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书法家张标记事

2014-02-12 06:30阅读:300
书法家张标记


汉魏碑刻,距今千年,以雄强浑穆闻名于世,康有为论及北魏之书概括为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动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因此,千年来,为历代书家所临习,到了清代,一般人写魏书都抓住了用笔刚劲、字势雄强的特点,而赵之谦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无意追求石刻剥蚀、凝重的效果,而有意把字写得非常端整、舒展、清灵,秀美,结果他成了写北魏碑的一代书家。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广州写北碑出名的有三人,曾景充注重北碑的雄强浑穆,黄子厚在北碑中加进了唐楷的欧体,突出了岭南人内秀和优雅。而本文要说的张标老师,却继承了清赵之谦写北碑的风格,书法写的婉转圆润,刚柔并济,而又浑厚、匀称而最受大众的欢迎。其时,就有人戏对说我,广州商店有一半的招牌,都是张标写的。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书法家张标记事


如今,张标已近80岁了,在西关文昌路广州酒家的老店我见到他,因年事已高,他深居简出,已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却经常到附近的广州酒家饮茶。老人清秀谦和,而作书却以善写榜书著称,写伟岸豪遒。张标老师告诉我,他坚持写赵之谦的书体已经60多年了,60多年前,他在广州起义路的一家做锦旗的小店当学徒,工作之余便拿起毛笔练字写,一天,来了一位老人,说是老客户,已经注意他写字很久了,老人告诉他,他写字的方法不对,不能光随意写,要临帖,要选好帖,反复临,一天写十字,直到形似,神似,再写另外的字,老人为他选了赵之谦的字帖,于是,老人就成了张标的启蒙老师,把他带进了赵之谦的天地,带进了书法的世界里,他的字就越写越好,超过老板,成为店里写字的师傅。上世纪60年代,张标所在的单位出钱把他送到广文史夜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习书法,由此也受到了麦华三、秦萼生、李曲斋,等书法老前辈的指导,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而在艺术取向上,张标始终坚定“江南足榻,不如河北断碑”的学碑理念,坚持师法赵之谦书体,他尽搜赵本,反复临摹,追索赵本的源头,取《魏碑三种》和《龙门二十品》的精要,最后形成自己婉转圆润,刚柔并济,浑厚安详的艺术风格。
张标老师长居西关,是一个“平民书法家”,一直以来默默耕耘,为人处世淡泊,一边随着他书艺精进,求他写字络绎不绝,在书坛和民间越来越有名气,另一边,他又甘于平淡,每天挤着公交车到起义路的旗社上班。直到46岁的那一年,时任广州市主管园林的副市长林西找到了他,问他是否愿意到园林系统从事美术工作,张标同意了,但单位却拉住不放,认为张标是他们出钱培养的且又是业务骨干。如是几经周折多方工作后,张标到了文化公园,与当时另一有名的大书法家李曲斋为同事,共同负责公园,以致广州市的书法美术工作。当时以他书写书法作品作为政府部门赠送友好国家的政府部门、友人礼物,是他的工作之一,故广州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意大利米兰市时,市长朱森林就选用了张标的书法作品,赠送给米兰市的市长。如今80岁的张标老先生告诉我,他一生就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启蒙老师,一位至今也不知名的的老先生,是他带着他认识了赵之谦书法,从此走进了书法世界;一个就是前副市长林西,他求才若渴,为他这位平名书法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我却从他的感激表白中看到了一位书法老人朴实谦和、知恩图报优秀品格。
广州文化公园一直是广州市展示书画艺术的理想场所,多年来,张标一直以热心社会书法活动以回报社会,在工作之余,与书法前辈李曲斋策划开展书法挥毫、展览等大型活动,每事都亲历亲为,许多艺术同行都得过他的内应和协助,称他为幕后英雄,很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标叔。1982年,在政府部门和书法界老前辈的支持下,张标与同道曾景充、卢有光、李伟等组织成立了红棉书法学会,张标担任该会的会长,学会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展示推广和人才培养,中国著名书画艺术鉴赏家苏庚春曾作文对该会评价,认为该会对推进广州市的书法研究、培养和促进书艺人才成长,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苏庚春还专门评价了张标的书法,他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流行吴、麦、秦三大书派,隶书是吴子复派、楷书是麦华三派,行楷书为秦萼生派,而能特立独行而另具面貌者,还有张标的魏碑体。他认为:张标书法虽说希踪前哲,亦楷亦行,悠然具赵风,但不拘师法,得八面出风的运笔法,圆中蕴方,骨骼清奇,筋肉辅茂,墨色由浓到枯,层次丰富,姿态庄重。通幅书作如长林深廓,尽显明朗秀健之风神。显然张标老先生60年来对赵体,对魏碑的的执着追求,以致他对书法艺术的热忱,他的书品人品,早已得到行家和普罗大众的认可。
书法家张标记事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