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慎宗追远贾宝玉祖宗溯源——从《敦煌共洪通宗谱》看《红楼梦》贾氏宗族源流昭穆
2025-02-15 14:52阅读:556
清明节慎宗追远
贾宝玉祖宗溯源
——从《敦煌共洪通宗谱》看《红楼梦》贾氏宗族源流昭穆
土默热
写在前面:
可怜的红学界,尊敬的红学家,你们已经让北京西山那个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清明节去杭州铁槛寺钱王家庙给祖宗烧纸,除夕日到葛岭洪氏家族宗祠去祭祖上香,按照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传统美德,这是烧错坟头哭错庙门、很不体面很不道德的事情,相信曹雪芹自己也会感到很没面子很不情愿。请你们在清明节这天推己及人,今后笔下不要再干这种伤天害理有损阴德的事了!让贾宝玉的肝脑涂地、功名贯天祖宗,清明节这天享受到他的真正子孙祭祀,让汉民族慎终追远优秀文化早日回归红楼故事人物中,让《红楼梦》思想文化早日回归江南文化、世族文化吧!
今天是清明节,报刊电视上连篇累牍谈慎宗追远、祭祀先贤这个话题,不由得联想起《红楼梦》里描写的清明节去家庙铁槛寺给先人烧纸,以及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等故事。贾府宗祠家庙里祭祀的是谁呢?换句话说,主人公贾宝玉的祖宗究竟是谁呢?表面上看这个题目问得有点奇怪,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的祖宗就是“宁荣二公”,即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以及贾氏家族历代源流昭穆,这在书中“祭宗祠”等情节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何须发问?且慢,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问的不是《红楼梦》书中贾宝玉的祖宗,而是作者笔下贾宝玉生活原型的祖宗,这个问题百年红学还远未解决。
胡适先生断定《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该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就是曹雪芹本人及其江宁织造曹氏家族的自叙传;当今红学界虽然并不完全赞同自叙传说,但一般还是认为曹雪芹是根据自己家“风月繁华”生活素材创作的《红楼梦》,因此,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生活原型的祖宗也就是曹雪芹的祖宗。问题是,百年红学研究至今,连曹雪芹的爹究竟是谁都没有搞清楚,至于他的祖宗就更理不出个头绪了。红学家们曾为曹雪芹找了个显赫的祖宗三国曹操,但《红楼梦》作者似乎并不买帐,一出手就把他打入了“大奸大恶”者的另册,曹雪芹思想再“天才”再“叛逆”,似乎也不应该如此“大义灭亲”,拿自己的祖宗开涮吧?
中国人历来最讲究敬天法祖、慎终追远,除了汪精卫一类汉奸认了日本祖宗之外,任何人对自己的祖宗都是认真对待的,著书立说时绝不会把自己的祖宗扯到别人家的宗祠家庙里面去。曹操那么久远的人物就不说他了,那么曹家较近的祖宗曾有过“宁荣二公”那么显赫么?似乎也不曾。曹家祖先只是一个在沈阳被俘的奴隶,身份是“包衣下贱”,也就是满人的奴才。须知在封建社会的爵位中,“公侯伯子男”以公为首,除了皇帝王爷等金枝玉叶,就数“公”最为尊贵了,比裂土封侯还要尊贵,“包衣下贱”的奴隶身份是永远与公爵无缘的,曹雪芹凭什么说自己的祖宗是“宁荣二公”?
曹雪芹家里除夕祭过宗祠、清明节家庙烧纸么?似乎也不曾。满族(包括整个旗人)在关外时,根本就没有修建宗祠家庙的习惯,逢年过节只不过“烧包袱”祭奠祖先罢了。有的红学家辩解说,曹雪芹祖宗被俘前是汉人,这也说不通。当时东北的汉人,不是流人就是俘虏,怎么可能在异地他乡修建宗祠家庙?须知按照封建宗法,族人中不是谁都可以建宗祠家庙的,更不是随意建在哪里都可以的。曹家即使在南京居住了三代,也不可能在皇家内务府所属的织造衙门里修建宗祠家庙!当然更不可能在这里上香烧纸、祭拜宗祠家庙了。因此可以断定,《红楼梦》描写贾宝玉的祖宗“宁荣二公”,根本不可能是曹雪芹的祖宗!
