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端午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2009-05-27 20:16阅读:195
X
唐朝,黄巢军在南下路上,遇见移民队伍中,一妇女,背了个大孩,手牵着一个小孩,黄巢见了好生奇怪,问妇人“为什么大的背小的牵”?妇人答道:“听说黄巢老爷的军队杀人如麻,这大的是我侄儿,他父母都没了,怕有闪失,断了香火,所以背着,小的是我自己的儿子。”黄巢为之感动,交代不用害怕,回去割葛藤挂在门口,便可保平安。后来,妇人知道问话的正是黄巢。妇人在石壁的一个小村落户安家后,听说黄巢军要来,在惊慌之余想起黄巢的话,尽管将信将疑,但也没别的办法,便发动全村人割葛藤拦在村口,黄巢军经过,见到葛藤,没有扰民,保了一村平安。
于是在家门口挂菖蒲和艾枝,门楣挂葛藤也就成为客家人必不可少的习俗。客家人认为葛藤是吉祥之物,端午节本有驱邪之意,村民在继承传统挂菖蒲、艾枝的同时,也把葛藤挂上,而约定成俗,并传承到别的客家地区,宁化至今仍保存此习。”
又到一年端午时,想起家乡的端午风俗,在我们客家,多数人管端午叫“过节”,春节叫“过年”,因此过节就成为除过年外最热闹、浓重的节日。
已经多年不在家乡过端午了。每逢佳节时分便只能独坐楼槛,凭栏远眺,将往昔尘封的记忆小心翼翼地打开,细细地品尝。
在客家,端午前后,便是采杨梅的好时节,满山的杨梅熟红枝头,凝翠凝碧,闪红烁紫,边摘边吃,别有风味。儿时,成群结对就去采上一篮子。
包粽子和划龙舟在端午节是不能缺少的,在客家也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不例外。但是客家人的粽子都是提前几天包好,“馅料”以传统的香菇肉馅、红豆、蛋黄和纯糯米棕居多,糯米和粽叶都要用碱水浸泡一晚上,绑粽子的绳子是用春笋叶制作的。每到端午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包上不少粽子,街坊亲戚之间相互赠送。
客家过端午,雄黄是不可少的。不知是真是假,听老人说,自从有了白蛇的传说,看那白蛇精喝了雄黄酒就现形,人们认为连蛇妖也怕的东西一定也能制害虫毒豸。因而,到端午,一包雄黄,或调水或冲酒,洒落到各个角落,祈求万事大吉。
过节当天,小孩子们都是穿新衣服,佩戴香囊,香囊用红色布料缝制成三角状,里面装上个铜钱、黄豆、菖蒲根及艾叶等。客家人把端午节当作农历一年的一半,所以当天叫上亲戚一起到家吃顿饭,图个热闹,做上一桌的好菜。另外,端午节必须吃的一样东西就是用红纸染红的鸡蛋。
客家人对端午节,特别的挚诚以待,在有些似乎迷信的节俗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的道理。至少,我的家乡宁化是这样。
如今,在城市里,每天都可以过端午节,每天都有粽子吃,而粽子的种类也丰富了。有的还打出文化牌子,但我觉得吃母亲的粽子吃的是一种亲情,家乡过端午过的是浓郁的民俗温情。
正当中国的传统节日被国人一点点淡化时,国家把这些节日规定为“法定节假日”,也让不少思念家乡的游子能够和家人团聚。怀念儿时,怀念客家端午风俗,不只因为这是个花红柳绿的节日,还因为节俗中营造的那份浓浓客家乡情。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