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走出心灵的阴霾 ——《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思想感情对比

2011-06-07 00:14阅读:22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对“人生如梦”的感慨,开阔豪迈。词中,作者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真是“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地感慨,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厉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彷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撗朔气概,故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赤壁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夜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箫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辨,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乐观旷达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论是词还是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谪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一方面,苏子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有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未带雨具因此淋雨却感欢愉的生活小事,表达了词人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朴实细腻。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是自由……带有几分抗争,几分倔强,但更多的是潇洒与从容。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雨啊,雨啊,你就尽情的下吧,下吧!无论如何,你浇不灭苏子的一腔热忱,你洗不去苏子的乐观旷达,你改变不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打叶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
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崭新位置。
三者得相同之处在于,皆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
与东坡“相处”的这段时间我在反复咀嚼他的作品。现在,我还想说点题外话:
劫难,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他,真正的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永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段时间,我熟识了这样一个苏轼:他是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他是故垒西边,感怀历史,早生华发的失意诗人;他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者,他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他豪迈,他率性,他真诚,他洒脱,他乐观,他旷达,他有赤子之心,他童心未泯,他人格高尚,他才情风流。这样的苏子,撼动我的心灵,带给我无限感动。他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千年未变的真纯和经久不息的激情,苏世独立。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微笑,那潇洒的,明朗的,仿佛可以点亮我的人生的微笑,我多想和他对话。
和他相处久了,你觉得仿若自己的精神经历了一场洗礼,灵魂也得以升华。你想把你的心毫无保留的交给他,你可以为他的忧伤而忧伤,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你可以为他流泪,为他欢笑。因为苏子总是让自己的心灵走出阴霾,也让你的心灵走出阴霾。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