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墓,又称'朱子墓',位于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宋先贤朱熹及夫人刘氏合葬陵墓坐落在建阳市黄坑镇后塘村大林谷。陵墓位于丘阜隆起的高爽之处,周列水田,视野开阔。
朱熹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阳市考亭,与夫人刘氏并葬于此。朱熹生前曾到过唐石里,相传有人对朱熹说,龙居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山上有幸如亭和顺宁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屡经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
、嘉庆等均有重修,并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后失修倾圮。朱熹墓为圆形,外用鹅卵石围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块,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
墓地选址,相传宋时有异人对朱文公曰:'龙居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朱熹相信风水,后来果然葬于此地。黄坑处边远闭塞地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里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安葬在此,实无兵荒马乱之扰,更无掘坟覆尸之祸。
黄坑镇后塘村的大林谷,曾经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大森林。大森林后面,迤逦排列着九座湛蓝的山峰,当地人叫它'九峰山'。
相传朱熹在建阳的时候,曾梦见一位异人对他说:'龙归后塘,乃先生归藏之所。'以后,他就和自己的高足弟子蔡元定一起来到黄坑(宋代称'唐石里'),寻找梦中异人所说之地,寻找自己百年之后的'归藏之所'。他们寻到后塘大林谷,看见这个地方果然和梦中景象相同。朱熹很高兴,说这个地形是'风飘罗带'啊。
淳熙三年(1176年)十一月,朱熹的夫人刘氏病逝,次年二月,朱熹葬刘氏夫人于大林谷。他是准备自己死后要与夫人合葬的,所以先把亡妻安葬在此。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殁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即后来的考亭书院),十一月归葬大林谷。当时,朱熹理学被贬为'伪学',朝廷'伪学'之禁森严,许多与朱熹理学有关联的人受到迫害。尽管如此,却仍有许多弟子和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前来为未熹送葬,人数达到几千人。长长的送葬队伍从考亭出发,走了六天,才将这位先贤的灵枢送到大林谷,使'龙归后塘'。
朱熹墓坐西北
朝东南,周壁以鹅卵石垒砌,中央封土,后立大石碑,上面刻着:'宋先贤朱子刘氏夫人墓'字样。朱熹墓前有石香炉、石供桌及石华表一对,均为明代所置。20世纪80年代后,朱熹墓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内外朱子后裔经常前来祭祀,并捐资在后塘朱熹墓建起'思源亭'。
朱熹墓为凤字形;墓址为朱熹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面积约二百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1.5万平方米。墓前立石供桌一张、石望柱一对、石香炉一只。
;墓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二米。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墓道碑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碑高3.3米,中间刻书:'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
朱子墓规不大,质朴无华。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园共分三层,顶层为墓室,中为穹隆圆形墓堆,周围用小鹅卵石砌成,石碑立于墓后,高约2米'宽0.8米,上刻'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二层为墓园,设有长方形石香炉,石供案各一,石烛一对;三层为长形草坪,原不'顺宁庵'等建筑,今无存。透过这质朴无华的布局,我们仿佛感受到朱子'君子固穷'的好风范。
墓园早年建有'顺宁庵'和'翠如亭'。大林谷山下有'宰木亭',元、明、清三代都在此建有亭堂,称'朱子祠',为朱子后裔祭祀和拜谒者歇息之所。墓园内原有下马亭遗址,事前石碑上刻:'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通往后塘村的路旁立墓道碑一方,上刻:'先贤朱文公墓道'上款为:'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十月望日'下款为:'巡抚福建学院车鼎晋同捐俸建立'。
自古以来,前往朱子墓探访、凭吊者不乏其人,陵墓亦经多次修葺,建'萃如亭'(俗称下马亭),亭内立碑曰:'朱文公墓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明嘉靖年间,为方便前往谒墓的儒学、官员及朱子后裔,还于麻沙长坪和陵墓山下各建一所朱林公馆。
'南闽阙里'牌坊原立于县城通往考亭西关路口,始建于宋咸淳九年癸酉(1273年),历代均有维修,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建邵阳公路时,把牌坊移建楮木林山口(即'贤关'路)。新建牌坊为木石结构,三门十二柱,双层檐角翼飞,梁柱漆红,额书'南闽阙里'四个镏金大字,每字二尺见方。此坊古香古色,典雅庄重。
'阙里'指孔子故里山东曲阜讲学之地,朱子是继孔孟之后集理学大成者,创立了体系完整,内容博大精深的'考亭学派
','北孔南朱',一时成为史坛佳话。后世学者尊考亭为'文公阙里'并建坊表彰,意思是说考亭是'南方孔子'朱熹的讲学地。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易名'南闽阙里'。惜此坊久经风吹、雨打、雷击,于1953年倾圯。今建阳市人民政府于城西入口处重建'南闽阙里'坊,使这文化历史遗迹重现光彩。
朱熹归葬唐石里大林谷,已有八百年。墓园历代几经兴废。元初修复过一次。明嘉靖年间多次修整。
甲申(1524)年,参政蔡潮购田四十九箩,以为墓祭之资。后巡按御史方涯根据朱熹十一世孙升呈请,在离墓前百步山下建享堂五楹,又去八十多里的麻沙镇建石牌坊三间,匾曰:'朱文公神道。'不久巡按御史白贲接任,继续完成这件事情,并置墓田百箩。
丙申(1536)年冬,闽学宪江以达视学建阳,因朱升邀请,拜谒朱子墓,以墓地荒芜,享堂狭窄,命县令李东光重新修葺墓园,复于享堂前加屋五楹,两旁添建庑厢。离墓地三十里建坊门,匾曰:'朱文公墓道。'又于戊戌(1538)年置田一百二十箩。为了便于士大夫谒墓住宿,于墓山下和长平街各建朱林公馆一所。
壬子(1552)年巡按御史曾佩命知县冯继科重整神道石碑坊。
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等整修墓园,建立墓碑和墓道碑。乾隆、嘉庆年间均进行重修。嘉庆《重修夫子墓记》载:'众擎易举,劬用良多。墓道聿新,享堂巍峨,更辟旁舍,讲习切磋。唯贤之灵,唯人之和,克成其美,伊丞有何。'
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等整修墓园,建立墓碑和墓道碑。乾隆、嘉庆年间均进行重修。嘉庆《重修夫子墓记》载:'众擎易举,劬用良多。墓道聿新,享堂巍峨,更辟旁舍,讲习切磋。唯贤之灵,唯人之和,克成其美,伊丞有何。'
朱熹(x)(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 、文学、乐律 乃至自然科学
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
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