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神瑶公司创始人故事药食同源(二)
2020-02-01 11:09阅读:818
都安神瑶公司创始人故事
药食同源(二)
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教导我们,
想到了、知道了,就要去做!
只有在行动中感受、感知、感悟,
才能把瑶族长寿秘密发扬光大,
才能向世人打开瑶药瑶蜜奥秘!
2016年9月11-14日,手术出院不到两个月,
殷昌平先生专程回到广西南宁,
参加东盟博览会及首届世界桂商发展大会,
聆听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康做的关于《广西产业升级与桂商机遇》报告,
受到了河池市副市长、都安瑶族自治县党委书记陈继勇和蓝如帅县长的亲切接见并邀请他带队回乡创业,助力都安的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生命重于天,
发展瑶药瑶蜜事业需要找准突破口。
经过一年多审慎考察、交流、访问
2017年11月13日,殷昌平先生决定,携手八位广西籍的企业家,联合都安县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都安神瑶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药健康管理公司”,
发起设立二十亿元的“中华瑶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挖掘、整理、振兴和弘扬中华民族特别是瑶医药文化,全身投入健康长寿养生事业。
事业方向定了,
健康平台搭起来了,
等待机缘来到。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有缘者提供的:
2018年3月23-25日,全国瑶医药大会在广西都安县召开。
为了宣扬瑶医,
大会设立了义诊现场,
殷昌平先生饶有兴趣地参加了义诊。
四目相对,心有灵犀,
老瑶医唐祖存师傅通过“目诊”马上发现:
殷昌平先生已经有一年多来的隐疾,
胆囊切除手术后,肠胃消化功能异常脆弱
动辄腹泻,严重时一吃东西马上就拉肚子。
根据目诊,唐祖存师傅赠送殷昌平先生两瓶瑶蜜(九龙钻土蜂蜜),
让他把瑶蜜当作药来吃。
服用一瓶之后,殷昌平发现腹泻状况减轻了!
坚持吃完两瓶瑶蜜后,
他惊喜发现困扰已久的腹泻顽疾竟然痊愈了。
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才能有深入感受。
感受瑶蜜的神奇疗效后,
殷昌平开始对瑶医和瑶族土蜂蜜的疗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方现代医学不能解决的许多疑难杂症,
传统的中医(民族医)药文化却能提供解决方案。
从此,殷昌平先生深入中华医药文化宝库去寻宝,
深入法藏,智慧如海。
殷昌平发现:
在瑶族的创世史诗《密洛陀古歌》中,
创世女神密洛陀用蜂蜡创造了人类。
瑶族人心中,蜜蜂是神圣的生灵,
蜂蜜多种神奇的效果,
千百年来,食用土蜂蜜已成为瑶族传统的生活习惯,
瑶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瑶族文化?
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瑶蜜疗效?
殷昌平发现:
十万大山向云贵高原延伸过渡的斜坡上,
世代聚居着数十万瑶族同胞,
河池市的都安、巴马、大化瑶族自治县长寿人口密布,比例最高,举世闻名。
都安县石山纵横,奇峰迭起,四季分明,山青水秀,植被覆盖面积达到90%。
广西的十万大山、九万山等石山王国,生态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壮族、瑶族同胞有着悠久的采集土蜜蜂,食用土蜂蜜的传统。
殷昌平发现:
蜜蜂是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
药食同源?
作为食品的蜂蜜还可以当药用?
中医古籍蕴含中国智慧,其中对蜂蜜作用与功效有什么记载?
