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

2010-10-12 15:26阅读:118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
王 宁
甲骨文中的“南”字,有兩種用法,一是用爲方位名詞,即東西南北之“南”,二是用爲犧牲名,唐蘭先生先釋爲“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X
”,郭沫若先生從之而讀爲“豰”,訓小豚1,姚孝遂先生云:“(南)字在卜辭多用爲方位詞之‘南’。方位詞東西南北均假借爲之。其作爲祭牲名當是‘豰’。《說文》訓‘豰’爲‘小豚’,引申爲一切畜子之稱,‘豰’爲其孳乳字。”2
這個解釋在卜辭中是能通解,但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卻不好解釋,就是李孝定先生的疑惑,他說:“惟謂南假借為方向之稱,其音變而為那含切則較費解。方名之稱均屬假借,橐之與東、甾之與西、背之與北,其音近相假之故優有可說。惟苦江切之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
,及那含切之南,一在三部江韻,一在七部覃韻,聲韻似皆相遠(《廣韻》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讀苦角切,在覺韻,亦相懸遠),何以得相通假,豈殷代音讀有別耶?余于音韻一道一知半解,未敢臆說,存疑以俟高明可也。”3李先生的疑惑,實際上到現在也沒有能夠解決,那麼我們只能懷疑前人對“南”字解釋有問題。
首先筆者認為,方位名詞釋為“南”、祭牲字釋為“豰”都沒問題,但是爲什麽兩個字讀音懸隔很大,的確是個很費解的問題。在《說文》中“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南”二字均有,音訓亦皆不同,判然二字,而在卜辭中卻是一個字。
唐蘭先生曾經把“南”字的演化過程列了一個圖表示如下4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
把這個圖標中的字體歸納一下,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的可算作一類,最下面都是從“凡”,第一行的是簡構,第三行是在方框的底部多加了一橫筆,算是繁構,實際上都是一樣的,這一類的代表字形是“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和“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第三行的特點是在方框的正中央加一點、一橫筆或一豎筆,顯然是個指示符號,這一類的代表字形是“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和“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最下面的一行則是金文中的字形,演變得比較多了,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也就是說,甲骨文中的“南”字的構型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不帶指示符號的(下稱“南1”),一種是帶指示符號的(下稱“南2”)。但是唐先生的这个演化的推理是否靠得住还要两说,因为在一期卜辞中这两种写法均有,只不过繁简不同,是否是由某一种字形演化而来还无法确定。
根據甲骨文的文字構形可知,“南(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字的構成是由“屮”和“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等兩部份構成,其字甚至直接簡省作“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見《粹》72)可證。
筆者認為,南1和南2本來應該是兩個構形相近,但音、義不同的字,一個是用為方位名詞的“南”,一個是用于犧牲名的“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那麼哪個該是“南”哪個該是“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就是問題,因為從卜辭的用法和字形兩方面去分析,會得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非常不好解釋。
首先從卜辭的用法上分析。僅舉最早的一期卜辭中的例子:凡是用為方位名詞的“南”字,大部份是作南1形,作南2形的甚少見,就以《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南、豰”字條下所引一期用作方位名詞的73例卜辭中,作南1形的有64例,作南2形的只有9例;凡是用為犧牲名的字以南2形的最多,《類纂》引的用為犧牲名的一期卜辭共84例,其中作南1形的有28例,約占三分之一,作南2形的有54例,約占三分之二,是大多數5。根據這個情況我們可以推斷,南1形應該是用為方位名詞的字,就是《說文》中的“南”;而南2形應該被用為犧牲名的字,就是《說文》中的“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假借為“豰”。
可是,如果從字形本身來分析,結果就截然相反。
從字形上看,南1很明顯就是《說文》中的“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字,訓“幬帳也。從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ㄓ其飾也”,讀音是苦江切,而段玉裁認為“古音在三部,《殳部》‘殻’從殳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聲。凡榖、轂、慤字從殻聲。”則其古音本當為苦角切,在谿母屋部。因此,這個“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字實際上就是“幄”的初文,上面的“屮(ㄓ)”是裝飾,下面則是帳屋之形。《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鄭注:“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帳也。”《小爾雅·廣服》:“覆帳謂之幄。”《釋名·釋床帳》:“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三禮圖》:“上下四旁悉周曰幄。”《玉篇》:“幄,帳也。”《類篇》:“幄,幬也。”“幄”之義訓與“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相同。
由聲求之,“幄”於角切,古音影母屋部,與“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乃旁紐雙聲、疊韻,實本一字也,“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乃初文,本幄帳之象形,而“幄”為後起之形聲字。“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即使讀苦江切,為谿母東部,與“幄”旁紐雙聲、入陽對轉疊韻,讀音仍相近。
另一個證據是卜辭中有人名為“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是武丁時期卜辭中常見的一位卜官,字隸定作“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從殳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聲,即“殻”字,苦角切。唐蘭云:“由此可見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為原始形,卜辭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字甚多,大抵從 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关于甲骨文“南”字的问题,亦可為證也。”6,《甲骨文編》中收此字形63例,只有1例是從南2形(《京津》273)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