《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原始作者就是那个以“南洪北孔”著称的伟大戏曲家、文学家、诗人洪昇!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芹溪、南屏樵者,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享年六十岁。洪昇一生著作等身,除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长生殿》外,还创作了《四婵娟》、《织锦记》、《幽忧草》等四十多部传奇杂剧作品;洪昇的诗词在清初名气也很大,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作品集传世,还有散佚的《昉思词》和大量散套曲子。找对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认清了书中四大家族都是江南世族,贾宝玉的祖宗问题当然就迎刃而解了。
洪昇的家族确实是一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与《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完全一致。洪昇的六世祖洪钟发迹于明代成化年间,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曾总领过“四省军事”,受到御赐“白金麟服”、太子太保的奖赏。洪氏家族聚居地在杭州西溪洪家埭。明正德八年(1513)洪钟致仕还乡,在杭州西溪的蒹葭里敕建“洪园”,又称洪钟别业,为暮年养静之所。从此时到洪昇出生的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改朝换代,“洪园”里上演了数不清的风月繁华故事,足足赫赫扬扬维系了一百多年!今天的“洪园”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从遗迹上仍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鼎盛。
“洪园”位于今天杭州西溪的“五常乡”,这里为什么叫“五常乡”呢?因为这里的洪氏家族百年里先后出了五个“尚书”!古代“尚”与“常”字通假,“五常”就是“五尚”。因洪钟功高,明朝皇帝追封他的祖父洪有恒、父亲洪薪皆为尚书,“妣皆赠一品夫人”;洪钟的儿子洪澄官至御史中丞,孙子洪瞻祖官至左都御史,皆正二品,也可以视同尚书。一门连续出五代尚书,祖孙三代都被赐爵太子太保,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不多见的。联想到《红楼梦》中描写贾府“荣禧堂”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不是十分相称么!
杭州西溪,古称“留下”。为什么叫“留下”呢?原来宋高宗赵构泥马南渡后,先是看中了这里的山水,欲在这里建都。后来又看中了凤凰山麓,于是皇帝曰:“西溪且留下”,从此这里便有了“留下”之名。《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芳园筑向帝城西”,“楼台高起五云中”,“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正是对西溪山水形势的真实写照。今天的留下镇,还有一条街道名“尚书坊”,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宁荣街”,“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两府相连,竟将大半条街都占了”的文字,足见书中是据实描写的。
既然洪家“百年望族”是从明朝的洪钟发迹,《红楼梦》为什么要把贾氏祖宗描写为“宁荣二公”呢?这要从《红楼梦》中描写的“除夕祭宗祠”说起。《红楼梦》书中对“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场面的描写,特别是宗祠门上的那幅对联,气魄显赫得很!上联是“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下联是“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另一联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上面是“星辉辅弼”九龙匾。后边一联应该表现的是洪家一门五尚书的功德,“日月”二字暗隐明朝。那么前一联表现的又是谁呢?洪氏家族难道还有更显赫的祖宗么?
事实确实如此。原来,杭州的洪氏家族追根溯源,在宋代还有更加显赫的祖宗!洪氏家族源出“敦煌洪氏”,源远流长,代有才人。杭州西溪洪家埭旧有洪氏宗祠,祠堂正门的楹联曰:“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我们把这幅宗祠楹联同《红楼梦》中贾府宗祠楹联对照看,就会发现,“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实际上就是对“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的诠释,两幅宗祠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的涵义如前所述,那么宋朝的父子公侯三宰相又是怎么回事呢?
