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型地考
2014-09-06 12:36阅读:1,207
《桃花源记》原型地考
苏铁生
随着媒体上有关桃花源报道的增多,桃花源原型地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初中时曾学过《桃花源记》,老师给我们的讲解是世上没有真正的桃花源,他只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已,近来,因工作关系,便有了探究《桃花源记》原型地的想法。
一、桃花源的由来考
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美丽的文字,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原文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短短文章,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王法、自由自在的理想社会。千百年来,桃花源原型地成为刘子冀们寻找的目标。
二、何处是桃花源?
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主要有:
1、湖南常德桃花源
位于湖南省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前面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亭亭,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
2、湖北十堰桃花源
竹山县桃源村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竹山地名志》记载,桃源村名始于晋代。
3、江西庐山桃花源
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
4、安徽黟县桃花源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
5、台湾桃花源
位于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从前的“野人谷风景游乐区”、“天云洞风景区”、“大华壶穴区”组合而成。景区园内有翠谷瀑布、观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梦瀑布等,四周环境幽雅秀丽。
6、河南南阳桃花源
位于河南南阳内乡夏馆镇北8公里的青杠树村。属于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个优秀景点,坐落于宝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环抱中,四周山势险峻,植被茂密,封闭性好,与世隔绝,山顶高处是一片近百亩的山间盆地,现有十一户人家,三十多口人。
7、重庆酉阳桃花源
离酉阳县城不到500米,有一石灰岩溶洞,高、宽约30米。洞前的桃花溪水自洞内流出,清澈见底,哗哗地流入泉孔河。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小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仰视洞口高处,是由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大字。
8、永川桃花源
重庆永川桃花源景区位于永川市黄瓜山白岩槽卫星湖源头,占地200余亩,距永川市区15公里。桃花源内林木葱茏、瀑潭相映、鸟语花香、四季如画。桃花源景区是继桃花山庄之后修建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式园林建筑。风格以川东民居为主,其中接待大厅,餐厅,茶楼,会议大厅等功能完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造就了倒立石壁的黄桷树、传世绝奇的石锣石鼓、银河天降的飞丝瀑、溅珠瀑等独特景观。
二、桃花源原型地旧说考
1、大师陈寅恪的北方坞堡说。陈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记旁证》考证真正的“桃花源”在北方,而不在南方。他认为,陶渊明之《桃花源记》,既有寓意又有纪实,作者“写此记时,曾根据所闻的一些实事作为素材,而后加以理想化”。《桃花源记旁证》专就其中“纪实”的部分,论证晋南北朝时代的难民入山、坞堡组织的情况,并进一步证实,真正的“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在今河南或陕西和山西西南部一带),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2、湖南新化的奉家山说。其根据是发现了奉姓人族谱中有先世避秦乱迁徙此地的相关记载。这只能证明陶渊明记载的桃花源事实和背景是真实的,但不能证明武陵渔人黄道真到过的桃花源真迹就在奉家山。疑问起码有二:疑问一,奉家山离武陵郡治常德太远。其说,当时武陵郡治在溆浦,溆浦确曾为武陵郡治,但现无法证明在晋时郡治还没迁到常德。疑问二,奉家山海拔高、落差大,小小渔船无法逆水而上。而且那里的溪流根本不通沅水。
3、湖北十堰竹山县,曾为古武陵县所在地。江苏连云港宿城山西麓,至今还保留着武陵的地名。江苏赣榆县沙河镇沙河子村,武陵的遗址还在。还有湖南桃花江子良岩,湖南湘西等疑似桃花源,这些地方只是某些特征与《桃花源记》巧合而已。
4、世人普遍认为桃花源遗址是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当时叫乌头村的地方。据考证,桃花源这一带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既然在公元前500年前就开发有城郭,到晋(公元400多年)却成为无人知晓的世外桃源,难道不矛盾吗?特别是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为营的“营盘洲”。既然如此,村民又怎会‘不知有汉’呢?那么常德这个桃花源是怎么来的呢?1300多年前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今湖南常德任朗州刺史时,一时兴起,率部份文人骚客及弟子数人在武陵郡治所常德附近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进行寻踪考察,认为现在常德桃花源一带最符合《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特征,就把这里命名为桃花源。
四、李白《桃源二首》中的桃花源原型地考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桃源二首>>中描写过一个桃花源。诗曰:“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诗中的河流名称与安化县奎溪镇附近的河流名称惊人一致。
