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解诗学——解读诗歌的理论和方法

2009-02-15 00:07阅读:1,966
解诗学——解读诗歌的理论和方法


解诗学,即解读诗歌的理论和方法。
它既是一项科研课题——国家教委八五社科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及其成果,也是一门课程——沈阳师范大学“精品课”和辽宁省“优秀课程”。解诗学的理论核心是:诗歌艺术包括他的“一半”和你的“一半”;他的“一半”指作者的创造(营造和提供文本),你的“一半” 指读者的创造(扩充和升华文本),二者合起来(缺一不可)才是完整的诗歌艺术。所以解诗学又称“另一半的艺术”。和以往的“读诗”理论相比,解诗学更加强调读者的参与、创造性作用。

一. “另一半的艺术”——解诗学

曾有人认为:“解诗者是半个诗人。”意思是说,写诗者是一个诗人,而解诗者是半个。我们不同意这话。写诗固然重要,没有诗人提供文本,
读者怎能继续——“再”创作呢?然而,如果诗人写出诗来弃之墙角,从来没人阅读,这和一张废纸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认为,写诗和解诗同样重要:他们劳动的能量和价值应该是相等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后者似乎常常更有决定性的作用。《致爱丽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曲,各位知道它的“问世”过程吗?它是贝多芬(1770——1827)在1810年,为他的一位年仅17岁的女学生特蕾泽•玛尔法蒂而作的,乐谱上题写着“献给特蕾泽”的字样。但此后的半个世纪,这支曲子并不为人所知,直到这师生二人先后辞世之后的60年代,一位名叫诺尔的德国音乐家为了给贝多芬作传记,才从特蕾泽的遗物中发现了它。1867年,诺尔以“献给爱丽丝”(为何改动已不可考)为名将此曲公诸于世,使它逐渐地飞遍了五湖四海。这说明了什么呢?在1867年以前的几十年间,这份价值连城的手稿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等同于)一张废纸,只有到1867年诺尔将其刊出并且得到了读者(演奏家)的解读和演奏,它才获得了“另一半”的生命,成为了一个“鲜活”的完整的艺术品。关于《致爱丽丝》的钢琴演奏,已经流行的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古典(传统)式:旋律明朗流畅,好像是一条湍急的细瀑,切切的,惓惓的,喋喋不休地倾吐着内心沸腾的激情……也有人说它像一枝火红的玫瑰花,炽热地闪射着正在燃烧着的爱的希望……。二是现代(理查德)式:节奏舒慢幽缓,仿佛是一流涓涓的小溪,徐徐地,眷眷地,如怨如诉地轻轻耳语着莫名的哀愁……也有人说它像一枝丁香蕾,乳白色的花瓣间透出淡淡的紫晕,若隐若现的惆怅花香似地在你的耳边萦回……理查德的演奏显然是一种全新的解读,是对于原创文本和传统演奏的一种创造性突破和超越……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有时解读者似乎比原创者更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读诗理论比较强调读者对于作者创意的追踪,何其芳先生曾说:对于有些诗歌“我们难于索解的原因不在于作品,而在我们自己不能追踪作者的想象……假若我们没有心灵的翅膀,便无从追踪。”(《梦中道路》)显然,何先生十分强调“读者想象”——阅读时展开“心灵的翅膀”追踪“作者的想象”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认为,读者在这样的“追踪”之后,似乎更应该着眼于对原作者创意的突破,对于原创文本的创造性扩放和升华。就是说,读者解读和欣赏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提升文本和发展作者……从这个角度说,读者在完成这一创造性活动时,其劳动能量和艺术价值是丝毫无逊于原创作者的,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同意把解诗者说成是“半个诗人”的根本原因。
