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2922/石头用于篆刻印始于南宋的新证据

2022-04-04 22:20阅读:
原来一直有个说法,用“花乳石”即叶腊石制印始于元末书画家王冕,这个论断流行甚广,录入于许多寿山石书籍中,因为“花乳石”能算到寿山石里,历史从来都是现代史,这个罩脸的荣耀那能丟呀!
明代有个印学家甘旸写了本《印章集说》,书中早就指出:“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 。这是说唐宋即以石入印了,可惜呀!后来一直沒有找到实物证据,以此来肯定石质印章早在唐宋就己使用,所以甘旸这个论断从没人在乎和搭理。
2922/石头用于篆刻印始于南宋的新证据
我在20187月写了一篇《元代画家王冕起始自刻印石质疑》的新浪博文,认为中国古代石与玉历来不分,玉与石统称为玉,直到清末民初才以硬度来划分玉和石。那么谁又能证明元以前篆刻印所用的“玉”,未必不是石头,至少其中会有石头,毕竟那个时候玉和石是一回事,彼此向来混为一谈,石头刻的印被说成是玉不可避免,所以元代画家王冕第一个用石冶印这个说法根本就不成立。
背不住有这种情况,元代之前街上都有刻印铺子,那时篆刻印的材料多种多样,有金、银、铜、水晶、犀角、象牙、玉、竹、木等等,大多质地坚硬,一般人根
本刻不动,只好委托刻印铺来刻制。也许元末王冕是第一个自己在家刻印的,这也并不代表他用的花乳石是首次入印。
2922/石头用于篆刻印始于南宋的新证据
浙江绍兴的新昌博物馆收藏了一枚于1972年从卢渊墓出土的南宋冻石鹿钮印章,一下了改写了篆刻史,打破了印石篆刻始于元代王冕的结论,印石出现的时间前推了170年左右。这枚冻石印发现于1972年,新昌县城南边有个乡丁村小学,改建校舍时挖地基时挖出个古墓。墓里东西先被村民乱拿,后来幸好文物部门介入,找到了这枚锥形冻石,石色为米黄,印身高3.4×1.9cm,印面上还阴刻着篆文“卢渊”两字。
2922/石头用于篆刻印始于南宋的新证据
好奇怪哟!这个对印石界足够爆炸性的发现,竟然就此无声无息,再没有人吭一声,让过去的“谬误”继续,以讹传讹不止,信息不对称真是害死人呀!迟至1995年,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才对这块南宋印石加以鉴定确认,随之此冻石印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全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一书列为条目。这块冻石印有明确的墓葬地点,年代、人物和时间清清楚楚,无比辩驳地成为目前中国印石的“始祖级”例证。
2922/石头用于篆刻印始于南宋的新证据
老话说“好事成双”,其实溴事更会成双成对,甚至一溴到底。这么重大的发现,都改写中国篆刻史和中国印石史了。可还是被遗忘的一干二净,就象从没发生过一样。终于在201611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举行第3届学术年会,主题为“创新话语体系讲好浙江故事”,新昌县政协秘书长徐跃龙提交了一份《新昌南宋鹿钮冻石卢淵印印材初步考证》,让来开会的一些印石和篆刻专家大吃一惊,才知道居然有如此了不得发现,40多年来他们竟然一无所知!
后来经西泠印社及浙江国石文化研究会反复研究判定,出土的这枚南宋冻石印章不是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与天台宝华石不断相互比较后,这块南宋印石与天台宝华冻石莹润米黄冻相似度达90%以上,色泽、质地和硬度上难分彼此。另还对天台宝华石粉碎质地检测及元素测定,完全可以肯定是用了天台宝华冻石。新昌相邻天台,这也有力辅助印证了材质的出处。
2922/石头用于篆刻印始于南宋的新证据
一件改变历史的重大发现,弯弯绕绕几十年都难见天日,埋没的象电脑关了机,没有任何声息。好在终于光芒掩不住,笑到最后笑到了最好。今后谁再说元代王冕用寿山花乳石首先冶印,我就跟谁急!嘿嘿!还是浙江人客观实在,没把这块南宋冻石印石往昌化石和青田石上扯,近水楼台不得月,这值得赞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