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安定的乡土社会,之所以采取“差序格局”,是因为他们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和广被的团体。
2.道德,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制裁是维系社会结构格局生存和绵续的保障。
3.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无形的,先于个人而又依赖个人的共同意志,团体是个人的裁判者,公正维持者和全能的保障者。
4.西洋“团体格局”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他们的宗教观念是紧密联系的。
5.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产生了权利观念,为防止代理人滥用权力,便产生了宪法,这是和西洋的公务观念相配合的。
6.“克己以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体”,乃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7.“差序格局”中的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8.孔子“仁”的观念在中国这种“团体”组合不强的乡土社会中,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而缺乏具体性,这是种两难的困境。
9.在“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中,往往由于私人间的关系影响,很难找出一个普遍的道德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0.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11.孟子最反对的则是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也是“相同”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
2.道德,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制裁是维系社会结构格局生存和绵续的保障。
3.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无形的,先于个人而又依赖个人的共同意志,团体是个人的裁判者,公正维持者和全能的保障者。
4.西洋“团体格局”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他们的宗教观念是紧密联系的。
5.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产生了权利观念,为防止代理人滥用权力,便产生了宪法,这是和西洋的公务观念相配合的。
6.“克己以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体”,乃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7.“差序格局”中的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8.孔子“仁”的观念在中国这种“团体”组合不强的乡土社会中,只是一种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而缺乏具体性,这是种两难的困境。
9.在“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中,往往由于私人间的关系影响,很难找出一个普遍的道德标准,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10.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11.孟子最反对的则是团体格局中,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也是“相同”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