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60、同物异名的“白鱀豚”与“白鳍豚”

2015-05-21 20:40阅读:113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60


“长江女神”传奇


同物异名的“白鱀豚”与“白鳍豚”


这场围绕白鱀豚中文命名的雅俗之争直到上个世纪末也仍然没有了结。1999年,著名动物学家汪松发表“话说动物中文名”一文,特别将“白鱀豚”的正名作为说明古字带来的命名问题的典型例子,从另外一个学术角度提出异议:

我国著名的,长江特产的淡水豚——白鱀豚,长期以来都称白鳍豚或白旗豚。经过专家考证后,认为它并无白色的鳍或旗,应正名为古籍中所用的白鱀。但是,这种考证如果当真开展的话,可能带来的正名问题不在少数,给熊猫再来个正名为古字,就大可不必了。所以,是否必要去费力考证,值得商榷。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动物的中文名。应该允许通过实际使用过程来考验和修订。这就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在推行中,逐步完善中文名。科学命名的准确或科学与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准确和完美
……不必要的考证或订正,有时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许多动物中文名的同物异名,于科学交流无所帮助。过于学究气可能是困难的,会脱离社会大众,会形成更多的中文名的同物异名,反而添了烦恼,也是行不通的。

西南师范大学从事汉语史研究的李海霞教授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白鱀豚中文名字的讨论,但她在“汉语动物命名原则”一文中阐述汉语动物命名的区别原则时认为:

命名的目的是什么?它是为某一事物作标记。命名者从一些邻近事物中分离出来一类(或一个)事物,这是比较的结果。命名者所关心的是此一对象同邻近对象的区别,他要表达的就是这一点。他回答“这一对象有什么特征”,不必回答“这一对象是什么”。因此命名不讲究“合乎逻辑”,不要下定义,离准确解释一个对象恐怕差十万八千里,却能达到区别而标记对象的目的。甚至区别也不必是严格的,允许较大的模糊性。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著名汉语言学家郑林曦在“字要使人容易认容易懂——作文用字杂谈”中例举了白鱀豚与白鳍豚的例子,非常有趣。他这样写道:“最近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九八○年二月九日同一天,《光明日报》上刊登了这种动物的照片,称之为‘白鳍豚’;而新华社的武汉电讯,则称之为‘白鱀豚’,《人民日报》和其它报纸也都用出了这个‘鱀’字。同一种动物,在初次活捉后向世界宣布时,却出现了两种写法,这自然不大好。如果发出这两条新闻的记者和编辑、写稿、发排之前能先找人问问清楚,找书查个明白,也许可以避免这种分歧。”
如果这位著名的汉语言学家了解了有关白鱀豚名称之争的来龙去脉,也许就不会认为是记者编辑的责任了。实际上,现在谁也无法避免这个分歧,因为这场围绕一个白鱀豚中文名称的雅俗之争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我们必须面对“白鱀豚”与“白鳍豚”同物异名这样一个现实,它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混用,而且在出版物、新闻报道中也经常混用,包括权威出版物上照样使用“白鳍豚”。例如,1989出版的《现代汉语辞典•补编》收入了“白鱀豚”一词,但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辞典》,“白鳍豚”仍为释义条目,而“白鱀豚”只是“白鳍豚”的另外名称199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主编的大型权威工具书《中国哺乳动物分布》中,仍使用“白鳍豚属”、“白鳍豚”。甚至在最严谨的国家法律文件中也同样被混用。如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使用的是“白鱀豚”; 2000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首次明确规定“国家对白鳍豚等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防止其灭绝。”其中使用的是“白鳍豚”。国家正式发行的纪念币同样使用的“白鳍豚”。特别是在普遍使用电脑打字的今天,在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白鳍豚”是词组,“鱀”则根本打不出来,在印刷上也有一些麻烦,有的网页上甚至出现“白既鱼豚”的替代用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白鳍豚”的其实更普遍。


60、同物异名的“白鱀豚”与“白鳍豚”

《珍稀动物第(1)组》之《白鳍豚》银纪念币
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发行


60、同物异名的“白鱀豚”与“白鳍豚”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白鳍豚》特种流通纪念币 
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发行

