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宋拓本
2014-05-13 10:10阅读:4,482
《九成宫醴泉铭》碑被世人称之为三绝碑。因为它是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记录唐太宗之事。
唐碑,魏徵撰,欧阳询书,碑额篆书,碑文楷书,24行,行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贞观六年(632年)六月立于麟游(今在陕西宝鸡东北)九成宫。原碑上字的大小在4厘米左右见方,应属中楷。今石尚存,但经剜凿,损泐过多,已非原貌。故宫藏北宋拓本为高士奇、赵怀王所藏明驸马李祺本,碑文第三行“云霞蔽亏”的“蔽亏”二字完好(见第五开),“长廊四起”的“四”字完好(见第四开)。
九成宫是隋、唐帝王避暑的行宫,隋称仁寿宫,贞观中改称九成宫,永徽间又更名万年宫。碑载:贞观七年四月唐太宗到此,“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其清若镜,味甘如醴。”说明了醴泉的由来。铭末曰:“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还淳反本,代文以质。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颂中有劝,是魏徵对太宗的谏语。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用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用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力的支撑。这些表现了溶隶于楷的特点,正如郭尚先所评:“《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因此千余年来,此碑成为人们临习楷书的范本。
北宋拓本的依据:第五行“重译来王”的“重”字未损。
现存的北宋拓本极稀,大多深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广为人知的李祺本,不为人知的库装本以及北京图书馆的吕伯威本等。
李祺本(四行六字)
此本先在明驸马都尉李祺处,故名,清初,归高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