场景,分布,景观各有不同,差异很大。艺术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记录了苏联钢铁工业的另外一个现实,那就是苏联钢铁工业的分布情况。
苏联时期,各经济区都有自己的钢铁工业,但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乌克兰、乌拉尔、中央区、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五大钢铁工业基地,约占全苏生铁产量的94%,钢产量的88%和钢材产量的90%。其中尤以乌克兰、乌拉尔两基地最为重要,其生铁、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1%、67%、66%。其它三个基地尚处在形成之中。
乌克兰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顿涅茨——第聂伯河沿岸经济区内,是苏联最大的钢铁基地,生铁、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37%、38%。这里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之优越,世界上也少见。(1)发展钢铁工业所需要的各种原、燃料非常丰富,且分布适中,如这里有全苏最大的煤炭基地顿巴斯,克里沃罗格及其它地区的铁矿石产量占全国之半,尼格波尔的锰矿也为全苏之冠,石灰石、耐火粘土以及其它辅助材料等应有尽有,这些资源在分布上也比较接近。(2)乌克兰及其附近地区是苏联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一方面可以得到其它部门的支援;另一方面,发达的机械、冶金、燃料动力工业等对钢铁的需求量很大,成为全国钢铁产品最大的消费地。(3)这里冶金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方便的交通。该区主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有日丹诺夫、克里沃罗格、扎波罗热和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等。
乌拉尔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这里位置适中,又拥有丰富的铁矿、燃料(木柴)和水资源,在帝俄时期就成为最重要的生铁产区。革命胜利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为全苏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和最主要的特种钢、优质钢产地,所产生铁、钢和钢材分别占全国的26%、30%、28%。乌拉尔地区虽然易采的优质铁矿日渐枯竭,又缺乏炼焦煤,但由于原有工业技术基础好,加上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从周围地区调入理想的焦煤和铁矿石,使这里的钢铁工业不断得以发展。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简称“马钢”)是该区的核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其它主要钢铁工业中心还有下吉塔尔、车里雅宾斯克等。
中央区钢铁工业基地是苏联第四钢铁工业基地,生铁及钢产量占全国的10.2%和7.8%。该钢铁基地的建立,不是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而是与本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央区是苏联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钢铁,而发达的金属加工工业又为钢铁工业提供部分原料。五十年代库尔斯克铁矿开采后,改变了这里钢铁工业的布局条件,使之有了进一步发展。炼焦煤主要来自顿巴斯、库兹巴斯和伯朝拉。主要钢铁工业中心有新利佩茨克、图拉等。
西西伯利亚钢铁工业基地,是三十年代利用当地丰富的炼焦煤及采取“钟摆式运输”从乌拉尔地区运来的铁矿石而建立起来的,是当前苏联第三大钢铁工业基地。现在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由哈萨克及东部地区供应。较大的钢铁工业中心有新库兹涅茨克、新西伯利亚等。
哈萨克钢铁工业基地是苏联五大钢铁工业基地中发展最晚、水平最低的一个。这里的资源条件尚好,有全苏第三大炼焦煤生产基地,库斯坦奈及卡拉干达有丰富的铁矿石,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的修建,初步解决了工业用水问题。卡拉干达是这里最主要的钢铁工业中心。
凡此种种,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虽然功能性的一面为现代艺术所不屑,但其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却是任何古典的和现代的绘画都无法堪比的。这里刊载并唤起我们对上述苏联钢铁工业记忆的版画作品,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出版社《苏联版画1917—195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苏联版画选》,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苏联版画美术文献中》,多有著录和刊载。
苏联画家刀笔下的钢铁工业记忆
苏联画家刀笔下的钢铁工业记忆
苏联画家刀笔下的钢铁工业记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