我们采撷其中精华,就会发现其中神妙:
《神农本草经》:蜂蜜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本草纲目》: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止痛;和可致中,故能涸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本草崇原》:草木百卉,五色咸具,有五行之正色,复有五行之间色,而花心只有黄白二色,故蜜色有黄白也。春夏秋集采群芳,冬月退藏于密,得四时生长收藏之气,吸百卉五色之精。主治心腹邪气者,甘味属土,滋养阳明中土,则上下心腹之正气自和,而邪气可治也。诸惊痫痓,乃心主神气内虚,蜂蜜花心酿成,能和心主之神,而诸惊痫可治也。安五脏诸不足者,花具五行,故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者,气属肺金,中属胃土,蜂采黄白金土之花心,故益气补中也。止痛解毒者,言蜂蜜解毒,故能止痛也。除众病,和百药者,言百药用蜂蜜和丸,以蜂蜜能除众病也,久服强志,金生水也。
上述中医典籍记载,用现代语言翻译大体是这样子的:
蜂蜜采自百花,百花具有五色(五行),五色具有阴(间)阳(正),因此可以集聚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能够通过天人合一之功能,补充人体五脏(五行)之不足。
殷昌平先生恍然大悟:
肝胆属木,十万大山春天百花齐放,
瑶蜜得春天木气之精华,补充了胆囊切除后肝胆功能不足;
蜂采黄白金土之花心,故益气补中,中属胃土,
喝了唐祖存师傅两瓶瑶蜜,
肠胃因此恢复了功能!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多么神奇!
药食同源!
作为食品的蜂蜜真的可以当药用!
让古老的中国智慧在现代中国开花结果!
殷昌平先生如是想。。。。。。
附:中医古籍对蜂蜜作用与功效的记载
1、《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诸惊痫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2、《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辟,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
3、《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
4、《药性论》:君。治卒心痛及赤白痢,水作蜜浆,顿服一碗止,又生姜汁,蜜各一合,水和顿服之。
5、《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虽无毒,多食亦生诸风。
6、《本草衍义补遗》:甘,喜入脾。其多食害必生于脾。而西北人得之有益,东南人得之未有不病者,亦气之厚薄不同耳。虽然,东南地下多湿,宜乎其得之为害也。西北地高多燥,宜乎其得之为益也。《本草》云石蜜除众病,和百药。
7、《本草纲目》:蜂采无毒之花,酿之大便而成蜜,所谓臭腐生神奇也。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止痛;和可致中,故能涸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蜜煎导法,诚千古神方也。和营卫润肝脏,通三焦,调脾胃。蜂蜜生凉熟温,不冷不澡,得中和之气,故十二脏腑之病,罔不宜之。但多食亦生湿热虫匿,小儿尤当戒之。
8、《本草经疏》:石蜜,蜂采百花酿成。故《本经》味甘,气平。《别录》微温无毒。得草木群英之精华,合露气以酿成,故其气清和,其味纯甘。施之精神、气血、虚实、寒热、阴阳、内外诸病,罔不相宜。经曰:里不足者,以甘补之。甘为土化,土为万物之母。石蜜具天地间至甘之味,故能安五脏诸不足,及益气补中除众病也。心经有热,则为诸惊痫痉,得甘缓之气则心火降,烦热除,诸惊立痫痉平矣。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又能止肌中疼痛及口疮也。甘主解毒,故能和百药。甘主入脾,故能养脾气。脾气得所养,而饮食自下,肠澼止矣。