1.烟溪、潺溪、湲溪三条溪名惊人一致
李白诗中的河流名称与安化县奎溪镇的河流名称惊人一致。一个地方要作为桃花源的原型地,形似是基本条件,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黄桑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景物十分神似,李白在《桃源二首》诗中提到的烟溪、潺溪、湲溪三条河,现在都能在安化县奎溪镇周边找到。
湖南省安化县现有一个烟溪镇,烟溪镇位于安化县西北部,东与古楼乡、南金乡隔河相望,西与溆浦县交界,南连渠江镇,北邻奎溪镇,烟溪镇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古树参天,与秦汉桃源景区相隔不到30公里,烟溪是资水安化段48溪之一。
潺溪位于安化县马路镇,原为马辔市,1960年因柘溪库区移民,镇治迁马路口,建马路镇,潺溪是安化境内48溪之一,与秦汉桃源景区相隔不到20公里。
在安化方言中,湲与源、玄、船同音,湲溪就是源溪、玄溪,现在安化有条溪叫源溪,奎溪镇有个玄溪村,邻近共和村、白茅溪村,境内有河名玄溪,与秦汉桃源景区相隔不到20公里。
李白诗中的烟溪、潺溪、湲溪与安化奎溪周围的景物名称一致,这是不是巧合呢?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地名自古就有,李白经过此地,听说了这些地名,作诗时就用到这些地名;还有一种情况是先有李白的桃源诗,湖南安化奎溪人觉得当地的景物和李白诗中的景物相似就用诗中的地名给当地命名。两种情况都说明,在唐代,人们就认为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2.流放夜郎时李白曾到过梅山一带
流放夜郎时李白曾到过梅山一带。唐代“诗仙”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幼年随父迁居蜀地。他天赋聪颖,有奇才,12岁能诗文,25岁时,怀抱“四方之志”出三峡,漫游各地。唐玄宗时,召为翰林供奉。不久,受谗毁,被迫离开长安。自此之后,他长期漂泊流浪,游踪所及大半中国,期间曾经六次到达湖南。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出于平定安史之乱的爱国热忱,为永王李璘之幕僚,后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一说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一说在湖南怀化一带),因梅山一带是古代通往黔、滇的必经之路,因此李白流放夜郎时到过梅山一带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如此身世,如此经历,使李白深刻认识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人民生活的艰难,他多么希望能有这么一处地方,没有战乱,没有徭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老百姓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这样的社会,只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可以见到。武陵郡的郡治曾在溆浦,秦汉桃源所在地有一部分在溆浦县内,因此获地理学之支持。在古代,梅山地区是“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直到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章惇开梅山,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管辖。因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许多学者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梅山地区称之为“封建王朝时代的桃花源”,这不能不使李白非常向往。于是,就将所见所感写成为寓意深刻的诗篇:
“露暗烟浓草色新,一翻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暗露、流水、桃花依旧,但物是人非,令人感概。短短28个字可与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并诗》媲美。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群,相逢平原里。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全诗的点晴之处是后面四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我们还是到桃花源去吧,一旦到了那里,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世隔绝了。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
残暴的秦军把鸡犬都赶到桃花源去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走出烟溪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潺湲之水仍在日夜奔流。从这些诗歌看,李白在唐代时就已经找到了《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五、梅山“桃花源”考
梅山地区曾存在一个大“桃花源”,据史料记载,地处雪峰山东北的梅山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大“桃花源”。公元前202年,百越军事领袖梅鋗因攻秦助汉有功,而被刘邦封于梅山一带,并给予其后代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等特权。梅鋗对内实行人人平等、亦民亦兵、自给自足的政策,对外依赖梅山天险实行武装割据,从而确保了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的“独立王国”,在封建王朝的包围中延续了1200多年。1072年,宋神宗派大将章惇开梅山,该地区才重新受朝廷的管辖。因梅山地区这一段独特的历史,许多学者将“不服徭役、不纳赋税”的梅山地区称之为“封建王朝时代的桃花源”。
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相比,益阳市安化县奎溪镇达坳村有20多个特征符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因此,这一带极有可能是《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原型地。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