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五腧穴图表歌诀 ——附图
2013-04-07 21:12阅读:27
五腧穴图表歌诀 ——附图
X
五腧穴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
“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
·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
“井
”,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
“荥
”,多位于指(趾)掌(跖)部。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
“输
”,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
“经
”,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
“合
”,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
阴经 五腧穴表
|
井(木)
|
荥(火)
|
输(土)
|
经(金)
|
合(水)
|
手太阴肺经
|
少商
|
鱼际
|
太渊
|
经渠
|
尺泽
|
手厥阴心包经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手少阴心经
|
少冲
|
少府
|
神门
|
灵道
|
少海
|
足太阴脾经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阴陵泉
|
足厥阴肝经
|
大敦
|
行间
|
太冲
|
中封
|
曲泉
|
足少阴肾经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复溜
|
阴谷
|
阳经五腧穴表
阳经五腧穴表
|
井(金)
|
荥(水)
|
输(木)
|
经(火)
|
合(土)
|
手阳明大肠经
|
商阳
|
二间
|
三间
|
阳溪
|
曲池
|
手少阳三焦经
|
关冲
|
液门
|
中诸
|
支沟
|
天井
|
手太阳小肠经
|
少泽
|
前谷
|
后溪
|
阳谷
|
小海
|
足阳明胃经
|
历兑
|
内庭
|
陷谷
|
解溪
|
足三里
|
足少阳胆经
|
足窍明
|
侠溪
|
足临泣
|
阳辅
|
阳陵泉
|
足太阳膀胱经
|
至阴
|
足通谷
|
束骨
|
昆仑
|
委中
|
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针刺、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总称“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这是因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阳明胃经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六腑下合穴是“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临床上治疗“腑症”有显著作用。其他荥、输等穴则以治疗各经的外部病症(外经病)为主。
五俞穴 —
井荥输经合
|
什么是五俞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 (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初出,如水流之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流之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如水流之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荥:指小水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智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如肠胃等六腑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各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
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
总之,五输穴在经络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养生保健上也应当常按揉。
以下是阴经和阳经各自的五腧穴为列表,供参考。
表中注明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标注,当我们了解了五行的含义后,就会指导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穴位
阴经五腧穴
经脉
|
井(木)
|
荥(火)
|
输(土)
|
经(金)
|
合(水)
|
手太阴肺经
|
少商
|
鱼际
|
太渊
|
经渠
|
尺泽
|
手厥阴心包经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手少阴心经
|
少冲
|
少府
|
神门
|
灵道
|
少海
|
足太阴脾经
|
隐白
|
大都
|
太白
|
商丘
|
阴陵泉
|
足厥阴肝经
|
大敦
|
行间
|
太冲
|
中封
|
曲泉
|
足少阴肾经
|
涌泉
|
然谷
|
太溪
|
复溜
|
阴谷
|
阳经五腧穴表
经脉
|
井(金)
|
荥(水)
|
输(木)
|
原
|
经(火)
|
合(土)
|
手阳明大肠经
|
商阳
|
二间
|
三间
|
合谷
|
阳溪
|
曲池
|
手少阳三焦经
|
关冲
|
液门
|
中诸
|
阳池
|
支沟
|
天井
|
手太阳小肠经
|
少泽
|
前谷
|
后溪
|
腕骨
|
阳谷
|
小海
|
足阳明胃经
|
厉兑
|
内庭
|
陷谷
|
冲阳
|
解溪
|
足三里
|
足少阳胆经
|
足窍明
|
侠溪
|
足临泣
|
丘虚
|
阳辅
|
阳陵泉
|
足太阳膀胱经
|
至阴
|
足通谷
|
束骨
|
京骨
|
昆仑
|
委中
|
![[转载]五腧穴图表歌诀 <wbr>——附图 [转载]五腧穴图表歌诀 <wbr>——附图](http://s3.sinaimg.cn/bmiddle/6cb42160gd97ed767cd32&690)
![[转载]五腧穴图表歌诀 <wbr>——附图 [转载]五腧穴图表歌诀 <wbr>——附图](http://s14.sinaimg.cn/bmiddle/6cb42160gd97ed7c9228d&690)
原文地址:360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404/08/229472_275879267.shtml
|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