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难为
胡中行
在讲今天这个话题前,请先看看我十九岁那年写的一首调寄“诉衷情”的词:
中宵起看两三星,闪闪若流萤。又复春来冬去,宇宙大无情。
凭醉意,乘诗兴,对空明。铺宣斟酌,凝笔推敲,付与谁评?
这首词可算是我“弱冠”前的习作,如果一定要加题目的话,那么就叫“中宵”吧,取作品的头两个或三个字作为题目,其实就是无题。如果一定有朋友想“窥私”,那一定是无可奉告的。因为我自己也忘了当时到底想写什么了,大概率应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我之所以把它晒出来,主要是想说说“词作难为”这个话题。我也知道,在当代“周邦彦”、“李清照”满天飞的时候,说这番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但我还是想对着他(她)们泼上一桶冷水:词作难为哦。
词作难为的根本原因就是词原先是“倚声”的,也就是要唱的,但是怎么唱,谁也不知道了,唯一可以肯定的,便是它绝不会是邓丽君“明月几时有”那种唱法。再看现在大兴吟诵之风,有些朋友把词与诗一起吟了,那也是不对的。实际上每个词牌就是一支曲子,都有固定的唱法。这里面讲究极多,什么“五音六律”之类,如果不是音乐家兼语言学家,恐怕连门都摸不着。而李清照的一番话,简直可以把人吓死:“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有则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很有趣,说的是东坡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部下,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如何比较,那位部下很聪明,他作了一个巧妙的假设,说是柳永的词,要请一位少女,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东坡的词,则要一位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话虽然说得暧昧,态度却是明确的。下面一句最有意思,说东坡听了之后,“为之绝倒”。绝倒可作两解:拍案叫绝或者干脆晕倒。不管怎么说,反正苏东坡是听懂了的。
如此可知,苏词尚且要“关西大汉”唱了,何况我们?记得小时候不懂事,写了一个沪剧独幕剧,有关方面看中了,当时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就是个大编剧了。不料请来一位沪剧行家谱曲,那位行家看过后立马“掼了纱帽”,对有关部门说,剧本里面的唱词都是不能唱的。当时我很不服气,后来长知识了,才明白那位行家说的原来是对的。
千万不要把我的意思理解成
胡中行
在讲今天这个话题前,请先看看我十九岁那年写的一首调寄“诉衷情”的词:
中宵起看两三星,闪闪若流萤。又复春来冬去,宇宙大无情。
凭醉意,乘诗兴,对空明。铺宣斟酌,凝笔推敲,付与谁评?
这首词可算是我“弱冠”前的习作,如果一定要加题目的话,那么就叫“中宵”吧,取作品的头两个或三个字作为题目,其实就是无题。如果一定有朋友想“窥私”,那一定是无可奉告的。因为我自己也忘了当时到底想写什么了,大概率应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我之所以把它晒出来,主要是想说说“词作难为”这个话题。我也知道,在当代“周邦彦”、“李清照”满天飞的时候,说这番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但我还是想对着他(她)们泼上一桶冷水:词作难为哦。
词作难为的根本原因就是词原先是“倚声”的,也就是要唱的,但是怎么唱,谁也不知道了,唯一可以肯定的,便是它绝不会是邓丽君“明月几时有”那种唱法。再看现在大兴吟诵之风,有些朋友把词与诗一起吟了,那也是不对的。实际上每个词牌就是一支曲子,都有固定的唱法。这里面讲究极多,什么“五音六律”之类,如果不是音乐家兼语言学家,恐怕连门都摸不着。而李清照的一番话,简直可以把人吓死:“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有则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很有趣,说的是东坡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部下,自己的词与柳永的词如何比较,那位部下很聪明,他作了一个巧妙的假设,说是柳永的词,要请一位少女,手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东坡的词,则要一位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话虽然说得暧昧,态度却是明确的。下面一句最有意思,说东坡听了之后,“为之绝倒”。绝倒可作两解:拍案叫绝或者干脆晕倒。不管怎么说,反正苏东坡是听懂了的。
如此可知,苏词尚且要“关西大汉”唱了,何况我们?记得小时候不懂事,写了一个沪剧独幕剧,有关方面看中了,当时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就是个大编剧了。不料请来一位沪剧行家谱曲,那位行家看过后立马“掼了纱帽”,对有关部门说,剧本里面的唱词都是不能唱的。当时我很不服气,后来长知识了,才明白那位行家说的原来是对的。
千万不要把我的意思理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