洪昇的始祖是南宋名臣洪皓。建炎三年洪皓受朝廷之命出使金国,“保育”被掳往五国城的徽钦二帝和北宋宗室(即所谓“兆姓”,谐音赵姓),结果被扣留冷山十五载,艰苦备尝,威武不屈,是个苏武式的民族英雄。绍兴十三年持节归宋,被朝廷封为“魏国公”,赐“国公第”于杭州葛岭,卒赠太师,谥忠宣,史称“魏国忠宣公”。“肝脑涂地”一词,典出苏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乃是以苏武比喻洪皓;“功名贯天”一词,典出洪皓持节归宋后,宋高宗称赞其“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也是以苏武比喻洪皓。《红楼梦》中的这幅宗祠联,说的就是也只能是洪家始祖洪皓,决不能贴在别家宗祠里。
洪氏家谱明确记载:“父子兄弟三公,宰相东西二府”。洪皓一门父子公侯,他的三个儿子,都曾位居宰相之职。长子洪适,官至同中枢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仲子洪遵,曾任翰林学士承旨迁同知枢密院事;季子洪迈,曾任翰林学士加端明殿学士,(宋代中书省和枢密院,合称宰相东西二府)。三人不仅官位高,学问也做得好,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学界习称“三洪学士”。其作品《夷坚志》、《容斋随笔》等,在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三兄弟死后,被朝廷分别谥以文惠公、文安公和文敏公(即所谓洪氏三文三公),联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父辈的名字,“敬”、“赦”、“政”三个“文”字旁,似乎也是作者有意表现自己家族祖先显赫的“三文”、“三公”家世。
洪钟墓在西溪东穆坞。他去世时,明嘉靖皇帝三次派使者谕祭,诏令赐葬,备极恩荣。其墓表由理学大家、兵部尚书王守仁(王阳明)撰写;书碑由著名文人、武英殿大学士顾升成亲笔;篆额由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董屺亲题,这些名家手笔至今尚存,保存在洪家埭洪氏家族文化研究会。联想到《红楼梦》中“荣禧堂”和宁府宗祠的匾额楹联,有的是皇帝“御笔”,有的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有的是“衍圣公孔继宗”书写。洪钟死后是皇帝赐葬,有“御笔”文字表示朝廷恩荣可以理解,那么,“同乡世教弟穆莳”和“衍圣公孔继宗”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两个词都是代指明代大儒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乃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去世后被谥文成,赠光禄大夫、上柱国、新建伯,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东庑第58位。洪钟与王守仁谊属浙江同乡,同殿称臣,并肩作战,洪钟的墓志铭就是他的老乡兼老战友王守仁撰写的。“穆莳”二字谐音“墓石”,代指墓志铭,“同乡世教弟”乃是王守仁相对于同乡墓主的谦称;“衍圣公孔继宗”也不过是代指配享孔庙者儒学宗师、心学鼻祖王守仁而已。
《红楼梦》书中描写,为了管教宝玉不肯读书,贾政往死里打,打伤后又有点后悔,想到自己家祖先也是武将出身,没几个是从科举晋身的。这也正是对洪家祖先出身的忠实描写。洪钟一生文武兼备,但却不是科举出身,而是武将出身。他先后任过顺天巡抚,巡抚贵州兼巡抚江北,总制湖广、陕西、河南、四川四省军务,在蓟州修建过长城,打击过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也镇压过农民起义军,一生军功显赫。洪钟的子孙,凡出仕者,也多数领过兵打过仗。联想到《红楼梦》中宁荣两府的世袭前程都是“将军”之职,
贾赦为一等神威将军,贾珍为三等威烈将军,应该有事实根据。
杭州洪氏家族显赫的百年,基本都是在宋朝和明朝。到了清初,由于改朝换代的原因,洪家自然失去了“世袭前程”,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困难境地。随着“通海”、“奏销”、“明史”三大案的残酷打击,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与整个江南世族一起,在清初便迅速落一片茫茫白地!《红楼梦》实际上便是一曲江南世族衰亡的哀歌,书中“好了歌解”中所唱的地陷东南、天下大乱、富贵贫贱骤然易位的情景,正是对明清易代清军下江南时期江南世族情景的真实描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也正是对异族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愤慨和嘲弄!