下面是一首著名的短诗《断章》: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卞之琳说:“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于是,作者的话自然地牵引着众多读者对本诗的解读:“它……表达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而被人观赏……表现出诗人对于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一种哲理性思考。”(《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多年来,传统的文化观念总是把作家说成是天才,而把读者看成是庸众,庸众是只能跟在天才的后面亦步亦趋的,读懂已算佼佼,怎敢妄言“超越”?有些学者、理论家甚至还为读者的创造性规定了明确的“原则”:“理解或批评者主体的创造性,不能完全脱离作者意图的制约性。”(《中国现代诗导读》16页)用“作者意图”来“制约”读者的“创造性”,显然是对前者权威性的随意扩大,是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展开的极富个性色彩的创造性活动的限制和压抑,是一种因袭而来的对于广大读者的缺乏了解和尊重。
但是,总有一些读者出于创造性本能的萌动,有意无意地不听作者的“自白”,而是“逆其意图”对《断章》作出了很个性的独到阐释。有的青年说:“这是爱情诗嘛。你在桥上看风景,爱你的人把你当作最美的风景来欣赏;明月装饰着你的窗子,你在爱人的梦中装饰着爱的音符……”;一位美学家的解读极具专业特色,他说诗歌深藏着“美在距离”的哲学意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远远望去,你也是美丽风景的一部分,但是近前一看,一脸雀斑啊……”还有李健吾,他着意于“装饰”二字,所以感到诗中“寓有无限的悲哀”……应该说,类似的解读大大扩放和提升了小诗《断章》的蕴涵,同时也丰润和升华了诗人,这正应了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诗人创造了读者,读者也创造了诗人”,他们是在创作(原创)——阅读(再创)的过程中互为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各占“一半”的彼此观照、融合中共同得到了升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有读者询问《雪夜林边逗留》(此诗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的蕴意为何时,美国著名诗人弗劳斯特总是微笑着不置可否——因为他作为作者——已把“解读”的权力交给了读者;“因为你站出来指明对象,就使诗歌所给予我们的满足减少四分之三”(马拉美),这是很令读者扫兴的事。“欣赏”是一项很个性的审美活动,只要人们的“解读”合于常理并且不与诗中的任何词语(符号)发生“顶撞”(当然也不可与背景、史料相冲突),就应该认为是一个“合理的存在”。不必总是习惯地认为只有作家才是天才,其实“阅读就是引导下的创作”(萨特尔),读者也一样是进行创意构思的艺术家,他们的创造性“解读”也一样是天才的闪光。他们总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追踪着中介符号的“引导”,通过分析、判断、理解和想象,积极地参与“继续创作”的,如果他们因此跑到了作家的前面又为作家所始料未及,聪睿的作者对此是应该投以会心的首肯和微笑的:因为“文本”一旦接触读者,它的涵盖就“不止于作者的本意”,往往在“不同的读者看来,其含义颇为不同”(艾略特:《诗的音乐》),这是他们的权力。因此,正如那些与作者意图相一致的解读已经历史地受到尊重一样,那些“逆其意图”——超越和违背了作者原创意图的“解读”,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特别是后者,《解诗学》所以对其备加推扬,赞之为“创造性的背离”,就是因为多一些这样的解读,解诗学的领域——诗歌审美鉴赏的天空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引人入胜……
以前讲座时有人递条子说:“理论上听起来很不错的,能不能用你说的理论解读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如《再别康桥》,让大家见识见识哦?……”言之有理,我们照办了。

