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美国面面观:创新才真赢:“其来有自”20例(二)
2021-11-14 18:10阅读:595
(思进注: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有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储被捕的某“财经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经济、科技、军事、教育、营商、民生等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4-4-3 “其来有自”20例
(接上)6. 信息高速公路风景线:电脑、应用软件、互联网、万维网
1939年10月衣阿华州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教授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1903-1995)与研究生克利福特.贝里(Clifford
Berry,1918-1963)合作研发了一台用电子管计算的机器“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使用二进制码(Binary
Code)运算,是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码计算机,即现代电脑的雏形。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电脑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他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1975年,比尔.盖茨(Bill Gates)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ity)退学后去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 New Mexico),与高中好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共同创办“微软(Microsoft)”公司,专事生产电脑操作系统。公司于1983年推出微软视窗(Microsoft
Windows)的第一个版本。但直到1990年推出视窗3.0后才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应用。199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划时代大众应用软件,让用户摆脱了繁琐枯燥的指令,使个人电脑变得极其简单易用。1998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98,受到广泛欢迎,巩固了电脑软件业的霸主地位。
1981年IBM推出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
1969 年,美国军方机构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为ARPA)建立了一个实验性质的电脑网路,简称Arpanet,让军方的研究人员与大学的网路连接起来,可以分享彼此的资源、以电邮(E-mail)通信,是为最早的“网际网路”;以后在全球许多人士的努力下,不断演进,迅速发展,1987年被称定名为Internet,也就是现在习称的互联网。它的形成,是继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脑之后的一个伟大发明,使电脑不但能处理信息,而且可以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英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蒂莫西.约翰.伯纳斯.李(Timothy John
Berners-Lee,1955-),发明了万维网。这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文档组成的系统,通过“网路协议”,容许使用者经由互联网点击链接访问,英文全称为“World
Wide Web”,所以可以简化表示为”www”。
万维网导致互联网效能最大化,与互联网珠联璧合,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深远、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可以使它的用户和分散在这个行星上不同时空的其他人群瞬间相互联系,其人数远远超过通过具体接触或其他所有已经存在的通讯媒介的总和所能达到的数目。
万维网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但现在人们常将万维网归类于互联网,当成了互联网的同义词。
1971年,参与开发Arpanet的美国电脑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1941-)编写了一个小程序,可以把一个程序的文件转移协议与另外一个程序的发信和收信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一封信能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外一台。他需要一个标识把个人的名字同他所用的主机分开,确保这个邮件抵达正确的电脑。他一眼选中了特殊的字符@。从此电子邮件(E-Mail)诞生了。
汤姆林森被称为电邮之父,但他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他说:“给我最大快乐的是,找到复杂系统中难题的解决办法。问题越难,我越喜欢。”
人们常用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来概括一个文明发展的历史时期: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核子时代等。用这种模式来描绘现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电脑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信息量、信息传播和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从电气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
互联网雏形Arpanet系统设计者,“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创立者,美国工程师罗伯特-卡恩(Robert E.
Kahn,1938-),由于贡献巨大,被誉为互联网奠基人,1997年克林顿总统授予他国家最高科技奖项“美国国家科技奖”。
7. 登月,星际航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从阿波罗11号(Apollo 11)登月舱向月球表面迈出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成为举世瞩目的划时代壮举。阿波罗11号的远征,实现了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关于在六十年代结束前“人类登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的愿望。
图4-4-2
阿姆斯特朗登月(1969年7月20日)
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火星探测飞船成功地在火星着陆。科学家们相信,人类登上火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待续)
2011年11月写于纽约哈德逊河畔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