洪氏家族把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洪昇身上,盼望他在新朝走仕途经济之路,科举高中,平步青云,重振衰颓的百年望族。但洪昇却无意功名利禄,整日“醉心花笺彩纸”,一心创作言情传奇,沉溺梨园梦境而不能自拔。在极度失望的情况下,洪昇被父亲“大杖”痛责后逐出了这个“死而不僵”的家庭,后半生过着极度贫困潦倒的生活。后来,由于洪昇的“国子监生”资格被斥革,家庭被朝廷查抄,父母被充军宁古塔,洪氏“百年望族”终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抄检大观园”,正是写洪昇因“鹡鸰之悲”被逐出家庭,造成百年望族“子孙流散”的前夕。
洪昇有两个弟弟,二爷洪昌也是个不无正业的“混世魔王”,与洪昇同时被逐出家庭,在颠沛流离中年轻轻夭亡了。洪昇有两个聪明美丽的妹妹,因婚姻不幸,也都年轻夭亡了。洪昇还有众多的聪明美丽的表姐妹,如柴静仪、林以宁、钱凤纶、顾启姬、冯又令、毛安芳、张槎云等,她们都是清初著名的女诗人,曾经先后结过两期“蕉园诗社”,号称“蕉园五子”和“蕉园七子”,在流香溪、杏花村、秋雪庵、藕香桥一带游戏吟咏,泛舟西湖西泠西溪吟诗作画,在当时名气很大。对照《红楼梦》书中的“海棠社”、“桃花社”,以及在“芦雪庵”等处诗酒风流的风雅生活,可谓丝丝入扣。
洪昇创作《红楼梦》,是在康熙二十八年秋因《长生殿》案件遭遇“斥革下狱”之祸后,被迫于康熙三十一年返回故乡杭州之时。其时家庭已是一片“茫茫白地”,故园内惟余“顽石仍青嶂”和“槎桠两枯木”,二弟和两个妹妹都已惨死,众多表姐妹风流云散,远嫁的远嫁,病死的病死,守寡的守寡,其她也多在苦痛中呻吟挣扎。正是在这样“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于国于家无望”的境况下,洪昇悲从中来,开始以故园的顽石、枯木为象征构建“木石前盟”,让故园顽石见证并记载家族昔日的生活,动笔创作《红楼梦》,经过十多年的潜心创作,于康熙四十二年或四十三年方杀青。
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地点在杭州孤山的稗畦草堂,这正是书中“作者自云”交代的那个“茅檐蓬牖、阶柳庭花,未妨我襟怀笔墨”的地方,是洪昇晚年的“吟啸之地”。孤山玛瑙坡传说是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玛瑙石,孤山慕才亭、小青墓“怀金悼玉”的文化遗存,都成了《红楼梦》创作审美建构的文化依托。站在孤山玛瑙坡,遥望洪氏祖居“国公府”所在地(赤霞刻石所在地)葛岭宝石山,以及妻子黄蕙家族的墓地三生石所在地灵鹫山天竺寺,他把作品主人公贾宝玉处理成了“赤霞宫神瑛侍者”,把林黛玉处理成了“三生石畔绛珠草”,既是天才作家的神来之笔,也是杭州独有的文化环境使然。
可怜的红学界,尊敬的红学家,你们已经让北京西山那个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清明节去杭州铁槛寺钱王家庙给祖宗烧纸,除夕日到钱塘洪氏家族宗祠去祭祖上香,按照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传统美德,这是拜错庙门哭错坟头、很不体面很不道德的事情;更何况洪氏家族宗祠家庙祭祀的老祖宗洪皓洪钟,都是抵抗满人与其祖先金人侵略的民族志士,相信满人包衣奴才出身、祖宗早已降清加入旗籍的曹雪芹,自己到这弘扬苏武精神矢志抗金抗清的家庙里祭祖,一定很没面子也很不情愿。请红学家们在清明节这天推己及人,今后笔下不要再干这种伤天害理有损阴德的事了!让贾宝玉的肝脑涂地、功名贯天祖宗,清明节这天享受到他的真正子孙祭祀,让汉民族的慎终追远优秀文化早日回归红楼故事中,让《红楼梦》思想文化早日回归江南文化、世族文化吧!
2004年7月初稿
2010年12月修订
2014年清明节再订
从《敦煌共洪通宗谱》看《红楼梦》贾氏宗族源流昭穆
土默热
御赐宸翰:
建炎忠贯日月,江南正当好人,
父子兄弟三公,伯仲东西两府。
——摘自《敦煌共洪通宗谱》
笔者在《红楼梦作者爱恨情缘十考》、《贾宝玉的祖宗究竟是谁》、《贾宝玉与贾似道》、《论石头投胎问世的时间地点》、《赤霞宫神瑛侍者考》、《论〈红楼梦〉创作初期的南宋背景寄托》、《芹溪处士与老明公山子野》等论文中,考订《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贾氏宗族源流,是按照作者洪昇出身的宋明两代杭州西溪洪氏“百年望族”世系,经过“假作真时真亦假”
理念的文学处理创作而成的。主要论点有八:
其一,书中贾氏家族的祖宗“宁荣二公”代表两宋帝统,北宋九帝除宋太祖外均属“宁国公”一系,南宋九帝除宋高宗外均属“荣国公”一系。洪氏家族崛起于南宋的洪皓父子公侯三宰相,故作者写自己的祖宗源流方有此托。
其二,书中贾府宗祠联“肝脑涂地、功名贯天”,典出于宋高宗称赞洪氏家族祖宗洪皓的御旨:“节过苏武,忠贯日月”,与明代重建的西湖葛岭魏国忠宣公祠堂联语中“肝脑涂地万死难回苏武节,功名贯天千秋长傍鄂王坟”是一个意思。
