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与林姓有同宗关系的姓氏

2014-07-26 17:49阅读:1,847
原文作者:蝶恋书香

与比干没有血缘关系的林姓代表了林姓宗族内部血统源流的一个方面。任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不姓林的人与林姓有同宗关系在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外,与林姓建立同宗关系的有王、李、孙、辜、孔、柴、宋、萧、沈、叶、尤、钟等姓,其中李与林、柴与林的同宗关系已如前述,其他诸姓与林姓的同宗关系也各有说法。

王姓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其中有一支出自王子比干。
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其形成有一个共同点,即多数是以爵为氏,正如《姓氏考略》所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日王氏。'具体来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
出自商朝子姓之王就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所以,王姓中的一些人自称是比干的后代是有据可依的。子姓王氏得姓过程,有家谱资料称,比干是商王太丁之次子,为子姓,因苦谏纣王而被剖腹致死,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其留居汲郡守陵墓的子孙,以本为王族之故而改姓王氏。这一支王氏,除在汲郡发展繁衍外,又发展到其他许多地区。
王姓在各个姓氏中是郡望较多的一个姓氏,史料上记载有三十多个,仅次于张姓。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记载王姓郡望说:'王姓,出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姬姓毕公高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子孙,号王氏。
就《元和姓纂》所载比干后裔王氏在唐代时的九个郡望来看,子姓王氏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今山东、河南、甘肃、江苏、山西、河北、安徽、湖北等地区,以后又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至今,比干后裔子姓王氏已遍布全国各地。

比干后裔以本为王族子孙,除改姓王氏者之外,改为孙氏的也是比干后裔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已经有孙氏姓源始于子姓比干的记载,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载:'泽安平相孙根碑云:厥先出自有殷玄商之系子,汤之苗,至于东凹,大虐戕仁,圣武定周,封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日孙焉。'孙氏其他源流主要有姬姓之孙、芈姓之孙和妫姓之孙: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于卫,建立卫国。此即卫唐叔,其八世孙卫武公姬和之子惠孙,惠孙的儿子名耳,生儿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是为姬姓之孙。春秋初期,楚国君主蚧昌有个儿子叫为章,其后裔有孙叔敖者,为楚国名臣。孙叔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是为芈姓之孙。公元前672年,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难至齐,改姓田。其四世孙田桓子无宇之子田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是为妫姓之孙。
可见,上述见于汉代的孙氏姓源是孙氏姓源的最早依据。因此,比干后裔子姓孙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孙姓,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在许多辜姓族谱中,把辜姓归为比干的后裔对于辜姓的起源,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章定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明代凌迪知的《万姓统谱》等姓氏书籍都认为,辜姓在福建泉州晋安为常见姓氏,但对其出处都不了解。自元代末年以后,辜氏后人所编辜氏族谱,对其姓源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一种提法,认为辜姓为比干后裔。如:元代至正十八年1331年)所编《南昌辜坊辜氏族谱》载:辜姓的远祖为高辛氏后裔,世居雒邑偃师,经唐尧、虞舜及夏、商两代后,居于亳。商代末年,因纣王暴虐,比干亟谏不从,其后周兴,录后,有祖名世德者,周敕封为梅伯,赐姓梅氏。传至汉末,有祖梅祉者,避乱隐居池州铜陵,后迁江南,取复古辛之意,始变姓为辜,世居南昌之辜坊。
清代广东潮州潮安县金石辜厝村《辜氏族谱》载:辜姓之始祖为殷王帝乙之弟、帝辛(纣)之皇叔、殷相比干。比干后裔林禄七世孙效诚,入赘晋安梅定夫人,传宜国、宜民。又以梅为姓。继传二世,复目祖姓。宜国生正,唐贞观八年(634年)进士,任江西观察使,有功于世,有感于民苦苛政,疏奏太宗,革苛政,兴学校,励精图治。太宗嘉其贤而赐之氏,昭示苦辛之德。含二义而成一字,上古下辛,是为辜字,拜告林氏祖。自此以辜为姓。
清代福建永春《桃源儒林辜氏宗谱源流序》载:比干后裔有一支分为辜姓林氏,本为晋安郡王林禄后裔。辜氏始祖为林达中,系林禄七世孙林效诚之孙。林达中任江西观察使,除苛政,便民利,民爱之如父母.后遭朝官参劾,被诬陷入狱,乡民入京保释。唐太宗知其贤,且嘉其有辛苦之德。于是以上古下辛两字合为一义赐姓,即辜姓。
可见,辜姓确有比干后裔。也有人认为辜姓系梅伯后裔,为梅姓所改,虽是子姓分支姓氏,但与比干实无关系,因此,对于辜姓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孔姓的两个主要源头均为子姓之孔,其中一支是比千侄子微子启的后代
黄帝时代已有孔姓。传说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盂》一书。但因孔甲之后无孔姓世系资料,所以,多数姓氏古籍都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两支。
一是宋代的《广韵》所说:孔姓为'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方乙,始为孔氏'。据止匕可知,子姓始祖契,历14代后,传至成汤,汤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他的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二是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所说:孔姓,'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福建惠安晋安郡王墓宋,弟微仲衍曾孙滔公生弗父何,何生宋父周,周晋安郡王,即林禄。
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宋,建立子姓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启死,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的曾孙为漏公,滔公的玄孙为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有个儿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受宋穆公的嘱托,立殇公。殇公好战,民不堪命。这时,太宰华督看上了孔父嘉美貌的妻子,造谣说宋国连年打仗都是孔父嘉的主意,然后带领愤怒的民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孔父嘉,抢走了他的妻子。宋殇公要治华督的罪,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杀死了宋殇公,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至于孔父嘉的后代是何时以他的字'孔'为氏的呢?《新唐书·宰相世系》云:'孔父生木金父,金父生罩夷父,以王父字为氏。'可见,这支孔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始于孔父嘉的孙子罩夷父。各支孔氏中,以这支孔氏最为昌盛,世系也最为清晰。
从上述资料可知,孔姓的两支主源出于子姓,其中出于微子启的一支孔姓与出于比干的林姓这二者的关系十分亲近,所以,一些地方林、孔二姓建立同宗关系及宗族组织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宋姓是比干侄子微子启的后裔,其与林姓自然有极其亲近的关系。
微子启是商朝30代君王帝乙的长子,始封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故称微子启。其弟纣王辛多行不义,微子启多次劝谏无效,便离纣王而去。武王灭商后,微子启率族人投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等,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微子卒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的后代世代相传。共传36代,历时700多年,至公元前286年灭于齐、魏、楚三国,国土被三国瓜分。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可见,宋氏与林姓有相当亲近的同宗与血缘关系。

