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乡土中国》概要

2017-09-06 17:36阅读:1,832
《乡土中国》概要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开篇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的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指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一个土,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根。因为囿于土地,所以人在空间固定而不流动,单位与单位孤立而隔膜,形成面对面的有机的团结的礼俗社会,与机械的团结的法理社会并不相同,它以熟悉为主要特征,熟悉而信任,熟人社会中,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既从心,心安即为人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基于这种土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呢?“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则从时空两个维度介绍文化传播方式为面对面社群世代传递,得出要想文字下乡必须改变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也分析出了表面看起来愚的社会根源在于乡土社会的必然性,因为熟人社会没有需要,愚的背后折射出的的变动剧烈的经济社会和传统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差异。
那么基于稳定性的乡土社会具体是怎么一种形态存在呢?“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具体回答了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以私为起点,构建了不同于西方一捆一捆清清楚楚如柴的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入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性质的差序格局,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体系性质的,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每个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都有一个“己”为中心,这个己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所以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而这个波纹性质的圈具有可伸缩性,可大可小,从己到家,从家到国,由国到天下,一圈一圈推出去。这个差序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对的,站在任何一个圈里,都可以向内看是公,向外看是私,讲究奉献和牺牲,不强调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不同于西方团体格局形成的无私、平等的道德观,差序格局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系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有亲属,所以孝悌;有朋友,所以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因素,缺
乏团体道德,因而就算公私冲突中负责人的君王,也得先完成私德而后公德,所以中国法律和道德也难以脱离人伦。这种格局中的基本社群为“家”,并沿着父系单线拓展。家具有生育之外的功能,一方面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另一方面为了经营这些事业,结构不能仅限于亲子,必须扩大和绵续,家的性质就变成了族。
乡土社会这种组织机构又是以什么来维系呢?“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这三章讲述了秩序构建和治理的方法。因为家族有诸多其他非生育功能,因此不能有诸多感情,必须有排斥私情的纪律,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注重创造和变化,生命是阻碍的克服。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认定宇宙的安排是一个完善秩序,超于人力,人只需要接受、服从和维持即可。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共同生活来配合行为,是熟习自动的,要想这样,必须充分了解。阻隔充分了解的是性别,但是两性之间有感情,这在乡土社会稳定性中是想被去除的,因此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交错,同性较异性重要亲密。具体治理以何为工具?礼治。法治其实是依人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也不会是有权力人凭一己好恶来决定,所以二者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礼治并不指文质彬彬,礼也可以杀人,所以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经验、文化是基于传统而来,所以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心,因而,礼并不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教化养成,是主动服的。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是可以满足的。因为礼是主动服从,所以不懂礼带来社会家族的羞耻,人们服从于规则,且不问理由认为是当然的,长期教育把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习惯,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不需要监督,但不常在,因此成了教化之过。法治能破坏原有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建立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并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建设若干法庭,重要还是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还需要观念上加以改革。
那么乡土社会权力如何设置呢?“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讲解了乡土社会中的四种权力。基于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基于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基于二者之间规矩规则服从的长老权力;基于社会变迁时知识中得到的时势权力,这种时势权力往往由于变迁而导致长老规矩名实分离。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小而变迁缓慢。维持社会阶层结构稳定的方法就是生育继替,即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社会各阶层的继替。在乡土社会,在没有比血缘更可靠的继替规范了。在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家族的一部分人口固定地居于另一地域时,该地域成为家族的所在地,来自该地域的人也就与家族有了或远或近的关系,于是地缘就出自血缘的投影。血缘的投影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祖籍。在乡土社会中,不依附于血缘的单纯的地缘关系往往很难获得承认。由于血缘的关系限制了冲突和竞争的发展,所以血缘社会中商业很难发展。纯粹的地缘关系由此可以借助商业而发展。因为纯粹的地缘关系已经剥离了血缘的投影,人情问题不再成为商业发展的限制。城镇是因贸易而产生的人口聚落,所以地缘是从商业里独立壮大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从欲望到需要”则从经济的角度,以其动机是否为单纯生存需求为界,辨析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之经营目的的不同。欲望是人类行为的方向,是想要。需要则是自觉生存条件,是理性的,是基于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行为。“欲望”到“需要”,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费孝通先生通过《乡土中国》,阐释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讲清楚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概念,也为我们治理中国农村提供了方向和基本思想,还是我们理解今日中国必须掌握的逻辑前提和内涵。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