9、《本草蒙筌》:味甘,气平、微温。无毒。益气补中,润燥解毒。养脾胃,却痫,止肠癖,除口疮,心腹卒痛即驱,五脏不足俱补。补阴丸用,取甘缓难化,可达下焦;点眼膏搀,因百花酿成,能生神气。蜜导通大便久闭,蜜浆解虚热骤生。食多亦生诸风,七月忌食生蜜。
10、《本草乘雅》:其房如脾,谓之蜜脾。俨如胃,形受盛水谷,酝酿以成精血也。甘平色黄,当判入脾,故补中而益中气。盖万物莫不资始于脾,故主诸不足耳。设土大顽颓,则木无所倚,遂成惊骇痫痉。蜂蜜敦土化用,厚德载物,则上逆下陷之气,旋归于本位矣。安五藏者,安五藏之形。有形归土,脾所司耳。心腹居中,为邪所薄,则右宫不安,安中所以逐邪。未有中不安,而能剪除外侮者。和百药解毒者,以甘性能缓,则无躁暴骠悍之峻。脾藏志,故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总属脾土事耳。
11、《药性解》: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主益气补中,润燥解毒,祛邪定惊,养脾气,除心烦,通便闭,解虚热,疗心疼,悦颜色,和百药,除众病。畏生葱,恶芫花。
按:蜂蜜甘宜归脾,润宜归肺,其用最多,良有百花之精,且取人溺以酿之故也。
12、《本草备要》:亦名石蜜、岩蜜。补中润燥滑肠。草木精英,合露气以酿成。生性凉,能清热;熟性温,能补中。甘而和,故解毒;柔而滑,故润燥。甘缓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诸痛;甘缓可以和中,故能调营卫,通三焦,除众病,和百药,故丸药多用之。而与甘草同功。止嗽治痢,解毒润肠,最治痢疾,姜汁和服甚佳。明目悦颜。同薤白捣,涂汤之伤,煎炼成胶,通大便秘。乘热纳谷道中,名蜜煎导。然能滑肠,泄泻与中满者忌用。忌葱、鲜莴苣同食。
13、《本经逢原》:蜂采无毒之花,酝酿而成。生则性凉清热,故能治心腹之邪气;熟则性温补中,安五脏诸不足。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润泽,故能润燥;缓以去急,故能主心腹肌肉疮疡之痛。仲景治阳明结燥,大便不通,用蜜煎导法,取其能通结燥而不伤肠胃也。凡滋补药,俱用炼白蜜丸,取其和脾润肺也。赤蜜味酸,食之令人心烦,惟降火药用之。白蜜虽补脾肺,然性凉润,脾胃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须忌之。故琼玉膏用糖霜,枳术丸用荷叶裹饭,左金丸用米饮,牛黄丸用蒸饼,黑锡丹用酒曲,磁朱丸用神曲,虎潜丸用酒,香连丸用醋,茸珠丹用红枣,滚痰丸用水泛,各有所宜。今人修制丸剂,概用蜂蜜,殊失先哲用方之义。
14、《本草崇原》:草木百卉,五色咸具,有五行之正色,复有五行之间色,而花心只有黄白二色,故蜜色有黄白也。春夏秋集采群芳,冬月退藏于密,得四时生长收藏之气,吸百卉五色之精。主治心腹邪气者,甘味属土,滋养阳明中土,则上下心腹之正气自和,而邪气可治也。诸惊痫痓,乃心主神气内虚,蜂蜜花心酿成,能和心主之神,而诸惊痫可治也。安五脏诸不足者,花具五行,故安五脏之不足。益气补中者,气属肺金,中属胃土,蜂采黄白金土之花心,故益气补中也。止痛解毒者,言蜂蜜解毒,故能止痛也。除众病,和百药者,言百药用蜂蜜和丸,以蜂蜜能除众病也,久服强志,金生水也。
15、《本草求真》:﹝批﹞蜂白蜜和胃润肺通结;赤蜜性惊降火;蜂房清热软坚散结,解肠胃毒。蜜专入脾、肺、兼入肠、胃。本花木精英,春生露气嘘得酿而成。生则性凉清热,熟则性温补中,为至纯至粹之味。凡人五脏不足,燥结不解,营卫不调,三焦失职,心腹急痛,肌肉疮疡,咳嗽热痢,眼目眩花,形色枯槁,无不借其润色以投。如仲景治阳明燥结,大便不解,用蜜煎导,乘热纳入谷道。取其能通结燥而不伤脾胃也。滋补药俱用白蜜为丸,取其和胃润肺也。至于赤蜜食之使人心烦,以其味酸者,故惟降火药用之。白蜜虽补脾肺,然性凉质润,若脾气不实,肾气虚滑,及湿热痰滞,胸痞不宽者,咸须忌之。