现在,国外科学家已经普遍采用了中国科学家提出的白鱀豚中文名称(Baiji dolphin),但有时同样也混用白鱀豚的英文名称Chinese River Dolphin(中国河豚)或Yangtze River Dolphin(扬子江河豚)。
1985年成立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查委员会还没有给白鱀豚的中文名称作出最后审定。
白鱀豚与白鳍豚同物异名同时使用,各取所需,造成的混乱显而易见,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已深有体会又无可奈何。
不过据科学家测算,现在已被认识有了名称和尚未认识将要命名的生物种类已超过百万种。大量的生物名称尚未审定,定名不当、同物异名和异名同物的现象普遍存在。
动物俗名的形成和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的习惯而非科学的道理。有趣的是,国宝大熊猫的中文名称同样“委屈”。按亲缘关系,大熊猫与熊近而与猫远,按照中文修饰性在前的习惯,应该叫“猫熊”,意为像猫的熊。如果叫“熊猫”,意为像熊的猫,显然就错了。据有关资料介绍,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按照英文模式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谁要是叫“大猫熊”反倒让人笑话。现在虽然也有少数人坚持使用“大猫熊”,但包括官方文件都采用了“大熊猫”,尽管并不科学,但总算有了统一的中文名字。而围绕白鱀豚中文命名如此旷日持久的公开争议,一个国宝级的珍稀物种至今仍然同物异名,这在中国野生动物中恐怕并不多见。
还是引用李海霞教授在“汉语动物命名原则”一文中阐述的如下观点,对这场围绕白鱀豚中文命名没有结论的争论作一个结论吧:

作为符号,民间名称和生物学名称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事物的代码。可是,其功能的侧重点却有很大不同。符号有一个基本性质,就是使用越频繁,形式就越简单,这就是效率对符号的要求。所以任何符号都要在简洁性和区别性之间“踩钢丝”。太简则失去区别作用,太繁则不便使用,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这就是它的“最简区别形式”。民间名用于日常交际,其频率高,区别性、精确性要求不严格,故此从简。生物学名称用于科学领域,不进入一般生活用语,可以相对忽视其交际功能,而偏重于它的区别功能,故较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使用“白鳍豚”通俗、方便。但是,相信每一位有幸亲眼一睹白鱀豚风采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鱀”这个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和中国文化深厚内涵的古名,真的是这个古老家族最合适不过的名字和代码!所有科学文献都应该统一使用“白鱀豚”。本书为白鱀豚立传,自然采用“白鱀豚”这个古名。但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引用的一些文献、报道、文章原文中使用 “白鳍豚”的,为了保持原汁原味,在引用时均未作改动,这也许会使读者有些许混乱的感觉,但这即是为了尊重原作者,更为了还原真实。正如前文所说,围绕白鱀豚中文名称旷日持久、至今不了了之的争议,最后仍然是同物异名、各取所需的现实,这本身就是“水中国宝”白鱀豚的一个现代传奇。
连带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除了白鳍豚、白旗豚之外,白鱀豚还有多少其他中文别名?
中国民间白鱀豚的俗称或曾经使用过的别名有:白旂豚、白江猪(湖南)、白鱀(安徽及江苏)青鱀(安徽)、白鳍(安徽)、白奇(湖北)、白夹(江苏)、江马(江苏)、白骐、白格、扬子豚(台湾),还有白既豚、白翅海豚、白翅海猪、白翅鲸、淡水海豚等;
一些文章中和网络上出现的白鱀豚别名:白鱀鲸、白鳍江豚、白鳍海豚、白旗江豚、中国江豚、长江河豚等;
“白鱀豚”和“白鳍豚”两个异名极有可能永久并存下去,今后使用哪个名称依然取决于使用者的习惯


60、同物异名的“白鱀豚”与“白鳍豚”

2007109《长江商报》副刊《城市公社》版面


2007109日《长江商报》副刊《城市公社》在“白鱀,白暨,白鳍——白鱀豚如何写,曾是一个问题”的署名文章中如是说:

在“一炁化三清”般的名称之变中,少见争议、探询和说明。在中国一向重“正名”的传统下,非比寻常。一个名字,大部分人几乎在被动和沉默中接受了既成事实,其中折射的,仅仅是一个字的命运么?
……
对环境要求更苛刻的白鱀豚能有麋鹿、朱鹮的机缘和运气吗?如果没有,“鱀”之异已失去意义,“鱀”,几乎必然,成为上起《尔雅》,下到某个距离我们不远的时间点中,只存于字典中的一个越来越生僻的字。

这才是已铸成大错而无法弥补的悲哀结论。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