其三,书中太虚幻境是按照道教祖庭洞霄宫描写的,洞霄宫供奉的是老子的母亲,传说老子托生于洪氏女子之腹。洪皓之子洪适、洪遵皆以致仕宰相身份担任过洞霄宫提举,故书中“宁荣二公”方能在太虚幻境嘱托警幻仙姑规劝其嫡传子孙宝玉。
其四,洪皓赐第魏国忠宣公府,南宋后期被误国奸臣贾似道窃据。先后居住于此的洪皓、洪适父子与贾似道的封爵都是魏国公,故书中按“贾假伪魏”的文学手法,以贾姓之瓶装洪姓之酒。贾似道父贾涉,姊贾凤女是宋理宗的贵妃,《红楼梦》中贾赦、贾贵妃盖源于此。
其五,贾似道窃据葛岭时,以原洪国公府花园,合并东邻皇家赏赐的“集芳园”,建成蔚为大观的后乐园,并在集芳园建起家庙。“集芳园”与红楼东府“汇芳园”同义,故《红楼梦》书中交代大观园是以原西府花园合并东府“汇芳园”修建的,书中贾氏宗祠亦在东府。
其六,贾似道“虎兕相逢大梦归”后,其府邸园林沦为毛淑妃墓地,荒废了二百多年。明代后期浙督胡宗宪收回此地,改建为祭祀洪皓的忠宣公祠堂,并在西溪钦贤乡另赐三百五十亩祭祀田供洪氏子孙“永奉蒸尝”,故书中方有贾氏宗祠“百代仰蒸尝之盛”之说。
其七,《红楼梦》书中贾宝玉与其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的取名,均来源于洪氏宗祠所在地葛岭宝石山的“赤霞”刻石和“假宝玉”玛瑙石。“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的说法,亦来源于洪昇妻子黄蕙及其在灵鹫峰天竺寺三生石畔的祖宗庐墓(太平良相黄机墓)。
其八,因初创时红楼故事人物带有南宋躯壳,故须相应选择一个南宋人物来作为作者托名。书中脂批说的大观园筹划建造者“老明公山子野”和《石头记》作者“芹溪”,都是按照南宋时期“芹溪处士丘子野”托名的。丘子野是朱熹的表兄,隐居地在“九曲芹溪”,洪昇晚年隐居地在杭州宋代的“九曲城”,同为九曲隐士,故有此托。
考订至此,应该说《红楼梦》书中对贾氏宗族源流描写的来由、依据以及文学建构,都基本解释清楚并顺理成章了。近日,杭州友人又寄来《西溪洪氏家族史料类编》一套,厚厚的四大本,其中保存了宋明两代洪氏家族的许多珍贵史料。经过仔细研读这些史料,特别是其中的《敦煌共洪通宗谱》,笔者对解开《红楼梦》书中贾氏宗族源流的一些细节,又发现了许多新的佐证。
一是关于“宁荣二公”贾源、贾演命名的来历。《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描写贾蓉从光禄寺领回一个封条上有“皇恩永锡”字样的黄布口袋,礼部的印记前写着“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等一行小字,可见书中把贾氏家族的始祖称为“贾源”和“贾演”。关于“宁荣二公”和红楼贾姓伪托来源的解释已见上文,那么这个“源”和“演”的祖宗名字,也有历史根据么?答案是肯定的。
查《敦煌共洪通宗谱》,洪姓家族源远流长,支脉繁多,综合起来是“一河两源”,“洪同姓而氏有二”,有“共洪”氏与“宏洪”氏之分。据《元和姓篡》载,所谓“共洪”,就是以三皇时期的“共工”为始祖,以敦煌为郡望的共氏;至汉代因避仇改姓,并因共工氏承水德,故在共字上加水旁而为洪姓。所谓“宏洪”,就是以春秋时期的“宏演”为始祖,以丹阳为郡望的宏氏;至唐代因避孝敬太子讳而按谐音改洪姓。“共洪”氏家族宗谱以唐开元年间洪昺为源头,洪昺之父为“洪源”。“宏洪”氏家族宗谱以“宏演”为源头。这就是《红楼梦》作者为宁荣二公取名贾源、贾演的根据所在。
据南宋周必大所撰《宋同知枢密院事赠太师洪文安公遵神道碑》文记载,洪遵之祖、洪皓之父洪彦暹,由于儿孙之功,曾被朝廷追赠为太师荣国公,这是《红楼梦》中“荣国公”的直接来源。洪皓和其子三洪学士均属于“共洪”氏家族,洪遵正是杭州西溪洪氏的直系先祖,故洪昇必以“荣国公”称谓其祖,以“贾源”作为其祖之名则更属师出有名。作者刻意让书中宁国公家族的始祖叫做“贾演”,似乎别有用心,隐含有不承认其为同谱同宗的意思。从书中对宁府腐朽糜烂生活的种种毫不留情描写看,也证明了作者内心中的某种隐曲。
二是关于书中“东西两府”、“三文兄弟”称谓的象征意义。《红楼梦》作者将宁国府又称为东府,将荣国府又称为西府,将宁荣二府也常常合称为“东西两府”。所谓东西两府,难道就仅仅是简单地表示两座敕建国公府坐落的方位么?当你看到本文题头所列《敦煌共洪通宗谱》中的“御赐宸翰”:“建炎忠贯日月,江南正当好人,父子兄弟三公,伯仲东西两府”后,便会恍然大悟了。
所谓“建炎忠贯日月”,指的是南宋建炎年间,洪皓受朝廷之命出使金国十五载,像汉代苏武出使匈奴那样肝脑涂地,艰辛备尝,威武不屈,持节归宋,被宋高宗赞誉为“忠贯日月”。明代洪皓祠的匾额便是“忠贯日月”,与《红楼梦》贾府宗祠匾额“星辉辅弼”意思相同。洪皓祠联为明代名士董其昌所撰:“身窜冷山,万死难回苏武节;魂依葛岭,数椽长傍鄂王坟”。至清代雍正年间,知府李卫改为:“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神依葛岭,千秋长伴鄂王坟”。洪皓祠联与《红楼梦》贾府宗祠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基本上是同一意思。