16、《得配本草》:忌与生葱同食。甘,平。入手足太阴经。润燥生津。除心烦,通便闭,能缓燥急之火,并解者般之毒。得姜汁,治初痢;和生地汁,治心腹刺痛;拌薤白,涂汤火伤;入牙皂,通便结。将蜜煎膏,入牙皂末少许,作锭塞粪门,便自下。
17、《本草经解》:蜂蜜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心腹,太阴行经之地也,气味甘平,故主邪气。诸惊痫痉,肝热而气逆也,惊者平之,痫痉者缓之也。甘为土化,土为万物之母,五脏诸不足,补之以甘也。真气者,行于天,充于谷,甘味益气,脾利谷纳,所以益气补中也。蜜乃采白花酿成,而地至甘之正味,所以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也。
18、《神农本草经续》:蜂蜜气平,秉金气而入肺;味甘无毒,得土味而入脾。
心腹者,自心下以及大小腹与肠肋而言也;邪气者,六淫之气,自外来。七情之气,自内起,非固有之气,即为邪气也,其主之者,甘平之用也。诸惊痫痉者,厥阴风木之为病也,其主之者,养胃和中,所谓「厥阴不治,取之阳明」是也。脾为五脏之本,脾得补而安,则五脏之安,而无不足之患也。真气者,行于天,而充天谷也,甘味益脾,所以益气而补中也。止痛者,味甘能缓诸急;解毒者,气平能胜诸邪也。诸花之精华,按取不遗,所以能除众病;诸花之气味,酝酿合一,所以能和百药也。
19、《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蜜,野蜂于崖间石隙中采花所作也,疑古时未有养蜂之法,则以崖蜜为上,而土木中之蜜不用。今人养蜂收蜜,其法最良,功同石蜜也。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养胃和中。诸惊痫痓,定心平肝。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百花之精,脏腑经络皆受益也。止痛,甘能缓痛。解毒,香能辟秽恶之毒。除众病,诸花之性俱全。和百药。诸花之性俱化。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精神充足故也。蜜者,采百花之精华而成者也。天地春和之气,皆发于草木,草木之和气,皆发于花。花之精英,酿而为蜜,和合众性则不偏,委去糟粕则不滞。甘以养中,香以理气,真养生之上品也。但其性极和平,于治疾则无速效耳。凡天地之生气,皆正气也。天地之死气,皆邪气也。正则和平,邪则有毒。毒者,败正伤生之谓。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气之所聚,生气旺,则死气不能犯,此解毒之义也。
20、《本经疏证》对蜂蜜作用与功效的记载:蜜之质如稠浆,具遇隙则下之体,其脾从上下垂,四旁及下皆无所著,又具决不可停之势,乃片片相比,虽不相连属,而厚薄短长整齐光洁,绝不下溜,椎其用当为固护阳中之阴,各安其分,不使泄降矣,顾此犹为蜜之未去蜡者言耳。考蜡之用,本经主下利脓血补中续绝伤金疮,不饥耐老,是其固津液之流,大都在蜡。蜡与蜜既已炼使相离,则蜜之用其形体象脾,旁无倚着,为能益气补中,以其润泽丰腴,凝定充满,为能安五脏诸不足。酿蜜之所,风雨不能伤蜂之酿蜜,虽常若扰攘,卒不乱其行,即有震而惊之,袭而慑之者,亦旋乱旋定,此所以于心腹邪气诸惊痫痉中安五脏诸不足也。止痛解毒者,甘醇之功,除众病,和百药,则缓中之效耳,第甘受和,白受采,蜜甘蜡淡,酿于一处,炼而别之,则甘者自甘,淡者自淡,不知为蜜不受和耶?抑蜡不受和耶?是诚有至理,当切究也。
阴阳应像大论曰,辛甘为阳,酸苦为阴,咸为阴,淡为阳,统而论之,则甘与淡皆阳,析而言之,则淡之阳胜于甘,所谓白受采也。是故蜡之用多在六腑,其辟谷止利俱有大验;蜜则主入五脏,其润泽滑利,亦有殊功。虽然,初成之蜜,未始不甘,既炼之蜡,毫无甘味,则为蜡不受和无惑矣。惟其受和,故性宽缓,能益能和,故性专一,能止能涩也。别录蜜主肠澼,仲景猪肤汤、甘遂半夏汤皆以治下利,则蜜者信可主下利欤?然不可为蜜煎导法言矣。蜜煎导法之滑润大便,非假借也,则蜜者信可滑润肠胃欤?然又不可为治下利之理中丸言矣。