二. 解诗:《再别康桥》
(此略,另文刊发)


三.《解诗学》的问世及其反响

从前的诗歌教学,总是老师教一首学生会一首,不教的不会。后来想,不如摸索一些解读诗歌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以提高其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今中外有关诗歌解读的理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解诗学的简单框架,并使之成为学校的重点科研课题。1991年,该课题经过充实又成为辽宁省教委的重点社科研究项目;1993年,初具规模的解诗学研究又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八五”社科研究规划(资助)项目。1996年底该项目完成并以《解诗学》为书名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解诗学》共六章。第一章诗与人生:1、温家宝总理与诗歌;2、诗与智商;3、诗与情商;4、诗与美商。第二章初感篇:1、何谓初感?2、初感印象的特点(总体性,表层性,特显性,差异性,易变性);3、初感的失误及其原因。第三章词语篇:1、诗歌语言的特点(四度语言:理解度,感官度,情感度,想象度);2、词语在诗中的关系(四个彼此:彼此照应,彼此阐释,彼此生发,彼此限制)。第四章想象篇:1、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创作和解读);2、作者(创作)想象的特点(具象性,情感性,意向性);3、读者(解读)想象的特点(制约性,生发性,选择性,合理性,整一性)。第五章品味篇:1、名家论“味”(“‘味’是难以形容”、“难以言传的”……”);2、“味”的分类(理味,情味,象味,境味,巧味,外味,风[格]味及多味并融)。第六章赏文篇:1、串讲式;2、论析式;3、简评式;4、随感式;5、点评式;6、综合式及其它。
《解诗学》问世后,笔者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曾到许多大学“推广成果”,受到“极大的欢迎”。“另一半的艺术——解诗学”讲座,已于2007年7月由“辽海讲坛”入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之“名家讲座”(“文学欣赏”栏目)。而作为社科研究的国家级成果,《解诗学》也受到许多名家的热情评赞。著名文学研究专家伊凡教授以《诗歌王国从此向你开放》为题,指出该书具有四大特色:“1、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科学性的完整而深刻的解诗学体系;2、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活是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3、创见不穷,新意选出;4、重视理论的阐述,更重视读诗、解诗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切实的指导实践的价值。”(《新华文摘》1998.4期)辽宁鲁迅研究会会长杜一白教授在《填补空白,雅俗共赏》一文中写道“……解诗活动虽自古有之,但多处于零散、感性和自发的状态。如何从大量诗歌审美活动中寻找与总结规律,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和成为人们自觉的审美活动,建立一门独立、完整、科学的解诗学,却始终是一项付诸阙如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学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遗憾。读过新近出版的王太顺教授等撰写的《解诗学》一书,我欣喜地感到这的确是一部应运而生、切合时宜和具有开创意义的填补空白之作,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贡献。”(《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2期)辽宁翻译家学会会长范岳教授著文说“不仅东方需要一门能讲清‘悟诗’的学问,西方也同样在期盼着一条通往‘灵性’的道路……但是要开创一条解诗之路谈何容易?几十年的心血积累,几十年的思考和探索,使他终于设计出一条通天的云梯。每一节梯木都来之不易,虽然很难说清是那位先哲或聪明的木匠做成的.但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太顺和他的课题组凭借微薄的力量将它们一节一节地拼凑成云梯——有时还要斧正和自制——构成一门新的学问实在太难、太苦了。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这本《解诗学》,就是对太顺精神的回报。”(《架设通天的云梯——读〈解诗学〉感言》,载《辽宁日报》1997.2.27日“副刊”)著名美学家、诗人、博士生导师王向峰教授读罢此书欣然命笔,写下如许文字:“这是一本很有吸引力的著作,对于学诗的人,对于讲诗的人,都很有帮助。这本书选取的诗作比较典型,而用的角度也很够得上是‘实对’的,并能加以审美的解读,许多诗在解读中都有意义的发现或投注。书中把审美解读的理论用得比较得体,涉及面也比较大,构成了解诗的宽广的视野,在自由伸展中不失学术的谨严性,这是比较适宜于课堂教学的。本书的中心篇章是“品味篇”,其中有不少范畴的开拓,如对‘象昧’、‘境味’,其中多有独到之见。作为专题课的教材,会得到青年学生的喜欢;如果是一个易感诗心的苗子,会由此引发而步人诗的门槛。本书不论作为教材,作为专著,都应得到应有的肯定评价。”(《一本很有吸引力的著作》,载《沈阳师范学院院报》“破晓”第136期)已故著名文艺理论家程代熙先生对我们的研究也有过如下评语:“不落旧套,富于开拓”,“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另劈蹊径,值得称道……理论文章,但文字清新,语言有味,可读性强……深厚隽永,极富启迪性。” (沈阳师大“职称”档案:《王太顺学术成果的鉴定》)名家们的评论,都是对解诗学研究的厚爱和鼓励,我们从中深获教益;目前我们仍在继续努力着,解诗学的研究还在发展——它永无顶点……

(此文初稿刊于《辽海讲坛》,演讲人王太顺 )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