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中国历代帝王为何“独尊儒术”

2014-07-01 09:50阅读:
时代背景决定文化需求。故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选择。 同理,一个时代,崇尚什么样的文化理念,追随什么样的文化导向,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道德秩序和发展潮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决定了,文化同样经历了一个分分合合的漫长过程。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民国最后的“百家争鸣”,无一不是如此。
文化有时就是这样的,可以拯救灵魂,也足以沉没道德,扰乱社会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时继承得越多,包袱反而越是沉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所谓的历史文化,不仅要有传承的义务,更要有辨别的责任,绝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一律通吃。这么说,并非要颠覆历史,颠覆过去。只不过,对于时代来讲,所有的文化遗留都是需要区分和鉴别的,也是需要传承和遗弃的。
崇古不抑今,厚古不薄今。尽管,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泛滥的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疑开创了文化探求的先河,这反映了一种民主务实的客观态度。但同时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适应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庆幸的是,先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将其一一扼杀,而是在求同存异的状态下,让思想的火花延续了数百年。话语权交给了时代,也交给了所有的先驱者,供统治者们思考和选择。这是难能可贵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历史文化。
在后来的历史岁月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终于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仅让统治者们认识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现在的法律还能够追根朔
源,有所遵循。遗憾的是,秦朝的执政者完全绑架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并不断“发扬光大”,这就让所谓的“以法治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违背历史潮流和泯灭人性的法律大棒终于演变成为暴政,让老百姓在难以承受的痛苦之中一跃而起,直至奋不顾身。
这是历史的灾难,更是民众的灾难。
这不应是法律的错误,但在此时法律已被历史抛弃了,秦朝也被历史湮灭了。强大的大秦帝国如昙花一现,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滚滚烟云之中,不仅让我们为之回味,也为之惋惜!汉朝取代大秦之后,秦国的法律典籍无一有所遗漏,全部被接纳并使用。但这并不代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从此就会显露于朝堂之上,滋润于民间乡野。与此一并而来的却是,在接受了秦国灭亡的教训之后,汉朝的治国理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于是,道家文化粉墨登场,这是基于天下初定,休养生息的历史选择。社会由此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文景之治”就像是一面镜子,道出了无为而治的时代疗效。但这种疗效似乎只是暂时的,并不能作为长生不老药来长期使用。长时期的和平局面,让所有的高层权贵乃至士子平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的繁荣掩盖不了屈辱,虽然国内莺歌燕舞,但面对匈奴的不断入侵和骚扰,却始终显得束手无策,只能靠和亲的方式维持暂时的和平局面。
在这个时期,女人终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扶危救世的英雄,将军们则是偃旗息鼓,享受太平。不知道花红柳绿中的将军们作何感想,但有一个人却受到了深深地刺激,这个人就是后来横扫匈奴并使之永远灭亡的汉武帝。
同样是面对抉择,在一番激烈的争斗之后,儒家思想终于占据了上风,成为汉武帝时代的治国方略。于是,孔老夫子在死后几百年终于有了发言的权力,并香火不断。至此,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似乎找到了真正的治国之路,从此乐此不疲,反复运用,直至将孔子推上了主流文化的“神坛”。尤其自宋以来,更是将儒家思想推上了膜拜的巅峰,生前一直不得志的孔老夫子第一次在“天上人间”过起了官瘾。即便时至今日,仍是浓烟滚滚,阴魂不散。
到了民国初期,由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军阀割据,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再次发生了变化,出于对民族前途命运的考虑,儒术重新被打入冷宫,继之而来的是新兴文化的诞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思想流派顺应历史之势,铺天盖地的出现在了这个时代的上空,让民众看到了文化的本真,也让当时的统治者们为之畏惧。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特定意义上的“百家争鸣”并没有持续多久也就烟消云散了。由此,历史重新归于宁静,孔老先生再次笑了!
穿梭在历史与现实的隧道,思想被再次激活并瞬间凝固!(东湖少主2011年12年11日写于山东枣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