所谓“伯仲东西两府”,指的是洪皓的长子洪适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掌中书省;其次子洪遵,官居枢密院同知,执掌枢密院。兄弟二人同为宰辅,共掌朝政。据《宋史·职官志》:“枢密本兵,与中书对掌机务,号东西二府,命宰相兼知院事。”因此,宋朝的“东西二府”是个习惯称谓,特指行使宰辅权的两个重臣及其所掌之中书省和枢密院;《红楼梦》中刻意用“东西两府”,应有暗示作者祖先在南宋时期执掌朝廷“东西两府”的意思。
所谓“父子兄弟三公”,历史上对“三公”概念的说法不一,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总之是指中国古代朝廷中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洪皓父子均曾被封赠太师,晋爵魏国公、信国公,进入三公之列。洪适、洪遵、洪迈兄弟均曾登宰辅之位,分别被后世尊称为文安公、文惠公、文敏公。洪昇及其家族均以“三洪学士之世胄,诗礼簪缨,累叶清华”而自豪。《红楼梦》中荣国公的后代、贾宝玉的前辈,名字为贾敬、贾赦、贾政,三个反文旁,正象征着“三洪学士之世胄”。
三是关于“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地名的缘由。红学界专家都知道《红楼梦》开篇甄士隐的故事,是一部
“小红楼梦”,也是作者对自己生平遭际的浓缩描写。那么书中劈头第一句话为什么要说“当日地陷东南”呢?又为什么要刻意交待甄士隐居住在“姑苏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的葫芦庙隔壁呢?详阅《敦煌共洪通宗谱》中,康熙年间洪清尘所撰《谒吴门忠宣公祠记》一文,我们也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明末清初,江南各地的洪忠宣公祠堂一共有五座:一座位于杭州西湖葛岭宝石山,一座位于洪皓原籍江西鄱阳,一座位于苏州阊门外,其余两座分别位于乐平县和宁海县。苏州的忠宣公祠堂,为洪氏族人洪之杰所建,地址就位于阊门附近的三茅观巷,邻近祝枝山祠堂。其规模“未睹宏敞”,正所谓《红楼梦》中地方狭窄的“葫芦庙”。建祠时间正是清军下江南的顺治二年,即所谓“地陷东南”之际。洪氏家族以共工为祖,而“地陷东南”的典故就出自共工怒触不周之山,造成天柱折地维绝,故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须女娲炼五彩石以补天;洪昇也正是顺治二年(1645)出生的,故书中方有地陷东南之际石头“投胎问世”的描写。葫芦庙失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正是暗喻洪氏家族因“家难”而落得茫茫白地。
书中的“十里街仁清巷”也并非随手命名,而是有出处和寄托的。不过其出处并不在姑苏阊门外,而是在杭州武林门外洪昇故园西溪。阊门是大运河水门,武林门也是大运河水门,不难互相假借。康熙巡幸西溪时,曾有御制诗“十里清溪曲”歌颂这里,这就是“十里街”的来历。另据《推官洪吉臣传》记载:洪昇祖父洪吉臣任湖广德安府推官期间,“适三楚大旱,饿殍盈路,吉臣首出俸资,继以借贷,又劝富民共出粟米,所在赈济,凡十有七次,民得全活。德安六邑士民作《五仁》、《五清》之歌以纪其德;这就是“仁清巷”的来历。
四是关于贾府大量“宸翰之宝”描写的事实根据。《红楼梦》第三回描写黛玉进府,来到贾政王夫人居住的正室,“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第五十三回写宁府祭宗祠,见“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俱是御笔。”
由此可见,《红楼梦》贾氏家族的正堂和宗祠中,“宸翰之宝”和“先皇御笔”很多。所谓“宸翰之宝”,就是指盖有玉玺的皇帝圣旨,所谓“先皇御笔”,就是故去的老皇帝亲笔写的文字。什么样显赫的家族,才能有这么多“宸翰之宝”和“先皇御笔”呢?查《西溪洪氏家族史料类编》,就会发现,这个在宋明两代赫赫扬扬了几百年的江南望族,族谱中保存了大量的“宸翰之宝”和“先皇御笔”文物。
前面说的“建炎忠贯日月,江南正当好人,父子兄弟三公,伯仲东西两府”,便是《敦煌共洪通宗谱》中保存的一件南宋时期的“御赐宸翰”。宗谱中还保存着大量宋高宗、宋孝宗以及明万历、嘉靖皇帝为洪氏族人加官进爵、追封先人、荫封后人、赐葬赐谥而颁发的圣旨,以及宋代皇帝褒奖洪皓、三洪学士洪适、洪遵、洪迈,明代皇帝褒奖洪钟及其先人,忠君爱国、诗礼簪缨家族风范的御笔文字。《红楼梦》中的御书“荣禧堂”,应该就是暗指洪家的“三瑞堂”,书中的“星辉辅弼”牌匾,应该就是暗指洪家的“忠贯日月”牌匾。那些“慎宗追远”、“光昭日月”等牌匾和楹联,确实都是皇帝所赐的御笔,在洪氏宗谱中均可以觅得踪迹。
《敦煌共洪通宗谱》中,不仅保存着大量的圣旨和御笔,还保存有诸多名人文章文字,有北宋苏轼为宗谱所写的题词,南宋朱熹为宗谱所作的序言,还有明代王阳明为洪钟撰写的墓志铭。联想到《红楼梦》书中描写荣禧堂中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个“穆莳”,似乎是“墓石”的谐音,因为洪钟的墓志铭是王阳明写的,所以应该是暗指王阳明。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与洪钟同殿称臣几十载,谦称“同乡世教弟”甚恰。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他的“墓石”文字,值得《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特笔表现。
