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戏词评赏·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

2011-05-11 11:48阅读:222

戏词评赏·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
戏曲爱好者:片月三星

黄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十八相送”
主演者:凌波饰梁山伯 乐蒂饰祝英台
主唱者:凌波饰梁山伯 静婷饰祝英台
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NDE1NDA0.html
(伴 唱): 三载同窗情如海
相依结伴下山来
梁山伯(唱):想当初我
把书馆上
桃红柳绿好风光
相逢结拜叙乡党
犹如手足一般样
伯父严命难违抗
贤弟接信归心忙
但愿你一路平安转回乡
祝英台(唱):梁兄情意实难忘
亲身送弟下山岗
兄读书伯母在家谁奉养
为何不娶一妻房
梁山伯(唱):一心攻书立志向
书中自有美娇娘
你本书香门第有名望
想必早已订妻房
祝英台(唱):一句话问得我无言讲
他怎知我是女红妆
本该把终身事儿对他讲
猛想起临行时父命有三桩
事要三思休鲁莽
话到舌尖暂隐藏
梁山伯(白):诶 刚才我们说
祝英台(白):嗬 想小弟年纪还小
要什么妻房啊
梁兄 你看 今日天气晴和
不要辜负大好时光
你我弟兄二人沿途吟诗以话衷肠如何
梁山伯(白):诶 愚兄才疏学浅
不如贤弟满腹文章
只怕对不上啊
祝英台(白):梁兄忒谦了
(伴 唱):无题文章不好想
且将风景咏诗章
梁山伯(唱):见一樵夫走奔忙

汗流夹背意慌慌
祝英台(唱):他为何人把柴打
梁兄你为何人下山岗
梁山伯(唱):他为妻子把柴打
我为你贤弟下山岗
祝英台(白):不对
梁山伯(白):怎么不对
祝英台(唱):他为兄弟把柴打
梁兄哥 你为妻子下山岗
梁山伯(唱):为兄尚未成婚配
胡言乱语你太荒唐
梁山伯(唱): 兄送贤弟到池塘
金色鲤鱼一双双
祝英台(唱):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
弟兄分别诚感伤
梁山伯(白):贤弟 你为什么长叹呢
祝英台(白):梁兄 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
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梁山伯(白):只要没有人垂钓
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祝英台(白):这么说 我们是鱼就好了。
梁山伯(白):诶 你看
梁山伯(唱):微风吹动水荡漾
漂来一对美鸳鸯
祝英台(唱):形影不离同来往
两两相依情意长
梁兄啊 英台若是女红妆
梁兄愿不
愿配鸳鸯
梁山伯(唱):配鸳鸯 配鸳鸳

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伴 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前行到了凤凰山
祝英台(唱):凤凰山上花开遍
梁山伯(唱):可惜中间缺牡丹
祝英台(唱):牡丹花 你爱它

我家园里牡丹好
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梁山伯(唱):牡丹花 我爱它

山重水复路遥远
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祝英台(唱):梁兄哥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惹心烦
心(唱):你看前面一条河
九(唱):漂来了一对大白鹅
梁山伯(唱):公的就在前面走
祝英台(唱):母的后边叫哥哥
梁山伯(唱):未曾看见鹅开口

哪有母鹅叫公鹅
祝英台(唱):你不见母鹅对你微微笑

他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山伯(唱):既然我是呆头鹅

从此莫叫我梁哥哥
心(唱):眼前一座独木桥
祝英台(唱):心又慌来胆又小
梁山伯(唱):愚兄扶你过桥去
祝英台(唱):你我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梁山伯(唱):送子观音堂中坐

