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的视听语言
2010-11-11 21:46阅读:4,780
一、 剧情梗概:
《云水谣》由上世纪40年代两个台湾年轻人的邂逅开始。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因做家庭教师而来到王家,并与王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
但适逢台湾局势动荡,作为热血青年的陈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自此两个相爱的恋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唯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与台湾失去联络的陈秋水,为思念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而将名字改为徐秋云。
作为军医的他奔赴朝鲜战场,饱经战争与炮火的洗礼。一边怀着保卫家国的热血豪情,一边默默思念海岸对面的亲人。此时他结识了单纯可爱的战地护士王金娣,就像他与碧云一样,这个小护士第一眼就爱上了陈秋水,开始了对他执著的追求,并在战争结束后一直追随已援藏的他到了西藏当地的医院。由于海峡两岸的分隔,又几度寻找王碧云无果,在这种绝望中,王金娣的真情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陈秋水,陈秋水最终与她结婚了。
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
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爱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侄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
二、《云水谣》的镜头
镜头一:在《云水谣》中我们在最初的时候能够被其震撼的就是那长7分钟的长镜头。尹力导演在电影中从4分14秒开始以汽车为主视角开始,以一只鸡打在汽车上为主线将主视角转移到一个女人在唱戏,到一对新人在结婚再运用了一个升镜头到一个大门和一群孩子在学习汉语拼音,最后是一个小男孩在给一个小女孩一个洋娃娃,再到了女主角王碧云的家里。王母在和陈秋水谈话。在这个镜头里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云水谣》发生的背景和社会,镜头长但是不使人感到无聊、感到拖沓。我们可以在这个镜头中看到导演对《云水谣》的故事的发生背景给以的描述,也给人一种唯美的感官上的刺激。
镜头二:在电影中给我们最唯美的画面就属陈秋水和王碧云在王碧云的家门口第一次相见的场面。王碧云与陈秋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水在楼梯上擦肩而过的场景在我们的眼前久久不能忘记,王碧云和陈秋水那甜甜的笑预示着这段甜美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情的开始。导演在影片中以应用
了多种的视听语言进行了对这段爱情的刻画,淡淡的那刻骨的爱恋。导演先是给给了王碧云和陈秋水一段对话,引导了下文。在这里导演先是分别给王碧云和陈秋水一个特写镜头,在接着是王碧云和陈秋水擦肩而过,在王碧云和陈秋水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容。
镜头三:王牙医和薛先生的对话也是一组很经典的镜头组先是先是以王牙医的文明棍为过场效果,然后是一个摇镜头给王牙医一个特写镜头给人以对王牙医的一个主观的认识。然后导演给出了一个王牙医略显神经质的行为,给薛先生看牙病吓走了他。导演在这个镜头组中充分的应用了镜头连接上了以物来做过场,给人的感觉就是画面流畅、情节合理,有益于剧情的发展和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一些思想。我们还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的以声音为过场的镜头组,像第二个镜头组就是以王母和陈秋水之间的对话为过场。并用了王碧云的主观视角来完成过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很自然、很生动,可以给观众带来十足的代入感。还有就是第一个长镜头的时候我们也能在其中找到以声音为过场的画面,我们先听到女子唱戏的声音之后我们才见到了唱戏的女子,这样给我们观众带来的就是强烈的代入感,感觉就像我们就在镜头拍摄的附近亲耳听到女子的唱戏声,看到楼下那凌乱的街市回头看到的那个唱戏的女子。还有就是其中孩子们的读汉语拼音,我们就能感觉我们在路上被那朗朗的读书声吸引到那里。给人一种的和谐的过度,没有任何生硬之感。
