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二)第七编 第二章、明代散文
2009-08-21 09:34阅读:1,086
一、单选识记
1、明初,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时人推为“当今文章第一”的散文家是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有《宋文宪公全集》)。
2、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
3、被称为明初“道统”散文的一面镜子的作家是宋濂。
4、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其中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5、明代中期,以“道统”文学观念反拨前后七子,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6、唐宋派的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1)王慎中:字思道号遵岩居士,著《遵岩先生集》。
(2)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著《荆川先生文集》。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3)茅坤:字顺甫,别号鹿门,著《白华楼藏稿》。
(4)唐宋派中,真正能继承唐宋散文真谛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著《震川先生集》)。
7、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中主情、主文一方最终胜利的是晚明小品散文的出现。
8、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袁宏道;为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峰。
9、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是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著《嫏嬛文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
二、多选题
1、下列作家属于明初的有( AE
)。
A、宋濂 B、袁宏道 C、归有光 D、茅坤
E、刘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BDE )。
A、宋濂是明初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者 B、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归有光
C、晚明小品散文的集大成者是袁宏道 D、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
E、《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小品名篇
3、下列作家属于唐宋派的有(
BCDE )。
A、张岱 B、唐顺之 C、茅坤 D、归有光
E、王慎中
4、下列作家属于晚明小品文作家的有( ABC )。
A、陈继儒 B、袁宏道 C、张岱 D、唐顺之
E、归有光
5、下列作品,不属于袁宏道的有(
ADE )。
A、《送东阳马生序》 B、《满井游记》 C、《徐文长传》 D、《湖心亭看雪》
E、《浣花溪记》
三、解释题
1、唐宋派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喜清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2、晚明小品散文
晚明时期的一种新体散文。
“小品”一词原为佛教用语,明代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它不专指某种文体,尽牍、游记、杂记、随笔等、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晚明时期,这种文章风格正好适应了当时人们抒张个性、追求自由的社会心理和公安派“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于是便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
公安三袁、陈继儒、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均为著名的小品文作家,其中以袁宏道和张岱成就最高。
四、简答题
1、明代散文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是什么?
贯穿明代散文发展始终的基本是“文”与“道”、“情”与“理”的相互对峙和交锋,亦即“道统”文学与主情文学的相互斗争。
明初政局的骤变,使元末文人的洒脱情怀和隐逸心理受到重创,多数文人不得不依附于新政权以求安。受此社会背景影响,代表官方意志、强调“道统”的文学观念就成了明初文学思潮的主流,以宋濂为代表的明初散文就是“道统”散文的一面镜子。
明初“道统”文学势力强大,统治文坛,终使文学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而缺乏真正的文学意味。台阁体的自我消亡,使人们看清了“道统”对文学自身的桎梏作用,于是前后七子起而匡之,希望借秦汉文章的文采来抵消“道统”对文学的控制,找回文学自身的传统。但他们的复古主义并不能承担起振兴散文传统的重任,反而遭到了以唐宋派为代表的“道统”派的强有力的反拨。在明中叶的文坛出现了“道统”派与“文采”派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局面,而最终以“道统”派取得重大创作成果而告结束。
明中期唐宋派以“道统”来纠正前后七子文章内容上的空泛,但其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归有光的散文创作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以情动人。这本身就说明,明中期以后,注重个性和情感的社会思潮在日渐上扬,与此思潮相应的是文学领域中主文、主情一派的主导地位日渐确立。李贽的“童心”说深入人心,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在晚明的小品散文中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和落实。晚明小品散文的繁荣,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中主文、主情一派对“道统”派的胜利。
2、简述宋濂的散文成就。
宋濂是明初道统文学观念的代表者,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一方面认为“道”是“文”的主宰和灵魂,另一方面也认为“文”与“道”是水乳交融,不可截然分开的,即“文外无道”,“道外无文”。
宋濂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散文。就内容而言,其散文中既有许多美化明初政权、表彰贞妇烈女和忠臣义士之作,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和文人个性的作品,而后者正是他文学成就和明初散文成就的集中体现。
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深得《史记》笔法,寓褒贬于自然叙述之中,传神写照,生动形象,如《秦士录》、《杜环小传》和《王冕传》等。其写景散文往往文笔简洁清秀,如《环翠亭记》写亭外竹林之秀丽清新,生动自然;其寓言体文如《燕书》等通过生动的故事讲哲理,《尊卢沙》之诙谐幽默,发人深省;其议论文从容不迫,在活泼变化之中渗透雍容华贵之气概;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则娓娓而谈,如话家常,语言平易质扑而又亲切感人。
宋濂的散文体式众多,风格各异,在当时就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时人推为“当今文章第一”。
3、简述唐宋派及其文学主张。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清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代表人物之间可谓大同小异。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力主“文道合一”。但他们之间有细微差别:
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唐宋派,推崇宋代理学,将理学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茅坤在理论上与王、唐略同,但取舍有所宽松,在宗宋的同时,亦不排斥唐代散文;真正能正确继承唐宋散文的真谛,并在一定程度上跳出理学羁绊的是归有光。
归有光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根于六经,提倡道德,但他所提倡的“道”是传统的儒教,而非宋代理学;而尤为重要的是他在重道的同时,又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重“情”的倾向。
4、简述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散文创作。
归有光是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能够正确地继承唐宋散文的真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理学观念的羁绊。
归有光和唐宋派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对当时声势煊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埋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要根于六经,提倡道德。但他的主张又有王慎中、唐顺之有不同: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正因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故其散文名作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均以感情真挚、通欲畅达著称。文章多于简洁淡雅的笔墨中透露出深挚的感情,一唱三叹,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这些文章虽不多,但当时在文坛引起颇大震动,奠定了他在明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5、以袁宏道为代表,谈谈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在散文领域中的体现。
公安派最核心的文学主张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诗歌相比,他们的这一主张在散文领域落实得更好,取得的成就也更为突出。
袁宏道常用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来体现自己的文学主张,独抒性灵,随意抒写。他的七十多篇游记是柳宗元之后游记文学的新高峰,如其《满井游记》描写初春景物和游人的心境,情景交融,颇具神韵,文笔自然明快,清新秀美;其《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池记》等,或写西湖景政,或写瀑布景观,均能融情入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一些传记散文如《徐文长传》,尺牍如《丘长孺》,由衷之言,皆出自肺腑,寄托了自己对个性抒张的向往和追求。
袁宏道的小品散文显示出公安派理论运用于创作领域的成功,是晚明主情、主文文学观念取得胜利的标志。
6、简述张岱小品散文的特色。
张岱的小品散文在晚明时期最具特色。
张岱的小品文题材广泛,茶楼酒肆、歌馆妓院、斗鸡走狗、工艺书画、风俗文物,乃至山水人物,无不入其文。《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等为其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能将公安三袁的清新洒脱之笔法和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幽深冷峭之意境熔为一炉,又能避免两派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兼诸家之美,堪称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者。
五、论述题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