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保留原级别,并具有法人资格。
截止2023年10月,云南天文台拥有各类人员3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正高47人,副高59人。
云南天文台的定位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云南天文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一台两站(台本部、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和丽江天文观测站)。设12个研究团组: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高能)、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系外行星/太阳系小行星研究团组、射电天文与VLBI研究团组、太阳爆发现象和CME研究团组、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研究团组、天文技术实验室、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选址组、星系类星体研究团组。
云南天文台现有天文观测设备20余台,主要有:2006年从英国引进的2.4米光学望远镜一台(丽江天文观测站);用于承担探月工程地面数据接收任务的国产40米射电望远镜一台(台本部);2015年建成的一米新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保留原级别,并具有法人资格。
截止2023年10月,云南天文台拥有各类人员3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正高47人,副高59人。
云南天文台的定位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云南天文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一台两站(台本部、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和丽江天文观测站)。设12个研究团组: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高能)、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系外行星/太阳系小行星研究团组、射电天文与VLBI研究团组、太阳爆发现象和CME研究团组、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研究团组、天文技术实验室、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选址组、星系类星体研究团组。
云南天文台现有天文观测设备20余台,主要有:2006年从英国引进的2.4米光学望远镜一台(丽江天文观测站);用于承担探月工程地面数据接收任务的国产40米射电望远镜一台(台本部);2015年建成的一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