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第38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活动|李登建:散文写作漫谈

2022-07-28 10:37阅读:

第38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活动|李登建:散文写作漫谈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 2022-07-26 17:23 发表于山东
图片
2022年7月23日,垂杨书院城社文化讲堂高朋满座,著名作家李登建先生做客第38期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作了一场题为《散文写作漫谈》的精彩分享。
图片


李登建,1958年5月生,山东邹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一级作家职称(正高三级),曾任滨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市作家协会主席。散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其中300余篇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读者》《中华活页文选》《中国文学年鉴》《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精选》《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散文卷》《百年中国散文经典》《世界美文观止》等选刊、选本转载和收录,《千年乡路》一文入选200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站立的平原》等18篇散文入选部分省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和现代文阅读题;出版散文集《黑蝴蝶》《黑火焰》《黑阳光》《平原的时间》《礼花为谁开放》《血脉之河的上游》,长篇人物传记《乍启典传》《大地为鉴》《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等;获首届齐鲁文学奖,第二届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第六届、第九届、第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首届“奎虚图书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三次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奖项,2016年11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图片

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刘君,周三读书会创始人李炳锋,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王力丽,垂杨书院副院长王田田,作家及热心读者李之敬、赵经孝、燕守军、王相理、杜丹等40余人参加了分享会。分享会由山东女散文家沙龙秘书长刘东妮主持。
图片

分享会上,李登建先生凭借30余年散文创作实践的丰厚经验,围绕“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好散文最根本的要素是什么?散文写作是否要遵循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散文的深度、厚度和难度当几何?”等几个散文写作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解析与探讨,深厚的文学学养,丰富的创作实例,实用的写作技法,令整堂讲座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图片 好散文的标准与要素
图片
关于“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李登建开宗明义地指出:“好散文不外乎两点,一是有思想,二是艺术上有高妙之处。好的散文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衡量好散文的金标准。”
李登建将“好散文最根本的要素”(或称“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的好散文的根本要素”)概括为“有独到的发现、感受、思考,且有独特的视角”,并结合散文创作实践作了详实阐释。
李登建指出,“独到的发现”是产生创作冲动继而触发写作灵感的重要引擎,作为创作的开端与动力,其显著标志为“写作者往往伴随惊喜、兴奋、眼前一亮的愉悦感受”。创作中一旦有了“独到的发现”,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受与思考会一步步深入下去。
李登建认为,尽管“独到的发现”可以由多种方式触发,有时一个思考很久的问题会在读书时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但“从平凡生活中看到诗意的东西,发现鲜活的美”更为难得,这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双慧眼,拥有“从生活中炼金”的能力。
李登建特别强调“独特的视角”的重要性,“独特的视角是构思的前提,视角一变,结构形式不同,面貌不同,艺术效果也就大相径庭了”。他以2021年12月出版的散文集《血脉之河的上游》中《血脉之河的上游》一文为例作以阐述:“《血脉之河的上游》是写我爷爷的。我转换了一下视角,如果将家族的血脉看成是一条大河的话,我爷爷是大河的上游,我就在大河的下游,我想探究的是爷爷的哪些基因和品质被我继承下来了,又有哪些缺点与不足被我保留。如果视角就是写我爷爷的生平故事,就不会有现在的艺术效果了。”
李登建多年来一直深耕农村题材散文创作,坦言农村题材“想出新很难”。但他找到了出新点,那就是印在散文集《血脉之河的上游》扉页上的那四句话:“破译家族生命密码,追问村庄遗传基因,发掘乡村精神,呼唤民族根脉传承”。视角的独特,让这部作品从众多农村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去年,山东省作协组织重点文学作品书稿评选,作为今年报送鲁迅文学奖的篇目,《血脉之河的上游》成为入选的两部散文作品之一。



图片 散文的艺术性与典型化
图片
李登建指出,散文写作应该遵循文学的基本规律,这个结论毋庸置疑。他认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绝不能止步于真人真事的如实记录,要把散文当成艺术作品来写,就需要有艺术的提炼与加工,作艺术概括与典型化,记账式、照相式肯定不行。”
“这就涉及到散文能不能虚构的问题。”李登建认为,“在情感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对真实事件作适当的延伸与拓展。”李登建列举散文集《血脉之河的上游》中的《钉在老树上的故乡》一文,就如何“对真实事件作适当的延伸与拓展”加以阐释。文章写的是他的故乡——东闸子庄,写到村庄麦田里一棵缠满红布条的老槐树。这棵作为“这个平原小村前世今生的见证”的老槐树,其实并不在他的村庄,而在他的邻村,可这样的虚构并不妨碍他讲述自己村庄的人和事。而文末,钉在老槐树上的那个长方形铁牌,上书“东闸子庄。洪武年间立村,公元二O一五年卒”,也是他特意加上去的,作为一种延伸与拓展,在他看来,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情感是极为真挚的。



