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科幻除了《三体》还看啥? 王晋康,与刘慈欣并称“双雄

2016-05-04 09:57阅读:275
近一两年,刘慈欣长篇科幻《三体》正红的发紫,影响力还在逐渐上升,以至于不少人一提到中国的科幻长篇小说,几乎就等于在谈论《三体》本身。其实,在资深科幻读者看来,《三体》固然伟大,但值得读的中国的优秀长篇科幻作品,并非只有一部《三体》。
在刘慈欣之外,国内还有几位实力派科幻重要作家,他们的科幻长篇小说,以卓越的科学幻想方式,表达着对人类未来,对人性与宇宙关系的可贵思索,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其中王晋康,正是被不少科幻读者与刘慈欣并称为当下国内科幻界“双雄”的”科幻界元老“。

王晋康,他是谁?


1993年,王晋康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获银河奖首奖,当年他已经45岁了。当时正值中国科幻作者青黄不接之际,而王晋康作为一个有一定社会阅历、科学知识和文学准备的工程师身份的中年科幻作者,很快成了《科幻世界》的主力作者,也无意中开始了他新的人生之路。
在当下的中国科幻界,按照作品实力,如果说有一个大概的科幻作家梯队的话,王晋康是与“华语科幻第一人”刘慈欣属于第一梯队,是几乎毫无疑问的。王晋康自1993年开始发表科幻作品以来,发表和出版科幻小说近百篇(部),共计四百余万字,包括《蚁生》、《十字》、《与吾同在》、《逃出母宇宙》、《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四卷)等。十二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

这本什么书?

逃出母宇宙

这是一场全新的宇宙级别的灾难,不过它并非清晰明朗地矗立在人类面前。人类智者透过重重迷雾,依据蛛丝马迹确认了它的存在,便带领人类开始了义无反顾的抗争和逃亡。在此过程中,人类逐渐
了解了灾难的本质 。
从绝望到峰回路转,再到新的绝望,灾难促使人类智慧之花绚烂开放,在短短百年间取得了令人目眩的成就。但在上帝眼中,人类最为卓绝的努力不过是盲人摸象。只有一条脉络是清晰可辨的,那就是:活着。最后,代表人类努力成果的一艘化学动力飞船、一艘“智慧保鲜”飞船和九艘亿马赫飞船驶向茫茫宇宙,它们的结局如何?读完本书之前,没人知道答案。
《天父地母》
导致文明智力衰退的空间暴胀不期而至,“智慧保鲜”计划失败。楚天乐忍痛下达让地球文明自毁武器的指令。在G星,“褚氏号”飞船撒播的生命种子生根发芽,先人们也适应了新环境。数千年后,现代科技萌芽。沉睡千年的褚富贵被复活,为推动G星文明快速发展,他删减了蛋房主电脑中的知识树,并警告下一波宇宙灾难即将来临。
G星文明在一百多年内迅猛发展,已能够沿时间轴逃离灾变。地球上,暴胀尖脉冲已经过去,乐之友开始领导人类文明复苏。但月球上突然出现了贯通的孔洞,从中拥出强大的外星舰队。地球遭遇突然袭击,一瞬间所有地球人都被声波武器杀死,只有褚文姬一人幸免。
这个柔弱的女人,孤身一人开始了对G星人的复仇……

在王晋康最新科幻长篇《天父地母》的内容梗概。这是他上一部备受好评的科幻长篇《逃出母宇宙》的续集,讲述了人类在经历一场史诗级灾难后,人类文明在外星得以重生的故事。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在看过本书后评价说:“在难以想象的宇宙灾变中,人类的未来史展现着难以想象的宏伟和曲折、难以想象的文化和文明,走向难以想象的结局。一部难以想象的科幻史诗巨著。”
王晋康的科幻,语言流畅质朴,语言沉郁苍凉,既融汇丰富的科学知识,也有对宇宙及生命的哲思睿见,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想象王国,智慧水银泻地,情怀云蒸霞蔚。在《天父地母》中,王晋康再次将目光投向时空和人性的纠缠,技术与道德的博弈,将他对宇宙、世界、生命、人类的终极关怀推向一个极致。
关于中国科幻
中国的科幻作家几乎都不是专职写作,而是多有自己理工科的学术背景和主职工作背景。出生于1948年的王晋康,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82年毕业后进入石油二机集团。曾任该集团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作为单位学术带头人,主持研制的大型修井机自走式底盘和沙漠修井机底盘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对自己科幻文学创作特点,王晋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我是“半个聪明脑瓜写科幻”。我在求学时代脑瓜相当灵光,把这个聪明脑瓜用到写科幻上,就表现在对科学之美和大自然之美有特别敏锐的感受,即使到了老年,这种敏锐也基本保持着。我的科幻小说被人称为“哲理科幻”,因为其中常常有作者对大自然深层机理的主动表述。

他如何看待“双雄之称”?

有很多读者,将王晋康与刘慈欣并称为“中国科幻文坛双雄”。对此,王晋康的想法很质朴,“’双雄’这样的提法就免了吧,这样的提法有害无益,不利于科幻界的团结。”
对于刘慈欣《三体》正大受欢迎,王晋康说,“大刘《三体》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幻“新生代”崛起以来的最大收获,是当今中国科幻的代表作品。我们都由衷地承认,大刘是中国科幻最优秀的代表,是科幻文学由短篇时代向长篇时代转型、科幻文学向影视等后文学转型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科幻踢出了宝贵的临门一脚。我对大刘作品最佩服的、或者说我最短板的是这么几条:一,大刘对宏大场面的把握。二,大刘对技术细节的营造。三,大刘作品中人物(尤其是小人物)形象的丰富。”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