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还有体面结束冲突的机会吗?(转载)
2022-11-07 13:19阅读:5,031
俄罗斯还有体面结束冲突的机会吗?止损,也许才是最大的“体面”
闻笑观天下
2022-11-06 18:03江苏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乌克兰全境都处在俄军的火力覆盖范围,乌克兰的很多基础设施都已经被打烂,几百万乌克兰人早已背井离乡。直白地说,乌克兰已经山河破碎,所谓的“体面”早已不复存在。所以,在冲突双方中,乌克兰人没有是否“体面”的困扰。
也正因为如此,乌克兰人已经“毫无顾忌”,无需担心会再失去什么。如果说还残留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为了最后的那点“尊严”而战。更直白点的解读就是:既然你让我家破人亡、山河破碎,那我也不会让你好过。所以,乌克兰人自己堵死了与普京政府的谈判之路。
早在10月初,泽连斯基就签署总统令,批准了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制定得不与普京政府谈判的决议。也就是说,“不与普京政府谈判”已经被法律所固定,等于是不给乌克兰自己留下任何回旋余地。不过,泽连斯基的这份“决绝”也并非无的放矢。
在舆论场上,经常会有人拿泽连斯基的演员出身说事,这显然是忽略了泽连斯基曾是法学院法学专业高才生的事实。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便不难发现,“法学”的专业理念对泽连斯基的行为方式影响更大。因为,泽连斯基做事处处留有“痕迹”。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泽连斯基的行事风格。一是当俄军从基辅地区撤退后,所谓的“布查事件”曝出。为此,泽连斯基在大造舆论的同时,还在第一时间向国际刑事法庭“报了案”,留下了“案底”。二是在伊朗“无人机事件”发生后,泽连斯基又是在第一时间将此事捅到了联合国。因为泽连斯基清楚,《伊朗核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仍然对伊朗具有约束作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泽连斯基签署“不与普京政府谈判”的三大用意。泽连斯基签署的这项法令,从国内层面来说,主要是针对乌克兰国内主张对俄罗斯妥协的亲俄势力的。这样的话,如果再有人主张用“土地换和平”,那就无异于“乌奸”了。
这场俄乌冲突同时也给欧盟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些欧洲国家有了尽快促成和谈的想法,也就难免会规劝泽连斯基:让步吧!毕竟,乌克兰要依靠这些国家的援助才能撑下去。因此,假如这些国家要求泽连斯基和谈,他也就有了“搪塞”的理由。
实际上,泽连斯基如此操作后,“拱火者”美国也有了拒绝谈判的说辞。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释放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出了与美国谈判的信息。然而,美国的回应是:是否与俄罗斯谈判,乌克兰人说了算。这样一来,俄罗斯和国际社会也便无话可说了。因为,领土问题毕竟是乌克兰的内政。
从表面上看,泽连斯基此举似乎是彻底关上了谈判的大门,其实不然。因为,泽连斯基签署的这项法令只是“拒绝与普京谈判”。也就是说,如果普京“下台”了,俄乌之间仍然有谈判的可能。直白地说,这个法令既关闭了现阶段的谈判大门,又具有在俄罗斯国内“挑拨离间”的意味。
实话实说,美国可能真将乌克兰当成了“代理人”。然而,如果以此怀疑泽连斯基的智商,忽略泽连斯基个人作用的话,便不是那么辩证了。实际上,乌克兰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局面,与泽连斯基的个人谋略及勇气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
《华盛顿邮报》在分析俄军未能攻下基辅的原因时提到,在俄罗斯对基辅大兵压境之初,泽连斯基的身边人以及一些外国政要和军事专家纷纷劝告他:你是俄罗斯的主要目标,为了你的个人生命安全及乌克兰政府的连续性,你应该离开乌克兰,或至少转移到西部城市。然而,泽连斯基的决定却改变了战局。
泽连斯基告诉手下人: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谈论我的安全问题,以后别再叨叨了。我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也怕死。但是,如果我走了,就等于是不战而降,也就等于我已经死了,基辅和乌克兰就会迅速垮掉。
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2014年乌克兰发生内乱时,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一声不吭跑去了俄罗斯,等于是拱手让出了政权。美国去年从阿富汗撤军时,时任总统加尼连夜出逃后,阿富汗政权迅速瓦解,塔利班未费吹灰之力就重新掌握了阿富汗。而泽连斯基的坚持却使基辅熬过了最初的36小时,使乌克兰熬过了最艰难的36天。同时也使普京遭遇了执政生涯以来的第一个“滑铁卢”。
如果俄罗斯要想“体面”地结束这场冲突,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一是通过谈判,且乌克兰在领土或战略上作出让步。比如默认卢甘斯克等四地“失去”的事实,或宣布战略上的“中立”。二是俄罗斯彻底打赢这场战争,武力夺取乌克兰四地。然而,在泽连斯基此番操作(签署拒绝谈判的法令)后,第一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俄罗斯只剩下彻底打赢战争这一条路了。
其实,俄罗斯有过一次“体面”结束这场冲突的机会,那就是3月底俄乌双方在土耳其的谈判。继双方白俄罗斯的谈判后,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斡旋下,俄乌双方在土耳其进行了据说是最具“实质性”的谈判。据土耳其方面的消息人士透露,乌克兰方面当时已经同意保持中立,保证不加入北约,但要求俄军撤到2月24日前的状态。不过,谈判最后还是破裂了。
俄乌双方在土耳其的谈判之所以破裂,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是有人(指美英)“从中作梗”。不排除有这个因素。但是,应该也与俄罗斯“寄望过高”不无关系。因为俄罗斯想达成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特别军事行动目标。俗话说“稍纵即逝”,那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因为,此乌克兰已非彼乌克兰。