金童玉女列两旁
祝英台(唱):他二人分明夫妻样

谁来撮合一炉香
梁山伯(白):这金童玉女怎么能成为夫妻呢
祝英台(白):哦 不能成为夫妻的呀

梁山伯(白):诶
祝英台(白):诶 你看那是谁啊
梁山伯(白):那是月下老人

专门管男女婚姻之事的
祝英台(白):哦 既是月下老人

为什么不把红线把他们二人系在一起呢
梁山伯(唱):月老虽把婚姻掌

有情人才能配成双
泥塑木雕是偶像
不解人间凤求凰
祝英台(唱):梁兄呀 他二人有情又意

只因为泥塑木雕难把口儿张
观音大士把媒来
来来来 我们替他来拜堂
梁山伯(唱):贤弟愈说愈荒唐

两个男子怎拜堂

梁山伯(唱):兄送贤弟到塘中
祝英台(唱):塘中照见好颜容
梁山伯(唱):有缘千里来相会
祝英台(唱):无缘对面不相逢
梁山伯(唱):你看水里两个影
祝英台(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唱):愚兄明明是个男子汉
你不该比来比去偏把我比女人。
(伴 唱):过了一滩又一庄啊
庄内黄狗叫汪汪
祝英台(唱):不咬前面男子汉

偏咬后面女红妆啊
梁山伯(唱):贤弟说话太荒唐

此地哪有女红妆
放大胆量莫惊慌
愚兄打狗你过庄
心(唱):前面过来一头牛
九(唱):牧童骑在那个牛背头
祝英台(唱):唱起山歌解忧愁

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
可叹梁兄啊 是个大笨牛
梁山伯(唱):非是愚兄动了怒

我明明是人你比做牛
还是个大笨牛
祝英台(唱):梁兄啊 你别动肝火别生气

小弟作揖赔罪你且把怒休
祝英台(唱):劳君远送感情深
到此分离欲断魂
一事在心临别问
问梁兄可有意中人
梁山伯(唱):愚兄生长在贫门
无势无财怎订婚
学业未成名未就
一时那有意中人
祝英台(唱):闻说梁兄未订婚
英台有妹守闺门
梁兄如有求凰意
有我为媒事可成
梁山伯(唱):路远无缘见玉人
青春美貌定无伦
祝英台(唱):问人与我无差异
问貌叫人两不分
我与她是同年同月同胞生哪
梁山伯(唱):上前一拜谢媒人
贤弟情深意更深
不怪出言多比喻
原来一味想联婚
可笑我冬烘头脑太昏昏哪
祝英台(唱):此行何日再相逢

珍重春寒客里身
万恨千愁言不尽
临行一语意重深
莫忘了求亲早到祝家村
九(白):祝相公。
(伴 唱):临别依依难分开

含悲忍泪祝英台
心中想说千句话
万望梁兄早点


凌波,女,1940年生,原名君海棠,福建厦门人。1949年进入香港电影界,艺名小娟,初拍闽南片和粤语片,成就不大,1960年进入香港邵氏公司,初名沈雁,后又改名为凌波。
凌波是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兴盛至白热化的功臣之一,她最初是在《红楼梦》中幕后代唱贾宝玉,后为大导演李翰祥所赏识,开始出演《梁山白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此片使得凌波一举成名,此后她更是接下了不少的黄梅调影片,如:《花木兰》(1963)、《七仙女》(1963)、《红伶泪》(1964)、《血手印》(1964)、《西厢记》(1965)、《鱼美人》(1965)、《三笑》(1969)等,在这些影片中,凌波多是反串小生,黄梅调影片高潮过后,凌波也出演过不少时装篇和武侠片,例如《血符门》等,70代成婚后逐渐淡出影坛,1989年举家移居加拿大至今。

乐蒂(1937—1968),女,原名奚重仪,别名古典美人,1949年随外祖父母来到香港,1952年考入左派的长城电影公司,首部作品为《绝代佳人》,1958年转投邵氏电影公司,在邵氏的首部影片为《妙手回春》,1959年拍《倩女幽魂》,被西方人誉为“最美丽的中国女明星”,“古典美人”的称号也是源于此,1964年,又转投哥哥雷震所属的国际电影懋业公司,1967年又与兄长雷震、奚重勤及导演袁秋枫等人合组金鹰电影公司。
1968年,乐蒂在一次午睡后没再醒来,当时传言她是自杀,后又分析是她由于日常服用协助睡眠的安眠药,其副作用引起心脏休克而导致身亡的。不论最终原因是什么,乐蒂的一生正应了那句悲凉的古话“红颜薄命”。

