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祠堂]之一:清远郭氏探秘
2009-10-28 13:57阅读:11,763
大埔冈上御史雄
——清远郭氏源流探秘
撰文/高峰
名门望族,源远流长
听说英藉华裔国际著名艺术家、作家、诗人郭南斯女士偕夫婿戴维斯先生举家回国,定居清远。并许诺在她有生之年实现两个愿望:建一座“郭南斯艺术馆”和一个以她高祖名字命名的“郭仪长纪念亭”。
第一个愿望已经实现,在清远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郭南斯艺术馆”已定址风景秀丽的北江河畔。第二个愿望却搁浅了,我百思不得其解: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名人的小小要求,当地政府和村民为何不答应呢?况且,其高祖郭仪长乃是清朝“康乾盛世”时的一位重臣,对清远的历史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单单一条下廓街,便足以令清远的先民津津乐道,羡慕不已。可以说,一部千年郭氏史,就是一部清远史。清远,不能没有郭氏,郭氏,不能消失于清远,郭氏先人,融进了清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为发展清远,繁荣清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出于好奇,我查阅和研究了大量的郭氏史料,并亲自到清远郭氏发源地——清新县太平镇大埔冈,在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与郭氏后人一道考察了郭仪长墓。
在一个古地名叫“渔翁撒网”(今叫上新村)的竹林里,我终于见到了清朝钦命“巡视北城察院、掌江西道监察御史”、正四品大员郭仪长的遗穴。由于与当地村民协商不成,郭氏后人已将郭仪长遗骸迁葬他方。想不到一代名人,200年后却无安息之地,如果郭仪长泉下有知,一定会感慨万千,但也印证了历史的无奈和沧海桑田的真谛!
200年前,这个叫“渔翁撒网”的小山岗,人迹罕至,濒临黄土塘畔(今花塘基一带),风景幽幽,犹如桃源仙境。200年后,这里人烟稠密,村舍环绕,万顷荷塘变成万顷良田,人世间实在变幻无常!
唏嘘之余,我决心追寻郭氏秘史,并整理成文,还其本来面目,也许,对后人还有些启迪作用。
郭氏之源出陕西
清远郭氏,祖先系陕西华阴人,最早的先祖为周朝的虢仲虢叔,到了唐朝中兴重臣、汾阳王郭子仪,郭氏已成为关中名门望族,不断向外扩展。故凡郭氏宗祠门口均刻一副醒目对联:虢国支流远,汾阳世泽长。到北宋徽宗、钦宗年间,郭氏一支脉为避金人侵扰,从陕西华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阴南徙,渡黄河、过长江,先定居江西省万安县,后过梅岭下浈江,聚居珠玑巷,继而选择中宿(今清远)的太平乡大埔冈(今太平镇大楼)定居。
元末明初的大埔冈,山川秀美,钟灵毓秀,位于县城以西三十里,地势环绕曲折,北面的秦皇山逶逶而来,起伏有致,秦皇河碧波荡漾,经龙湾、过花塘,从回澜正江入海。而位于秦皇河南岸的大埔冈,左有铜锣冈拱卫,右有莲塘滩环抱,广袤而平坦,山青水秀,地势浑然,仿如虎踞龙蟠之势,活脱脱一幅唐伯虎山水画。
郭氏先人从陕西到江西,再经南雄到清远,一路颠沛流离,历尽人间沧桑,乃至觅到大埔冈如此风水宝地,决定聚居。男耕女织,苦心经营。明初的秦皇山,群山苍翠,古树参天,郭氏先人在山麓披荆斩棘,开垦荒地,传播农耕,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清远,掀起了一场耕作革命。当时的莲塘滩(今太平莲子冈和花塘基一带)荷叶遮天蔽日,碧波万顷。郭氏先人制造舟楫,采莲捕鱼,生活渐丰,郭氏原为中原望族,知书识礼者甚多,他们注重文化启蒙,设立私塾,郭氏子弟均免费就读。
经过八代人近300年的苦心经营,大埔冈郭氏已成为士族阶层,地界拓展日广,屋宇重新建造,自成一方地主。但由于明朝初年日本倭寇屡屡犯境,“流寇”也不时攻城掠地,大埔冈也屡遭兵灾,至使郭氏族谱散失殆尽,前史无从考证。族人便以其高祖郭安为始祖,重新开创祖业,从此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郭氏时代”。相传郭安(号云叟)墓在英德县(今英德市)黄寨图龙潭“五马归槽”,清朝光绪年间郭氏后人曾专门前往寻找,虽然当地村民均指认一土墓为郭安墓,但由于该土墓无碑而不敢相认。
到了郭安曾孙,即郭氏第四代传人郭宥定(字容之,号环洲),郭氏终于步入官宦之家。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郭宥定以举人身份升任江南镇江府通判,为官十多年,廉洁奉公。暮年辞官荣归故里,隐居林下。创办私塾,课子训孙,引水栽花,遍植莲藕。虽然如今大埔冈一带历经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已难寻当年盛况,仅留下了“莲子岗”、“桑园”、“花塘基”等古老地名,供后人凭吊和遐思。
