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平说春秋155.范蠡变身陶朱公

2020-06-05 21:58阅读:
很多情况下,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有一个著名导演说到他的三人团队。在起步时,三人合作,他管创作,一人是精神领袖,一人管行政。几年后,事业有成。但是在大家各自有了身段后,开始不太批评对方的东西,也不给意见。“那干吗在一起?还没散伙,已经没有合作的精神了。”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中国并不鲜见,夫妻、朋友在创业时,多少艰难险阻都撞过来了,但一旦事业有成,却往往各奔东西。在弱小的时候,人们需要抱团取暖,需要对方的支持,而一旦强大,人们往往自以为是,自命不反,这时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太热了,需要保持距离,总之不需要对方了,对方也一样,于是总终的结果是分手。所以有这样一句很不中听的话:贫贱夫妻,富贵分离
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对于经过二十多年卧薪尝胆、压抑着自己的个性与需求的国王,终于咸鱼翻身,我们很难体会他的心理感受,但有一点似乎可以体会,就是当时已身为霸主的勾践,不能被以前的事拖累,也不想让人知道他有做过奴隶的事和他在吴国的经过一些不好的事,因为是文种代他屈膝,跪着前行,哀告吴王,求吴王让他做奴隶。他看到文种就会想到这不光彩的一页。也有可能,灭吴后,在要和平还是要成霸的战略方针上,主张养民的文种与勾践又发生了最为强烈的冲突,还有可能是功大了不好处置,不好处置,就以死处置。很多开国将领实际上都走着文种的老路。因此,韩信也发出了兔死狗烹的哀叹。
范蠡参透了这些,因此,选择离去。他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在海边耕作。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然后携带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了陶地(山东定陶),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下海经商,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
朱公范蠡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楚国官方拘捕。
朱公范蠡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去营救二儿子,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
运。
小儿子将要出发,可朱公的长子不干了,他要求自己去,朱公不同意。
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
长子不明白父亲的苦衷,认为这是不拿豆包当干粮,不拿自己当老大,非常伤心,因此想自杀。他的母亲、朱公的夫人替老大说话:“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失了大儿子,怎么办?”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