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过度检查,但不要过度解读(原创)
2017-12-25 09:32阅读:75
清剿大额处方和高值耗材之后,“过度检查”又频繁见诸报端。可以想象,过度检查很快也会成了过度医疗的新部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会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甚至是永久性话题。
无论是过度检查还是过度治疗,都或多或少与医务人员违背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有关。其结果是加重病人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但是,我们认真地看看过度检查,看看它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深究。
抛开医学规范和医生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其实,过度检查这样的过度医疗并没有准确的量化指标。过不过度,客观上跟医生的经验和水平有关。我们都知道,很多疾病的最初临床表现都有些相似,甚至,重症的初期症状和常见病也差不多,怎么检查、动用哪些检查,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水平。
当前的过度医疗,有主客观的原因。主观上是医院管理不善、个别医务人员医德缺失,客观上是医生的经验不足和技术水平不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保支撑缺乏力度,个人负担过重成为了“过度检查”的感受指标。不过,过度检查有别于大额处方和高值耗材这类过度医疗,对其主观问题要“严惩不贷”,对客观原因则要多有一些耐心,需要客观看待并冷静下药。
首先要调适心态,不要过急地指望过度医疗能一夜清除,精准检查需要经验和技术水平来支撑。每个医生的成长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用时间来换经验,需要多年锤炼来积累技术。之所以说过度医疗可能是永久性话题,就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医生这个行列,新人犯错难免。其次要正视问题客观性,医学本身的复杂性。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在于它的把控性很难,每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性很大,哪怕是今天的大数据时代,都仍然要高度倚重于经验。第三要正确看待矛盾,医患关系紧张加剧过度医疗。如个别病人的不合理要求,会影响医生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对诊断检查的选择考虑。第四要加强自律加强内部管理,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医德缺失,医院管理不善加剧了过度检查的大面积发生。
按照新医改的政策,我们来对医院的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尽管各地对药品耗材和检查的行业约束标准不一,药品要求控制在35%、耗材15%、检查20%,剩下只有30%的医疗服务费用。显然,很多医院很难在这样的收入结构模式下生存,因为很多医院的医疗服务费甚至达不到25%,达不到就意味着亏空。加上目前药品零差价的财政补偿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这些主客观的原因导致了过度检查抬头,这一现象必须要及时遏制,但也需要多方慎思。我建议改变监管考核方式,由对费用的结构性监管改为费用总额监管,将监管重心转移到费用总额监管上,以结果为导向。例如,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单病种付费,人头费包干、总额包干等等,结构性调整的主动权交到院长手里,做不好,板子打在院长屁股上。放开药品的二次谈价,逐步将药品及耗材的采购权归还给医院,让市场行为回归市场。
过度检查绝对不是好东西,也不需要对它过度解读。让它和大处方同步消失,必须要在根源性、关联性、系统性和全局上找原因,万万不可浅尝辄止,乱开处方。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