明成祖朱棣以郭宥定“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为由,赐丰厚俸资给他安度晚年。郭宥定将皇上所赐金银广置田地,在县城下郭(今下廓街)迎恩坊置屋地四亩、鱼塘三口,建造柱蓬瓦屋五座。郭氏从此融入邑城,开创了数百年的辉煌郭史族史。此地因为居于邑城之下,故称下郭,后来俗称“下廓街”。
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郭宥定染病,便立下遗嘱:将下廓迎恩坊房屋塘地交给大子郭琏、二子郭琳、三子郭睿共同管理。将大埔冈祖居房屋园地交给四子郭琦、五子郭瑛、六子郭琮、七子郭瑜四人共同管理。另外,还将自己旗下的高滩都(今飞来峡镇高田)和南塘都(今太平镇的大楼、楼星、南北、花塘等地)的税田逐一均分,嘱咐七子体谅父心,安分管业,敦和尚睦,将郭氏发扬光大。这是郭氏南迁清远三百年来的第一次“家族中兴”。
郭宥定享年八十一岁,有一妻二妾,共七子,族史称“七子流芳”。妻欧氏生大子郭琏、二子郭琳、三子郭睿。二房蒋氏生四子郭琦,三房吕氏生五子郭瑛、六子郭琮、七子郭瑜。
郭宥定墓原葬黄冈迳口之“猛虎下山”,其后裔高田黄洞房和太平大埔冈房每年春秋轮值祭扫,虔供祀事,成为明、清两代清远的一大盛事。后因国道扩建,郭氏后人遂将其迁回祖居大埔冈重新安葬,碑门刻有对联一副:
宥祖振江南
定裔捩乾坤
郭宥定乘鹤归西后,第五代七个儿子遂分房自立:长子郭琏(字宏杰,号星涯),明代太学生,分房为高田黄洞始祖,初居下廓街迎恩坊,至其子始迁于黄洞。琏生有四子:长子郭黄(号竹轩),分房黄洞沧坑之祖,次子郭铎(字公行,号蒲峰),分房黄洞塘美之祖,三子郭鉴(号东垣)明代太学生,无嗣。四子郭彗(字声峻,号儒彦),分房黄洞冈尘布之祖。郭琏这一房在高田黄洞迅速开枝散叶,至明代万历年间的第十代传人郭光宅,家道丰裕,黄洞一溪两岸的山川田园统归其管辖,被乡人称为洞主。传至其曾孙,即清代康熙年间的第十三代传人郭际望、郭帝望兄弟又迁回县城下廓迎恩坊居住。郭氏在下廓设有榨油厂、码头,经营着县城的大部分河运生意,称雄一时。
次子郭琳,其后代不详。三子郭睿,迁居石角南村。四子郭琦(号永宁),以孙贵获赠“将仕郎”职位。分房为太平大埔冈房始祖。郭琦系郭宥定之二房蒋孺人所生,自幼溺爱有加,故获留守祖居的重托,郭琦有一子(郭福缘,字荣禄,号善庆),二孙(长孙郭积,字德昌,号茂丰,任明朝广西宣化县典史。次孙郭稳)三曾孙{即第八代传人郭金,字廷宾,号西湖,分房为大埔冈下祠堂(敦和堂)之祖。及第八代传人郭玉,字廷用,号东湖,分房为大埔冈上祠堂(敦睦堂)之祖}。因两大祠堂分布于大埔冈村上、下方,故称为上、下祠堂。两房后裔恪守典律,除读书、当官之外,其余皆致力于农耕,和睦相亲,流传渐远。至清朝康熙年间,大埔冈上祠堂房郭玉后裔、第十四代传人郭曾荣兄弟迁居于县城下廓后街迎恩社兴仁里。其子郭仪长(十五代传人)后来官至钦命巡视北城察院、掌江西道御史,其长孙郭见超(十六代传人)诰封奉直大夫,次孙郭见猷(十六代传人)官至清朝惠州府龙川县教谕、山西省襄垣县知县,加三级,诰授奉直大夫、晋赠朝议大夫,第二十一代传人郭蕙兰(号南斯),英藉著名诗画家,开创了下廓后街郭氏二百多年的辉煌族史,这是郭氏南迁清远六百年来的第二次“家族中兴”。
大埔冈这房其后裔散居英德含光、清远城区、清新太平和山塘、番禺市桥、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
五子郭瑛,后裔居英德西牛和清城区龙塘镇。六子郭琮,其后裔迁居情况不详。七子郭瑜,迁居石角郭边村,据说,郭边村始祖原名郭禹,相传由大埔冈迁来,清朝光绪年间其后裔寻宗至太平大埔冈,打开族谱核对,觉得禹公即瑜公也,遂将始祖改为郭瑜。
综观郭氏在明、清两朝的543年历史中,在清远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甚至在京师和多个省份也有较大影响力。郭氏一族,秉持儒教,遵从道德,文官清正廉明,武将英勇善战,即使守寡之妇,也意志坚定,抚幼尊长,多获朝廷旌表节孝。清远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孕育出为数众多的郭氏文官武将,成为清远历史进程中的脊梁,即使六百多年后的今天,郭氏后裔也多为文化教育界的栋梁,为繁荣中华文化而薪火相传,值得世人敬佩。
研读完厚厚的郭氏族史,我忽然觉得,昔日的“下郭”,因有郭氏的经营而成为繁荣富裕的下廓街和下廓后街,这是郭氏留给清远人民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简直可以和南京乌衣巷媲美,如果我们的政府在城市改造中,保留并修葺好下廓迎恩坊和兴仁里等郭氏故居,令流传了数百年的文明碎片不再湮灭,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君不见,连绵十多里的清远古城墙,早已灰飞烟灭,踪影难寻!假如保存至今,说不定清远会成为世界文明古邑呢。
——原载:清新文史资料第四辑《秦山池水话清新》,高峰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转载网站:
清城区政府门户网:(http://www.qingcheng.gov.cn/info/543),可惜没有署名:作者高峰。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