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示众》与当今的围观现象
2015-03-11 10:54阅读:32
鲁迅的文章总是读一遍找不到北。比如,《示众》这样的文章看似一个警察捆绑着一个犯人在如今的北京西城区游街,可从文章看,既看不出游街犯人犯下的什么罪,也看不出犯人游街对大众有何警示教育,反倒写了一些围观者的形态,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究竟在哪里?熟读两遍之后,不难显现,其实说的是中国人喜好凑热闹的劣根性。
鲁迅用'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来形容围观者之众。这些看客
形态各异,有戴一顶新草帽的男人、身体矮的胖孩子、秃头的老头子、赤膊的
红鼻子胖大汉、抱着孩子的老妈子、一个小学生、工人似的粗人、挟洋伞的长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子、身穿白背心的人、猫脸的人、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的人、戴硬草帽的学
生、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椭圆脸的人等等,有形有像有动作的就十几人。鲁迅
用”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来形容围观的人群的里三层外三层。
这些人并不关心犯人如何,刚挤进来的人问: “他,犯了什么啦?……”
竟然没有人能回答得出来。
今天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时间距离已经过去了九十年,如今若是大街上发生什么事依然会是鲁迅先生形容的那样“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若是走在路上发生两辆汽车剐蹭的事故,围观的人群可以堵塞马路,甚是后边的围观者可能会发问:“人死了吗?”。要是有个老人摔倒在地没人敢上去搀扶,怕被讹诈,甚至围观者都没有上前帮助给家人打个电话。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一个年轻人因失恋欲跳楼寻短,下边围观人群中不仅不帮忙、不劝解,还在下边高喊“跳呀,你可跳呀”、“有种的,跳呀”等等,这比鲁迅描写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如今社会阳光的一面还是多的,只是黑暗的一面也确实不少。刚刚过去3月5日,人们还是记忆着雷锋,不然人们就不会呼唤雷锋快回来吧!
由此可见,数十年间中国的劣根性丝毫没有被动摇。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