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2014-03-23 20:13阅读:446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在洪洞城北的汾河东岸,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这就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园坐北朝南,园门由三个飞檐斗拱的门楼组成。中门略大,门阁椽书有“迁民遗址”四个大字。米黄色的墙壁,翠绿色的琉璃瓦,紫红色的门,看上去既朴素大方,又庄重典雅。进了园门,迎面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影壁,水磨青砖砌造,雕刻玲珑精致。四周以汉白玉栏杆环绕,栏杆外边是一圈东青树。影壁中心是一个紫红色的斗方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影壁中心是一个紫红色的
斗方,四角有黄色图案镶嵌,正中一个丰满刚劲有力的黄色隶书大字
“根
”,为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张仃教授亲笔手书,左右两旁楹联是篆书
“钦水
”、
“思源
”四个字。绕过影壁向北,是第二道园门,
歇山顶,琉璃瓦覆,紫红色的廊柱,显得古朴雅致。二道园门之内,草木茂盛,绿树成荫,青槐松柏,郁郁葱葱。再向正北,迎面一座木质牌枋,四柱三楼,飞檐斗拱。式样古色古香,匾额诗意浓浓。阳面额刻:
“誉延嘉树
”四个字。两边配有两首诗:
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突兀插支傍。
窝名老鹳想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
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
荟萃人文称乐地,云烟过眼古乡关。
匾额阴面刻“荫庇群生”。这四个字,说的是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派卢永详的三镇兵,由太原顺古驿道南下,进军平阳(临汾),进攻山西革命军,一路抢掠。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官兵们者停步不前,相互传言说是:“回到洪洞老家了”。“荫庇群生”,洪洞百姓避免了一场兵灾人祸。匾额两边也配有两首诗:
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
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情深比召棠。
迁民往事忆当年,柱杖穿云耀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木牌东侧,便是大型镶瓷壁画“大槐树迁民”。画面正中是一棵巨大的槐树。槐树上迁民告示写着:
“不愿迁者,三日内到大槐树下登记”。人们穷家难舍,纷纷拖老带小来到大槐树下。他们被士兵重重包围后听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到大槐树下的民众,一律外迁”。在大槐树下,一边是府衙官兵,手持刀矛,威风凛凛。另一边是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推车挑担,哭哭泣泣、呼天唤地。槐树上有老鹳窝,群鸟横飞,遮天蔽日。这幅由画家芦葆桐先生创作的壁画,气势浩大,栩栩如生,情节悲壮,催人泪下,令人回想无穷,思绪万千。
穿过木牌坊,古大槐树遗址的碑亭,便展现在眼前。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结构严整,精巧玲珑。这中竖立青石碑一通,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碑冠在精雕盘龙之中,篆刻
“纪念”二字,石碑的正面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笔迹端庄雄劲。石碑的背面刻有叙述迁民事略的碑文。碑亭的东边,有一堵石砌的高崖,崖上有一株干枯高大的古树,这就是第二代古代槐树。此树于1947年被巨风刮倒,人民政府又拔款整修,用钢筋水泥加固。现在第一代槐树孽生的第三代槐树,已有合围之粗,枝叶繁茂,正是兴旺时期。
在第二代古槐正南,是1952年修建的革命烈士碑亭。烈士亭下,竖起六面巨碑。首面碑上,镌刻着原山西省省长王世英“歼敌灭寇实壮烈,洪崖古洞出英雄”的题词,接着是原中共洪洞县委书记张耀廷撰写的槐乡儿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石碑的背面,刻有洪洞县在战争年代牺牲的3114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在烈士亭的正面,是民国三年(1914)建成的茶室三间。
茶室的四柱上刻有楹联两幅。
其一:香挹行襟留快钦,
荫清古道倚夕阳。
其二:茶可解烦碧乳澄清通世味,
亭堪栖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茶室楣匾为“钦水思源”。
在茶室的屋后,有一宏大的仿古堂殿,这就是祭祖园的中心建筑——祭祖堂。祭祖堂原在“古大槐树处”石碑后面一孔枕头窑里,阴暗狭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常常拥挤不堪。1998年重建了这座面积宽大,式样仿古,门窗明亮,进出方便的殿堂建筑,大大便利了移民后裔的观光游客的寻根祭祖活动。祭祖堂里还陈列着大量的古槐子孙后代的家谱、族谱、祠堂碑文、墓碑碑刻、村史调查、人口调查等。在供桌上分十个供橱,含433个姓氏牌位。这里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专家学者研究明代迁民史的档案资料馆,更是移民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从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来到祭祖堂的古槐后裔,走进祭祖堂,那倍加思念的情感、复杂心情的流露,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在祭祖堂之西,是2001年新建的碑林。有石碑50余通,刻着我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的书画作品。董老出生于洪洞,1997年初,病重住院,1997年1月23日,洪洞堂政部门的领导同志前往北京到医院看望。董老在病危中看到了故乡亲人,刹时精神倍增,提笔劲书“母亲石”三字,成为书画家一生书画作品的绝笔。碑林之南,是民俗展览场地,展品有石磨、石碾、扇车、纺车……等。
在碑林东北角的空地上,竖有“苏三卸枷处”的石碑。苏三原名周玉姐,明正德年间人。其父周彦亨,任大同府尹,母谭淑贞在其七岁时患产后风亡故,继而父亲病逝。父母双亡的玉姐,被人拐卖到北京城里的一家姓苏的妓院,因年小,排行第三,故称苏三。有
礼部尚书的三公子王影隆与苏三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苏三将其私房珠宝首饰,全部交给王三公子,让他考取功名。王走后,苏三暂不接客。老鸨十分恼怒,正巧有山西洪洞的马贩子沈鸿要买她为妾,就把苏三带来洪洞。不料,沈妻与近邻赵昂早有奸情,遂毒死沈鸿,诬为是苏三下毒,因而苏三蒙冤入狱。正在这时,王三公子考中的状元,派到山西太原任巡抚,在审阅案卷时,发现了苏三的冤情,即命押解太原复审。传说起解时,路经大槐树下,长解为苏三卸去刑枷。因此戏曲里就有了:“苏三离了洪洞县,大槐树下歇歇凉”的唱词。
“苏三卸枷处”石碑之南,古槐碑亭后面的窑顶上,石经塔——楞严幢高高竖立。这是广济寺留存至今的稀世遗物,更是明代迁民的历史见证。
主要景点: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
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 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老鸹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
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
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