萧、沈、叶,尤、钟这几个姓氏与林姓也各有十分亲近的同宗关系。
在东南亚的菲律宾,林、萧、沈、叶、尤、钟这六个姓氏建立有'六兰'宗亲会,那么,这六个姓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萧姓: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其形成过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公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
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为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官牛和新君游,立闵全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可见,萧姓也是微子启的后裔,与比干后裔的林姓自有不同寻常的同宗关系。

沈姓:沈姓来源较多,其中一支源出建国于今山西汾河流域的沈国。沈国系少吴金天氏玄嚣后裔所建,春秋时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而林姓同样把玄嚣当做在黄帝以下的另·位重要祖先,因此有血统上的认可。

叶姓:叶姓的始祖为叶公。有一个典故叫'叶公好龙',出自汉人刘向《新序·杂事》,是一一篇传说故事。其实,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位勤政爱民、临危救难、大有作为的人。中国的叶姓,就源于这位叶公。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是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沈尹戌战死后,楚昭王封沈诸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公元前481年,楚国王族白公胜发动政变,劫楚惠王。叶公闻讯,率兵入楚都平定了叛乱,救出了楚惠王,然后:不恋高位,又回到封邑叶,直到老死。沈诸梁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叶氏。
叶氏既为沈氏所改,自然也奉少吴金天氏玄嚣为远祖,与林姓自有非同一般的关系。

尤姓:尤姓的起源,据《梁溪漫录》记载:'从沈姓分来。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潜称闽王,闽人避讳音,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为尤姓。'这是尤姓中重要的一支。尤姓既然是从沈姓中分出,其与林姓自然有同宗关系。

钟姓:关于钟姓的起源,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宋桓公是宋国第19位国君,他有个曾孙叫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忠直敢谏,得罪了执政者,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太宰,食采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其子孙以邑为氏,分为两姓,一古喃售舭铀直一吉喃曲批幸由因此,钟姓也是微子启的后代,其与林姓的同宗关系自是明白无误。

通过以上这些与林姓有同源关系的姓氏考察可知,林姓与这些姓氏都有血统上的近似或认同,因此才会有同宗之谊。甚至直到今天,当林姓与这些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时,仍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种亲切感无疑是发自于天性,带着与生俱来的认同。因此,林姓与这些姓氏联合编纂家谱,组织共同的宗亲会,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到今天,林姓与其他姓氏联合编纂的《清源林李宗谱》、《鄱阳柴林宗谱》等一直还在流传,设在菲律宾的林、萧、沈、叶、尤、钟'六兰'宗亲会更是名扬海内外。血缘与宗族,本来就是两个无法割合的概念。有了血缘上的认同,才会进一步有了家,有了宗族。今天,无论是林姓还是已改姓李、柴,或者早已姓王、孙、孔、辜、萧、沈、叶、尤、钟,:无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但共同的血缘关系将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

摘自《中华姓氏通史》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