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诗《莲灯》
2024-09-22 07:01阅读:
《莲灯》
林徽因
《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诗以比喻象征贯
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32年,发表于翌年3月的《新月》杂志第4卷第6期上。
原稿创作时间注为“写于二十一年七月半”,也就是1932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七月半”即民间的鬼节,应是为徐志摩而作。1931年的秋天,徐志摩飞机失事而亡,林徽因此时作此诗,可说是一首召唤亡魂以及超度亡魂的悼亡诗。
赏析
这首《莲灯》是一首很美很有意境的诗,林徽因用了一贯的比喻象征手法,把她的心比喻成一朵莲花,一朵有亮光的莲花,就像莲灯,而莲灯本身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诗的主题则在阐述
人生处在一个如过客般飘忽的途程中,就算是短暂的生命,如果能像莲灯一样点燃自己,奉献出自己的光芒,那么,即使是梦的人生也必将是美丽的。
在此诗中,诗人她把小小的莲灯及其蜡光捧出的辉煌与宇宙以及人的生命历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把玲珑透亮的莲灯及其蜡光所昭的有限生命与人生及生死看作一个美丽的梦,尽管自己只是“一剪光”“一次过客”,但诗人却要骄傲地“捧出辉煌”。
在诗的开头,“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首先揭示了诗歌的主要抒情对象,以心,也就是自己的人生为主题吟咏。这里开篇便点明主旨:即使个体微不足道,也要尽力活出自己的灿烂辉煌。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渴望和赞颂。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个人渺小,生命崎岖。心之莲灯的浮沉、明暗,正是诗人的心路历程“内心的秘奥”。她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一切。在当时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里,她是勇敢的。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这几句紧承上文,表达在世事难料,坎坷崎岖的人生里,自己仍坚强洒脱,在波诡云谲的命运中坚持向前,到达心中理想的远方。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诗歌结句再次呼应主题,纵然只是宇宙里的“过客”,可是由于自己的精神和理想意志,这也是充满光彩的一生。诗人综观这样的生命认为这“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全诗语言清新精致,哲思隽永。后半段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命运和时局就像这动荡漂泊的江河,这小小的莲灯就随着一阵阵的波涌而向远处而去。就像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里,很多时候都只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人不能主宰生死,但能顺其自然地度过一段人生的路程,也算是一个美丽的梦。这种对生命的自然态度也是可以看出林徽因内心的从容。虽然很渴望这生命足够顽强,可是像莲灯一样,顺着这命运的河流自然而然地过一生,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纵然会遇到波涛,会遇到暗涌,那也是生命之所以可爱的地方。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