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2013-06-27 10:29阅读:2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2012-07-25 10:20:30 浏览:759 来源:汉中博物馆 字号:||
汉代书法的载体大致分为简牍、碑碣和摩崖三类。简牍出土已多,直接书写,是典型的书法作品;碑碣存世亦众,除书丹还镌刻,自然包含书刻两个方面。而摩崖则在事发之地选择山崖镌刻所成,人称“天然的山崖”[1]。陕西汉中城北的褒谷口之石门摩崖石刻,被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群,其时代最早者为东汉永平九年(66)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最晚者为民国宝汉公路修建时所留下的于右任书《石虎》、赵祖康《新石门》及五言古诗摩崖等[2]
。东汉石刻除上述《开通褒斜道》摩崖外,还有东汉建和二年(148)《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俗称《石门颂》)、永寿元年(151)《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记》、熹平二年(173)《杨淮表纪》,以及尚需进一步讨论的《石门》、《石虎》、《玉盆》和《衮雪》等大字书。探讨摩崖无外乎要运用碑碣研究之法,因为摩崖、碑碣同属石刻门类,历史上甚至有将摩崖称为碑者,如《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称为《鄐君碑》等。我在赏读这些汉代摩崖时,却发现以往贤哲的深邃研究中,还缺乏对汉代摩崖亲身而深刻的认识,以碑碣推论摩崖,或靠拓片论述摩崖,抑或以己之度判定摩崖等,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误读。《石门颂》号称“隶书极作”,自清代中期以降,中经民国以至当代,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并蔚为书法创作、创新的取之无穷的富矿。故本文以之为例,对几个误读已久的地方进行论辩,并就正于当下书法贤达。

一,摩崖总非碑碣
川陕甘毗邻地区,分布着众多汉代摩崖,知名者有陕西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以及“石门十三品”中的几种汉代摩崖。这些摩崖的的确确书刻在伟大道路工程的修建之地,如《郙阁颂》刻于略阳白崖,盖因武都太守李翕修建了析里大桥和郙阁;《西狭颂》镌在成县鱼窍峡天井山下,只因武都太守李翕修建西狭而惠及于民、泽被一方;《石门颂》勒于褒斜道南端的褒谷口,当然是因为汉中太守王升“涉历山道,推序本原”,慨念已故司隶校尉杨孟文的“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烝烝艾宁”所作的颂辞。我曾多次赴实地考察,《郙阁颂》残缺不全,一时尚难论定,而《西狭颂》崖面几乎无一裂隙。同在一峡谷、今已漫漶不堪的《耿勋碑》(实为摩崖),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裂缝。前几年新发现的四川荥经《何君阁道碑》,从照片与拓片上看,似乎亦无裂痕。而褒谷口的石门摩崖,在石门之外者,如东汉《开通褒斜道》摩崖及南宋晏袤的释文、南宋《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记》、《山河堰落成记》等,往往选择山崖打制,甚至还刻意磨成“碑”的样式。如《潘宗伯题记》,崖面上下至今仍保留着两道清晰的凿痕。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亦属崖面,其刻镌大致如同其它摩崖,如稍事磨制的有东汉《李君通阁道记》,其“表”字下凿一横线,且整个崖面平整,基本上无多大起伏;《石门》的凿迹也很明显,老照片所展示的更为清晰[3]。[图1]
奇怪的是,《石门颂》、《杨淮表纪》等则基本没有留下凿痕,书刻时似乎是极为简单的处理而已。石门隧道西壁,其本身属石门洞一部分,非同一般意义上的山崖;洞内岩石节理性强,自然形成的裂缝、裂隙较多,崖面又有一定弧度,凹凸不平,起伏较大,变化多端。毕竟石门洞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2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4]当时书刻时,必然受到这个客观条件的限制,因形成了《石门颂》的特质,即既是摩崖却又不同于其它汉代摩崖。[图2
《石门颂》由于无法抗拒的特殊环境,摩崖裂痕较多,崖面又凹凸不平,变化较多,因而形成多处不规则的石花、裂缝:[图3.1-3.3
1.题额中“故”左下“口”、“司”与“隶”之间、“杨”字下部。但“司”“隶”笔画均相连,拓片则作断状。[图4
2.从第4-5行间起,中经第4行“子午”,至第3行“命”与“兴”之间,最后到第2行,即第1行“川有所通”的“川”与第3行“道由子午”的“由”之间。[图5
3.16-17行之间,即“庶士悦雍”的“雍”与“商人咸憘”的“商”之间,由此横向延伸到摩崖之外。
4. 16行“农夫永同,春秋记异”右侧,上述诸字的笔画泐连裂缝,拓片则显笔画残损,实则无泐。
5.8行起首三字,并从第9行第二字起,直到第11行。
6.3行“出散入秦”的“出”、“散”间,经第4行“凡此四道”的“凡”、“此”间,第5行“西夷虐残”的“虐”字顶部,再到第6行“常荫鲜晏”的“常”字,呈一弧形。
7.7行“未秋截霜”的“未”、“秋”间,第8行“焉可具言”的“具”、“言”间,第9行“有司议驳”的“议”字上端,“清平调和”的“清”字上部,为一半圆形。
8.9行的“君遂执争”的“遂”,第10行“清凉调和”的“调”,“涉历山道”的“山”字顶部。
9.从第12行空处起,到第13行“春宣圣恩”的“恩”字上部,向左到第13行“咸晓地理”的“地”右下部,直到“醳艰即安”的“即”、“安”之间,也为一弧形。
10.20行“都督掾”的“督”、“掾”间,第12行“或解高格”的“高”字中部,再到第22行“守安阳长”的“长”字末笔。
这些裂缝与石花,捶拓时无法上墨,拓本呈用纸原色,即所谓的泐白。但上述为摩崖本身所固有,并非后来补凿、添刻的,其数处更非《石门颂》的全部。[图6]摩崖原石犹如“模范”,可以捶拓出拓片,不过却无法完整、真实地展示摩崖的状况[5],以往金石学家聚论争纭的问题,大多属于此类。所以鉴定、赏玩拓片时必须审视摩崖的原始状态,万不可也不能只依靠拓片,否则可能会自生错讹。
这里例举六字,用摩崖与今旧拓片[6]作一说明:

1.14行“循礼有常”的“有”字
摩崖
旧拓
今拓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从摩崖看,“有”字中部是一倾斜状石花,书刻者顺势导之,横笔中部浅刻,避免了与起笔折部同伤石花;而末尾上挑,同上部一横向小石花相连。今旧拓片起笔与横笔之间,笔画断裂;横笔末尾与石花相连,致其“雁尾”一笔太过肥腴,大失书刻之真。
“有”字下部“月”字撇笔,起端在石花下,又因势刻之,尾部还与上部一小石花泐连,而拓片致笔画太肥,相比之下,今拓更接近摩崖。横折笔,起笔一横与石花相连,竖笔末端又连小石花,可见拓片所展示的与摩崖本身不完全相符。

2.4行“垓鬲尤艰”的“尤”字
摩崖
旧拓
今拓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尤”字刻在同一崖面,本身并无大的石花,但上部有一半圆形石花,顶部又有一略呈横向裂隙。上部起笔明显在石花之下,期间相距约1厘米。旧拓以为起笔在石花、裂隙之上,今拓则基本忠实摩崖。但末笔上挑处,从摩崖上看还比较圆润,而旧拓略优于今拓。

3.10行“清凉调和”的“清”字
摩崖
旧拓
今拓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