《红楼梦》书中贾府祭宗祠时,祠堂中悬挂着诸多“列祖遗影”。
在《敦煌共洪通宗谱》中,从宋代洪皓、三洪学士,到明代洪钟及其考妣,几十幅“列祖遗影”均保存完整。《红楼梦》书中贾政嘲笑宝玉、贾环兄弟二人为“二难”,红学界一直按《世说新语》之“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兄弟皆佳,难分高低”的典故来解释。其实洪皓之子洪适洪遵兄弟,历史上一直以“二难”著名,洪适诗《闻景严弟迁西掖并寄景庐》诗中,就有“传家紫橐荣三子,得路青云喜二难”之句。洪昇著书用自家祖先的典故,似乎更顺理成章。
以上所列四个方面的考证内容,与前面归纳的八个方面内容,合在一起,不妨就称为《红楼梦》“贾宝玉祖宗十二论”吧——一笑。这十二个方面,从书中宁荣二公,源演二祖,东西两府,宗祠正堂,三文兄弟,假贾伪魏,地陷东南,神瑛绛珠,石头降生,芹溪托名诸方面,构成了互相联系支撑并自圆其说的一组证据系统,使历史上的洪氏家族源流,与《红楼梦》书中贾氏家族的祖宗世系,一一对应,基本吻合,成为洪昇创作《红楼梦》的有力证据支撑。
《红楼梦》是一部以作者本人及其家族事迹为素材,按照作者的“亲历亲闻”,采用“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写实手法撰写的小说,因此作者在作品中写主人公的祖宗,某种程度上就是写自己的祖宗。中华传统文化最讲究慎终追远,任何文人笔下的文字,都不会轻慢自己诗礼簪缨的家族源流,亵渎自己引以为豪的祖宗昭穆,《红楼梦》作者当然也不能例外。创作小说虽然允许剪裁虚构,但作者对自己家族的源流昭穆,一般还是要严肃对待的,决不会在书中胡编戏说自己的祖宗。
不会胡编戏说,不等于如实照录。《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创作时又采用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障眼法,使故事的“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均“失落无考”。对书中贾氏家族源流的描写,作者当然也不希望被读者一眼洞穿,一见如故,必然要采取一些文学建构手段加以掩饰。但这种掩饰只能是表象上的,不会伤及家族源流昭穆的基本事实,更不会降低、丑化或扭曲家族的显赫历史。《红楼梦》书中的掩饰手段如“以贾姓代洪氏家族”,以“赤霞宫”代洪国公府,“三生石畔”代黄氏家族庐墓等,又必须与作者自己的祖宗庐墓有必然联系,决不会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以上十二论,应该是具有排他性的《红楼梦》创作素材考证,除了“共洪”家族出身之人,其它任何人都不会在书中这样编排自己的祖宗,也肯定写不出书中这样源流昭穆的祖宗。换句话说,在中华古典文化伦理氛围下,决不会有洪姓之外的他姓之人,著书冒认贾氏家族这样的特定祖宗。还可能有的朋友要发问:洪姓之人难道就一定是洪昇么?这是在没有看到土默热红学其他考证研究内容情况下的无理误辩。土默热红学由十论构成,从洪昇生平、洪氏家难,《长生殿》案,四大家族、蕉园诗社、西溪园林,竹窗接驾,晚明文化,披阅传抄,红学发源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证,系统论证了洪昇的《红楼梦》作者身份和理由。关于洪昇祖宗的考证,只不过是十论之一“洪昇著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欲知土红十论详情,请阅原著,此不赘言。
2012年2月
(原载《流香溪畔赏红楼》
杭州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附:
小议《红楼梦》中清明节
土默热
今天是清明节,放小长假闲暇无事,外面又大雪纷飞,无处游春踏青,又不能串门请客问候亲友,只好独自蹲在小书房,继续拿《红楼梦》消遣。不妨应时应景,就《红楼梦》与清明节的关系,再拼凑几段文字,与朋友们共享。这方面过去红学家们谈的很多,没有多少新意可以挖掘了,就谈点琐屑之事,聊以敷衍塞责吧。
《红楼梦》几乎就是一部旧时生活的百科全书,书中对贾府过四时佳节均有描写,清明节当然也不例外。清明节过去在民间被称为鬼节,不是什么欢乐的节日,而是传统祭祀亡魂的日子,因此书中描写清明节生活的故事情节,主要写了两个祭祀活动。集中表现在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中。
一个是贾琏、贾蓉分别代表东西两府到家庙去“年例祭祀”。书中写道:“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人前往各处祭祀。”贾府逝去先人的灵柩寄存在铁槛寺,故贾琏领着几个弟弟侄儿要到这里烧纸祭奠。书中对此活动的描写点到为止,没有细表。
