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机械的古代,即便是皇权,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
在颐和园中,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8米,宽2米,高4米,重量大约为30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当年,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如今,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
(颐和园青芝岫,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吨的重量就成了巨大的负担。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
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 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那么要移动这块石头,就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只是运输的第一步。
这么重的石头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只能走水路。运输船从太湖出发,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长江岸边的江都(现江苏省扬州市)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头将开始它的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难的旅程。
在颐和园中,有一块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8米,宽2米,高4米,重量大约为30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风摆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当年,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的良乡。如今,一个中型吊车和一辆重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的很多地方。
(颐和园青芝岫,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在并不遥远的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吨的重量就成了巨大的负担。最初发现石头的人为了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动用了皇权的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
但如果是一块更大的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从南方的太湖中就发现了一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的人都会被它巨大的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的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的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 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的石头,对于更大的则无能为力。那么要移动这块石头,就必须建造更大的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只是运输的第一步。
这么重的石头陆路运输是不可能的,只能走水路。运输船从太湖出发,进入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长江岸边的江都(现江苏省扬州市)进入京杭运河的淮扬河段。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头将开始它的最后一段,也是最艰难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