静婷,女,1934年生,四川人,本名郭大姝,又称席静婷,“席”用的是她母亲的姓,1949年来到香港定居,1953年以席静婷的名义灌录了第一首歌曲“未了情”,1954年灌录第一首过于歌曲“摇船曲”。
静婷有“万能歌后”和“代唱天后”之称,她投身电影歌曲是在1957年,在《黄花闺女》一片中为于素秋代唱插曲“春五娘”,后为李翰祥所赏识,开始为林黛、乐蒂等巨星配唱,当时香港的著名女星几乎都被她代唱过,她总共唱有1000多首歌曲,中词西曲、山歌、黄梅调,无所不能,好多曲子当时曾风靡一时,不少流传至今。五零、六零年代是“无歌不成片”,到七零年代后,武侠片兴起,静婷也就渐渐地退出了歌坛。
静婷虽只是在幕后代唱,但毋容质疑的是她的歌唱为影片增色不少,而且好多影片,因为有了她的歌唱,才有了传世的价值和理由。

黄梅调”与“黄梅戏”
一般来说,黄梅调是黄梅戏的旧称,清代在给戏曲命名时,一般多冠之以某腔某调,关于黄梅调名字的来历,目前最为认可的是源于湖北省的黄梅县,后来这些草台小戏逐步发展壮大,到见过前后,在吸收其他大剧种营养的基础上,再加上黄梅戏自身演员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戏。


黄梅的曲调动人委婉,发音大多是“自然音”(不像京剧等剧种的发声方法),很容易被人接受,可以说是中国唯一一个全中国人都能认可的剧种,现在大陆很少提及黄梅调,一般与黄梅有关的都称之以黄梅戏,黄梅调一词主要流行于港台等地,“黄梅调电影”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在港台地区十分流行,或许是因为有着曾经的辉煌吧,黄梅调一词并无废止,但就曲调来说,港台地区的黄梅调与内地现在的黄梅戏也是有区别的,至于具体的区别在哪,我也不说出,就感觉来看,大陆的黄梅戏更像是戏,当然了,他们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多于区别的。

《梁山白与祝英台》的故事无须多说,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演祝英台女扮男装去上学堂,途遇梁山伯,与之结为兄弟,三年同窗后,英台被父逼回家,梁山伯相送,这便是闻名于世的“十八相送”,相送途中,英台费心暗喻,却始终点不透憨厚的山伯兄,无奈之下向梁兄允下“小九妹”的婚事,英台归家,被父亲逼着嫁给了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在师母点通后顿悟,兴致冲冲地前去拜见英台,无奈事情已无法挽回,“楼台一会”后,山伯病倒,英台闻讯,执意去拜祭,英台悲恸之下决意随梁兄而去,最后便有了传说中的奇迹,墓门开启,梁祝双双化蝶。
李翰祥执导的《梁山白与祝英台》,以越剧电影《梁山白与祝英台》为底本,故事框架与越剧的无异,越剧的版本摄于1954年,曾经风靡海内外,不仅是《梁祝》,当时内地摄制的戏曲电影如《天仙配》、《杨门女将》等都曾在香港引起轰动,于是,香港的电影人也随之跟风,大拍“戏曲片”,引起了一个时代潮流。李翰祥执导的《梁山白与祝英台》可谓是这股潮流中的上乘之作,堪称经典之作,与内地越剧的相比,李翰祥的去掉了不少“戏曲化”的东西,完全布置成实景,走的是“将戏就影”的路线,虽不缺戏曲曲调,但在总体风貌上,还是电影化的东西更多,对戏曲不太感兴趣而对梁祝故事感兴趣的,可以去欣赏下这部影片。

可能是在电影中增加了不少的东西吧,总感觉邵氏的“十八相送”好长,相比起来,还是越剧版的精练一些,但如果听“厌”了越剧的话,听听这段还是不错的,在邵氏的黄梅调影片中,真正流传下的唱段其实很有限,这么长的唱段能够流传下来,在我感来,还是因为这段保留的戏曲的东西多些,虽说与戏曲相比,改变了不少,但总算还不“太离谱”,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如果本身就喜欢黄梅调的话,那么相信这段更是不会错过的。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