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客和witkey的来历
2006-11-16 14:34阅读:10,281
(本文章属作者原创作品,刘锋版权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刘锋)
2005年6月份,我最终决定不再苦学英语,沉下心来设计一个可以让知识,智慧,经验,技能进行交易的平台,这时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方向。在吕本富,彭庚,石勇等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每天近12个小时的编程工作,因为到了暑假,楼里空荡荡的,很静。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也很多。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这是个远比我想象要复杂的工程。知识如何分类,哪些可以进行交易,如何把知识,智慧,技能显性化,如何防范作弊等等等等。在编程的过程中感觉有三个重要的发现他们是
(1)bbs功能分离的现象,包括新闻,电子商务,博客,互动问答等互联网新应用都是bbs功能分离的结果。
(2)阐述了互联网已经度过了免费共享的时代,知识,智慧,能力,技能通过互联网也具备商业价值。
(3)知识的价值化是促使人参与到网络互动问答的催化剂
应该说这三个发现是提出威客模式的重要基础
7月份把一段时间的思考写出来发布在中科院管理学院的BBS上,这就是《搜索引擎的困境与对策>,其中写道“根据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吸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形成针对具体问题的解答,这是互联网信息中最关键的部分,这种信息可以称之为WITKEY(关键智慧)。---用户通过互联网将个人的技能,知识,智慧转变成财富的一种模式我们可以称作威客模式。“.应该说威客和witkey是同时对网络互动问答模式进行定义的中英文单词。没有先后,也没有谁起源于谁的问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其中witkey是由wit和key组成,选择WIT这个单词是因为要突出这类网站的智慧属性,选择KEY这个单词,是受到了在编写程序时所使用的一个变量“keyword'的启发。
9月份最终完成了一个集自由分类,悬赏,知识出售,信用评级为一体的网站程序。在我国著名的数据挖掘领域专家石勇的支持下,我在他的课堂上展示了这个程序。很不幸,大家看的并不是很明白,可能是流程太过复杂。因为有许多想法需要得到验证和批评指正,于是在新浪开博客进行讨论。10月份我的毕业论文确定研究这个方向,论文的标题就是《威客(witkey)的商业模式分析〉。2006年5月份这篇论文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论文答辩。
一年之后威客的突然爆发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媒体在报道威客时提到威客来自于witkey的音译,这会带来一些误解,让读者认为威客和witkey是来自于国外的名词。甚至由一家威客类网站发布了对威客进行批判的悬赏任务---批判威客,认为先起一个英文名称,再翻译过来,是学术上的耻辱。该网站发布的悬赏任务是:j-kk
S4GHI@
以K68为代表的在线工作类网站,本来是中国创新的东西,却非要先创造一个英文单词,然后再翻译回来叫“威客”。这是一种学术耻辱。是中国的一些自诩为研究者没有信心的表现。欢迎大家写一篇文章,批判这种现象。
F-n9y&V4Kpboq 在这个批判的帖子里,有不少这样的内容:
1。“威客英文名叫Witkey witkey这个词汇是中科院mba刘峰创造的 ,一个mba
把2个根本不相关联的英文单词强连在一起说什么音译是威客了 大家还都因为他是中科院mba
就屁颠屁颠的了作为一个堂堂的炎黄子孙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我们的母语响亮的说呢? “
2。“典型的崇洋媚外,想借由外国人的认可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然后叫响于国内,其实,并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说到根本,还是崇洋媚外,这就是变相的自我炒作。在这个炒作奉行的时代,人们早已练就了对一切类型炒作都不为所动不再希奇的本领,至于“威客”的由来,我们不能抹煞研究者的劳动,以及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但开始的方向是否正确,是值得商榷的。用几个汉语来形象地总结在线网络工作的人就真的这么难吗?单就真的是崇洋媚外吗?英语和汉语在结构上确实是存在很大差异,难道是只有英语的形式才能生动表现?相信只有刘峰自己最清楚。“
基于这些误解甚至是恶意的煽动和误导,我决定把威客和witkey的来历再说明一下,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