三月份土耳其谈判时的乌克兰,尚未从胆战心惊的基辅保卫战阴影中走出,西方国家的援助,特别是中型以上武器的援助数量有限。直白地说,那时的乌克兰仍然没有抵抗俄罗斯全面进攻的实力和信心。因此,也想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战略层面条件,先保住国家不崩溃再说。然而,由于外部原因,以及俄罗斯自己的不切实际目标和幻想,“体面收场”的机会错过了。
以俄军撤出基辅和苏梅地区为标志,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进入了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中,俄罗斯仍然占据进攻的主动权,但乌克兰却也具备了一定的防守能力。而且,随着西方国家援助的“毒刺”、“标枪”、“凯撒”、“海马斯”等先进武器的列装,以及在北约国家训练的乌军逐渐归队,乌克兰军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化”,到9月初的时候,乌军终于憋出了一波改变战场态势的反攻潮。
经过伊久姆、红利曼等一系列反攻战役后,俄乌两军在战场上的态势再次进入相持期。而从目前的态势看,可以说是双方在酝酿一场大战,也可以说是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了。直白地说,即便是俄罗斯30万动员兵力都加入了战场,俄罗斯也已经没有了彻底赢得这场战争的可能。原因有了两个。一是俄罗斯常规武器已经与北约武器有“代差”。二是乌克兰军队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8个多月战场态势的演变过程足以说明,俄军在常规武器及战场感知力层面确实落后了,战略核武器显然又不能用,而战术核武器不仅无法决定战争走向,而且还会承担巨大的政治和道义风险。所以说,俄罗斯面临的境况很艰难。
因为克里米亚大桥遭破坏,俄罗斯自10月10日起利用远程火力猛的优势,轰炸了乌克兰的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民众的恐慌和混乱。但是,近一个月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也不能够决定战场走势。再者,以俄罗斯目前的军工制造能力及经济实力,这样的高消耗模式自然难以持久。相反,由于有几十个西方国家为后盾,乌克兰却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俄罗斯实施远程轰炸模式后,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力度明显加大,规格也在不断提高。就在最近几天,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不仅对乌克兰追加了额外军援,而且还将更高性能的武器送到了乌克兰军队手中。比如美国的“霍克”防空系统、“凤凰幽灵”无人机、德国的“艾瑞斯特”防空系统、法国的“响尾蛇”地空导弹、美国改进型T-72主战坦克等,今后还可能会援助战斗机。
客观地说,俄乌两军对垒,乌军主要吃亏在没有制空权和远程火力上。试想,如果美国和北约帮助乌克兰建成了反导系统和防空体系,再配以战斗机和先进常规武器的话,俄罗斯的优势也就会荡然无存。那样的话,俄罗斯赢得这场战争将会难上加难。既然无法赢得战争,自然谈不上“体面”结束这场冲突。
实际上,自基辅战失利,俄罗斯就已经有了几分尴尬,到了哈尔科夫和红利曼再度失守,俄罗斯实际上已是“骑虎难下”。可是,由于想“体面收场”,赶鸭子上架搞出的“四地公投入俄”,却无异于自己套上了“枷锁”。直白地说,除了硬着头皮打下去外,已经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可是,打下去的话,俄罗斯无疑会陷入一场难以自拔的战争泥潭。
如果仍然坚持既定的战略目标不变,俄罗斯就只能继续打下去。而打下去也就意味着双方都会付出巨大代价。一直有人在说,如果战场僵持不下的话,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同样会蒙受巨大损失。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了,乌克兰已经是“破草鞋不扎脚”,无非是打得更破更烂而已。至于西方的损失,那是几十个国家分担的,而俄罗斯却必须一力承受。
其实,局势发展到现在,是否“体面收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俄罗斯是否能够承受继续打下去的代价。要知道,苏联当年就是因为在阿富汗战争中犹犹豫豫,总想着大国的“面子”问题,总想寻找一个“体面收场”的机会,结果则是被“拖垮”了。
反观美国,它从来都不会顾忌面子问题。一旦认为于己不利了,它就会“撤”,它才不管是否会被嘲讽。越南战争时,一看不行了,美军“连滚带爬”的跑了。阿富汗战争又是如此,一看完不成战略目标了,美国又“灰头土脸”的走了。
对于俄罗斯是否应该放弃卢甘斯克等乌克兰四地的问题,有人认为那绝对不能放弃,因为那是战略资源,是“百年大计”。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力量才是最重要的。有时,为了保住力量,收回拳头未必有失尊严。而对于国家根本利益来说,发展机遇也许比所谓的“战略价值”更重要。
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是公认的重要。然而,自2014年就在俄罗斯手里后,也并未见俄罗斯的战略安全更有保障。比如,北约照样可以危及俄罗斯的安全,位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内的俄黑海舰队照样会受到攻击。这只能说明科技更重要。
再者,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俄罗斯遭遇了西方国家连续8年的制裁,其GDP也是徘徊不前。比如,西方制裁前的2013年,俄罗斯GDP总量是2.29万亿美元,人均GDP是1.60万美元。时间到了2021年,俄罗斯的GDP总量是1.78万亿美元,人均GDP下降到了1.22万美元。有人因此说,这是百年大计,战略价值不能与经济问题划等号。可是,谁又能算准百年以后的国际局势呢?
综上所述,对于俄罗斯来说,所谓的“体面结束这场冲突”已经不太可能,也不是最重要,避免陷入战争泥潭,避免失去发展机遇也许才是最大的“体面”。直白地说,俄罗斯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战略困境,并不是多喊几声“俄罗斯必胜”就能解决的。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