盖仲景之用蜜,旨虽甚广,其要实在蜜煎导法中所谓津液内竭是也,夫津会于胸,液着于骨,在胸之津尽抟于饮,则饮去而津亦亡,故逐饮剂中驭之以蜜,使饮去而津不大伤也(大陷胸丸甘遂半夏汤);在胸之津为阴所霾,则杲其阴而津必耗,故温中之剂和之以蜜,使阴见散而津不耗也(理中丸薯蓣丸);邪痹于液,或为骨节屈伸不利,或为索引结急,欲开其痹,转恐阂其液,则以蜜监之,使痹开而液无所与(乌头汤大乌头煎);血液属也,痹而不行而欲开之,亦宜蜜之监使瘀去而新留(大黄
虫丸、下瘀血汤)。若夫肠澼,亦惟久利肠胃液涸滞转难之一端耳,又岂能泛主诸利,不然,则猪肤汤甘草粉蜜汤仅猪肤甘草一味之别,且止心烦心痛之不甚异,并无下利之同,又可以为典据耶?是蜜者能治津液不足烦心痛,即本经所谓安五脏诸不足者,诸惊痫痉,即可于是而测其用矣。
仲景诸法,有和蜜入药,化蜜入药,化药入蜜,化蜜入水,四者之殊。和蜜入药者,泄药得之缓其泄,毒药得之缓其毒,热药得之和其燥,寒药得之和其冽,补药得之俾留恋而不速行,散药得之俾行徐而不尽量,如两书诸以蜜为丸者是也;化蜜入药者,或固护其阴液,或滑泽其途径,或资其芳香润中以启脾胃,或假其至甘以化阴火,如两书诸药成更化入蜜者是也;若夫化药入蜜,惟乌头汤、大乌头煎二方神矣,盖药之过燥,使化为润,则无潘灼之虞,药之过健,使化为缓,则无孟浪之患,以形而论,正似骨节屈伸泄泽之液,以用而论,则能驱风寒湿杂合而成之痹,不然,蜜非治痹治疝之物,何用之而不爽耶?至化蜜入水,惟大半夏汤为然,则更神矣,夫化蜜入水,欲水之不冲激也,扬之欲其水纵上涌仍就下也,以多水煎消其五之四,欲其纯化为气以嘘枯泽槁也,故用治胃反,胃反者,巢氏所谓营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往寒热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即吐,名为胃反因知胃反非饮不成,化蜜入水,扬之二百四十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半,皆所以治饮者也。
21、《本草新编》对蜂蜜作用与功效的记载:味甘,气平、微温,无毒。益气温中,润燥解毒,养脾胃,却痫痉,止肠癖,除口疮、心腹猝痛,补五脏不足,通大便久闭。此采百药而酿成,自然补益。但可丸药中用之,入汤剂内,止润大肠也。或问蜜有黄、白之分,其功用同乎?曰:世人以白蜜为上。不知采黄花则蜜黄,采白花则蜜白。黄胜于白,而世人未知也。盖花黄者得中州之气,花白者得西方之气耳。
22、《本草分经》:甘滑。生性凉,清热;熟性温,补中润燥,解毒,调营卫,通三焦,安五脏,通便秘,止诸痛,和百药,与甘草同功。滑肠,同葱食害人,食蜜饱后食葱令人暴亡。
23、《本草思辨录》:蜂蜜,生性凉能清热,熟性温能补中。甘而和故解毒。甘而滑故润燥。甘缓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疮疡诸痛。甘润可以泄泽养正,故通三焦除众病和百药。
仲圣以蜜煎导通大便,蜜当为下利之所忌矣。然下利有用之者,一为猪肤汤,少阴伏邪内发,阴下泄而阳上乘,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液伤而脾亦困矣。以猪肤从阳引阴而平邪热,阳不至上乘矣。白粉扶脾而止利,阴不至下泄矣。白蜜则佐猪肤润液,助白粉安中,故加之。
一为甘遂半夏汤,脉伏者有留饮在内,欲自利利反快者,利不能利,利则快。心下续坚满者,利后满减,过时又续,是为饮在上而肠则燥,致饮欲去不去,几与掺无异。故以半夏白芍,消饮于上而降之。甘遂甘草,借其相反之势以激之。白蜜则润液化燥以速其去,犹掺之用阿胶,此二方用蜜之意也。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