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原创】魏征因何敢劝谏唐太宗的花心?(新浪推荐12年第95篇)
2012-05-22 19:46阅读:569
X
(新浪网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一般说,中国古代帝王基本都拥有庞大的后宫队伍,妻妾成群,嫔妃如云,俨然是皇帝的特权特例。据资料显示,历朝历代皇帝几乎都如此。《周礼》记载:“古者天子后立三宫、三夫人、九滨、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史载秦始皇,横扫天下,每灭一国,必收其王妃公主贵妇美人入宫,究竟秦始皇后宫多少人,找不到确切数目,仅从他有子女近50人可见一斑。到了魏晋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每国后宫女生总数都不下万余人。甚至于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后宫人数曾达到40000人。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肯定也绝非少数。只是他竟有过被大臣魏征掐去花心的经历。此事将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话题。
按照中国传统做法,往往提倡成人之美,尤其是对婚恋之事。也就是说,大多是情况下,人们奉行的是撮合、支持或默认的态度,即便不当牵线的红娘,也不当棒打鸳鸯的法海。何况此人若是皇帝的话,身边大臣们更是会千方百计满足其需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唐代名臣魏征却完全不是这样。
贞观二年,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
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试想,在皇帝眼中普天下莫非皇土,身为男人的他们更是巴不得将天下美色尽归自己所有(毕竟帝王都有这样的能力势力权力)。坏人美事,无疑是虎口拔牙,况且魏征拔的不是一般的虎牙,而是虎王(皇帝)的牙。我们不禁要问,魏征敢于劝谏唐太宗花心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笔者通过仔细分析李世民与魏征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彼此关系后,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依仗:
其一,李世民是善于纳谏的明君。
有资料表明,李世民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倘若李世民是位小肚鸡肠、奢色如命的昏君,笔者想魏征纵使有天大胆子,也是不敢甘冒掉脑袋危险而去劝谏皇帝泯灭花心的。
其二,魏征是久负盛名的谏臣。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他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其三,李世民倚重魏征有渊源。
在长期交往中,李世民与魏征结下了深厚友谊,既是君臣,也是朋友。李世民赏识魏征的胆识才能,把他任为谏官之职,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在史料记载中,不难发现,诸多事实都一再证明魏征虽常常提出不同的意见,却完全出于公心,有利于李家王朝的长治久安,所以有时尽管魏征劝谏很直接很难听,李世民也都能逆耳听从。因此,哪怕此次魏征极力劝谏,阻止了他的花心,但太宗依然坚信,魏征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皇权统治。这为魏征的劝谏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四,魏征自我能起表率作用。
有道是,己身正方能正别人。魏征严以律己、生活简朴使他最有发言权。在家中,魏征恪守道德,不收妾纳小而独善夫人;不奢侈铺张而两袖清风。魏征的简单家庭私生活背景、简朴的家庭生活环境,完全可以让他在太宗面前挺直腰板,坚持原则,直言相谏。
更何况,魏征此次劝谏也并非是无的放矢。早在魏征之前,魏征的老上级、同朝的宰相王珪就已坏过一次太宗的好事。那次,王珪针对唐太宗收纳卢江王妃为侍妾一事,婉转地申诉杀人而取其妻、“知恶而不去”的不当,当场就把该“美事”整没了。故而,魏征在有了前车之鉴后,大胆认为,既然别人能顶风这样做而平安无事,自己有什么理由害怕而不做呢?所以,魏征也“有样学样”起来。
由此看来,魏征之所以能毫发未损地掐死了太宗的花心,全凭其一身从里到外的硬功夫,并不是一意孤行,肆意妄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君者当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能沉湎于儿女私情,“爱江山更爱美人”显然是不妥当的行为;为臣者当一切以黎民福祉为重,不能迷恋官位只唯上,不分青红皂白地逢迎,不仅害人也害己。当官需要堂堂正正,带头接受法律约束;做人需要清清白白,模范恪守道德伦理;劝谏需要磊磊落落,一心为公毫无杂念。假如做不到这些,可能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国家的损失、社会的腐化,也是文化的倒退、人生的悲剧。
我们多希望在新时代新时期“魏征”式的谏臣多些,“房玄龄”式的谗官少些。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