图片 散文的深度与厚度
图片
李登建指出,评价一篇散文的优劣高下,除了看它能否以独特的视角写出独到的发现、感受、思考之外,就看它“内容是否写充实,情感是否写饱满,思想是否写深透,同时能否在艺术上匠心独运”。
李登建认为,散文的深度,“就是情感与思想的深度”。他提到有一年与刘烨园老师一起参加山东与台湾两地作家文学交流活动,他曾当面请教刘烨园“什么样的散文是好散文”。刘烨园讲,第一是气息,就是作品首先是文学的;第二是深度,就是思想和情感的深度;第三是元素,要看涉及的元素多不多,之后才看结构、语言之类。此番观点,他深以为然。
李登建重点阐述了散文的厚度。他认为:“散文的厚度,与长度、宽度关系不大,是指具有丰富的思想含量、艺术含量,或称丰富的审美含量。无论篇幅长短,涉及面如何,只要内容结实、厚重,沉甸甸,境界广阔,不空洞,不单薄,不飘浮,不虚无,能够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与美的享受,就是有厚度的散文。”他说可以从五个方面写出散文的厚度。
第一,形象地描绘、刻画是基础。李登建说:“散文是传达审美的,不是考证,也非科普。黑格尔讲,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李泽厚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可见抽象的东西构不成审美。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散文写生命体验,写人的命运、人性,就抓住了文学的本质。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道理即在于此。”
第二,要有实有虚,写得曲折。李登建指出:“写文章讲究有实有虚,虚实结合。首先要有实的东西,起支撑作用,搭起牢固的框架。光虚不实,根基不稳。光实不虚,开拓不出去。”他认为:“要在事物之外,写出更丰富的意蕴,写出诗意来。诗意不是引用几句古诗、提炼几个句子就行,是在事件、物象之外,还有精神的东西。”他谈到,张炜主席特别强调诗意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在写人物传记《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时,他曾向张炜主席请教,张炜主席说,要写出点诗意来。这让他领悟到:“有了丰富的意蕴与深刻的思想,作品的境界才能开拓出去,无限放大。”
在写作实践中,李登建在选择写实的时候,十分注重选择“典型材料”。这里的典型材料,不仅指典型人物,还包括典型事件,以及细节、景物、情绪等。在他看来,“典型材料好比压缩饼干,而不是空心砖,结实,厚实。散文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只作自然主义的呈现,要对事物进行提炼、挑选、剪裁”。他认为:“所谓的典型化,就是把不很典型的东西,在艺术提炼与概括的基础上,使其具有典型性、典型意义。如同鲁迅先生所讲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关于散文要“写出曲折”,李登建指出:“如果作品里有情节,要力求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写得曲折、复杂一些,有纵深感,写出波澜、层次;如果写细节,要写出‘细节的链条’来,即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写;如果写人物,要写出人性的复杂;如果写心灵,要写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总之,要尽可能写得曲折一些。”
第三,要有详有略,写出波澜。李登建指出:“散文要写得有详有略,有快有慢,有韵律起伏。就像一个姑娘,凹凸有致才美,上下一般粗的茁壮妇人,很难给人以美感。古人就用‘直头布袋’来比喻没有曲折、直通到底的写法。”他认为:“略写容易详写难。倘若都是略写,就会汤汤水水。文章中一定要有几处扎扎实实的详写。详写要写得密不透风,略写要写得疏可走马。作家一定要有自觉、清醒的行文意识,练就详写的功夫。”
关于散文要“写出波澜”,他谈到:“散文要写出行文的节奏来,就像一首曲子时缓时急一样,事物的矛盾冲突,事件的张弛变化,以及作者心理的发展变化,共同构成文章的波澜,呈现曲折跌宕之美。如此便增加了文章的美学层次,延展了读者审美感知的长度,丰富了文章的审美信息,文章也就具备了厚度。”
第四,思想含量、艺术含量要丰富。李登建认为:“散文的思想不是明确的理念判断,它隐藏在文字里面,作者故意不把它明确写出来,但读者可以感知到它的分量。散文的思想就像溶在水中的盐,要想内容饱满、丰富,就要多放盐。”
关于散文的“艺术含量”,李登建指出:“艺术表达方式很多,无论是古人总结的写作技艺,还是从西方传来的时空交叉、艺术拼接等手段,以及现在流行的跨文体写作等技法,不管什么,多多地用,元素越多,艺术含量越高。”他认为,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没有高下之分,而他自己更偏重用传统手法。在他看来,写作手法不同于文学观念,文学观念不能老,表现手法却无新旧之分。
第五,要有广阔的精神背景。李登建认为:“作家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文化涵养、精神格局是作品坚实的后盾,不仅决定文章的厚度,也决定了一位作家能走多远。”
李登建深情地说:“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背景,那就是梁邹平原。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从这个背景中抽出来的丝线。”在他深耕的农村题材创作领域,许多人开始尝试写庄稼、农具、草木,求新求变,而他说自己“就像一头老牛一样,不知道拐弯”,顽固地坚持“文学即人学”的理念,“回归传统,回归本质,聚焦人性、人的命运、人生的体验这些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东西”。
分享会历时两个半小时,其间掌声、喝彩声不断,现场气氛异常活跃。在分享会的互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好散文的标准与要素、散文的品质与内蕴、写作者的气质与格局等话题畅所欲言。许多嘉宾表示,李登建先生对自己30余年散文写作经验的无私分享,解决了他们散文创作中的许多困惑与难题。

图片

文字/王田田
摄影/何玉红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