另一个是藕官烧纸钱祭祀“死了的药官”。书中交代:“因宝玉病未大愈”,故不曾随贾琏去铁槛寺。饭后发倦昏昏欲睡,袭人劝他“天气甚好,你且出去逛逛”,宝玉只得拄了一支杖,靸着鞋,走出院来。忽见一股火花从山石那边发出,将雀儿惊飞。只听外边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么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
宝玉听了,益发疑惑起来,忙转过山石看时,只见藕官满面泪痕,蹲在那里,手内还拿着火,守着些纸钱灰作悲。宝玉忙问道:“你给谁烧纸?快别在这里烧。你或是为父母兄弟,你告诉我名姓,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藕官辩解说是替黛玉烧的字纸,老婆子拿出灰烬中的残余作证,藕官无言可对,场面尴尬。
书中继续写道:老婆子对藕官不依不饶,要回当家二奶奶处理藕官。宝玉反替藕官遮掩,说“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杏花神和我要一挂白钱,不可叫本房人烧,另叫生人替烧,我的病就好的快了。所以我请了白钱,巴巴的烦他来替我烧了,我今日才能起来。偏你又看见了!这会子又不好了,都是你冲了,还要告他去?”老婆子只好借梯下驴,此事遂不了了之。
老婆子走后,宝玉细问藕官为谁烧纸?藕官再难隐瞒,含泪告诉宝玉,“我也不便和你面说,你只回去,背人悄悄问芳官就知道了。”晚上宝玉偷问芳官,方知“他祭的就是死了的药官儿。”因为在戏班子中“他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唱戏时经常“扮作两口儿”,倒像真的一样儿。后来两个竟是你疼我,我爱你。“药官儿一死,他就哭的死去活来的,到如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
且不说藕官和药官这段情种孽缘,回过头来再看书中所写的清明节景色。宝玉进园时,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阴子满枝’了!”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
写这段文字时,笔者正面对窗外漫天飞雪,银装素裹,与《红楼梦》书中的清明节“绿叶成阴子满枝”景色恰成鲜明对比。笔者居住在塞外,清明节仍是冰天雪地;就是北京一带吧,清明节时也不可能“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红楼梦》书中所写的清明节景色,只能是江南景物。书中说宝玉见园中众婆子“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剪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间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的,种藕的”。这正是江南清明农事。
《红楼梦》书中的清明节,只写了这两桩祭祀事宜,因为清明节毕竟是民间传说的鬼节嘛,也不好把其它美好的故事写在这天。有的红学家撰文说,书中黛玉葬花反映的是清明习俗,这是胡乱附会。黛玉葬花在“祭饯花神”的芒种节,距离清明节要延后两个月呢。还有的红学家说,《红楼梦》第七十回写姐妹们放风筝,应该是清明节的故事。清明节民间有放风筝习俗,但放风筝不一定就在清明节。书中只说姐妹们放风筝是“时值暮春之际”,并没有说在清明节。
大观园姐妹与清明节关系密切之人,莫过于探春了。书中写探春在太虚幻境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预示着她将来在清明节这天抛舍骨肉家园远嫁三千里的命运。这是暗写,没有明表清明节。书中第二十二回写探春所制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确实是清明节堪宜妆点的风筝。但太虚幻境出现的探春此谜语,却并非是在清明节这天应时应景所作。
有的红学家根据宝玉对藕官说的“烧包袱”,断定《红楼梦》写的是北方旗人生活风俗,这也说不通。民间“烧包袱”祭祀先人并非旗人专利,此风俗源自北京,明代以前就有,汉人传承已久;况旗人“烧包袱”在大年三十,也不在清明节。更何况书中写贾琏清明节按年例祭祀,去往家庙铁槛寺祭柩烧纸。这只能是聚族而居的江南世族年例祭祀,北方旗人满人从来就没有祠堂家庙,当然也不可能有这种年例祭祀。
《红楼梦》书中清明节的故事不多,写到这里就没什么可以再唠叨了。但仅从以上情节您也可以看出,书中写的清明节乃是江南花红柳绿的清明节,是汉民族江南世族过的清明节,而不是乍暖还寒的北方清明节,不是旗人满人过的清明节。北京西山的那个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似乎写不出这样的清明节,只有某位出身江南世族的北漂文人,笔下才能这样写清明节祭祀活动。小事一桩,不值一哂,一笑,一笑!
2013年清明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