镜头四:在电影的11分19秒开始的大约一分钟的长镜头也是一个较有特点的镜头,它只有一个长镜头加上两个叫短的镜头组成的一个镜头组。我们可以看到这组镜头有一个特点就是应用了大量的跟镜头。我们看电影时不难发现这组镜头在开始时由王碧云和王母的对话开始进行了场景的转化,在开始时是薛先生追陈秋水然后在和陈秋水进行了一段精彩而有趣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薛子明对王碧云的爱,爱的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质朴。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薛子明的为人和他对爱情的执着。接着就是以香蕉为过场联系的了军车上的士兵,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是新中国刚刚解放,国民党反动派逃到了台湾,大部分士兵都是北方人,在那个交通闭塞的时代北方人是无法见到香蕉的。在这个镜头组中导演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的时代背景交代给观众,这样不会影响故事的发展,使观众可以清晰的了解故事的情节不必再看一大段对当时时代的介绍。
镜头五:在影片25分39开始的镜头组,导演在这部分镜头中多应用了摇镜头。我们在这段中可以学习到横摇和竖摇镜头的链接以及对画面的整体把握,体现了陈秋水对王碧云的爱,那是一种在长时间两个相爱的人无法再一起的一种思念之情。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里对影片在后来两个人真正的无法在一起的时候的一种无限的思念之情,从侧面的表示了男女主人公对对方的爱。
镜头六:在38分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剧情的一个小高潮,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组画面。先是以王碧云和陈秋水为主视角,对二人的对话和表现做一交代。中间插入了王牙医看表的画面,接着王牙医进入了两人的主镜头中,对二人进行催促。在最后的一小组镜头中就是以一个跟镜头的画面,加上两人分别单独的镜头和一个两人都有的全景镜头。我们可以在这一段中看到王碧云对陈秋水的爱,也能看出陈秋水对王碧云的情。导演在这里给了整部影片的一种倒叙的剧情的交代,使观众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整个故事的意义和海峡两岸那浓浓的情缘,这是不可分割的。也可以引出下面的剧情,观众会有很大的热情看完整部作品。
镜头七:45分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王碧云老了的时候在整理她的画准备画展。在镜头移到了薛子明的画像时,画面转场到了一片叶子上面有两只蝴蝶。这两只蝴蝶我们可以看做是反喻,薛子明和王碧云或者说是王碧云和陈秋水的代表。正所谓爱其所爱,又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王碧云和陈秋水真心相爱,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不能在一起。
镜头八:这个镜头是紧接着上个镜头的,先是一辆人力车走了过来,接着是应用了主观视角进行了望向薛子明,再接着就是王牙医的出现。我们在这个镜头组中可以看到和之前王牙医对待薛子明的态度是迥然不同,在这里王牙医是希望薛子明可以和王碧云在一起的。但是他忽略了王碧云对陈秋水那短暂且刻骨的爱,也忽视了陈秋水对王碧云爱的决心。所以他注定会失败,王碧云也不会和薛子明在一起。王碧云心里只有陈秋水。
镜头九:在61分钟的时候,王金娣给陈秋水也就是当时的徐秋云送行。这个镜头里导演尹力应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推拉摇移跟升降的镜头。我们可以在这个镜头组中学习很多镜头的应用。在这里大量的应用运动镜头可以加强电影在这个时候的气氛,从中可以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的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中国在当时是什么状况。也可以体现王金娣对徐秋云的感情,对他的爱。这个镜头为下面的剧情做了铺垫。
镜头十:78分钟的镜头先是一个汽车的跟镜头,之后连接着一个摇镜头。再之后导演用了一个跟推镜头,接着又用了一系列的跟镜头并在最后徐秋云以为王碧云来了所以很焦急的找着他的最爱的人。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镜头组很多画面尤其是在徐秋云即将见到他以为是王碧云的王金娣时,导演应用了不稳定的画面构图,体现了王碧云在徐秋云也就是陈秋水心中的地位。
镜头十一:88分钟王金娣和徐秋云结婚的场景,我们在这个镜头组中可以看到很多运动镜头,导演大量的引用了跳切的手法,给影片一个营造气氛的作用。先是一群人在唱歌跳舞,接着镜头就转到了徐秋云和王金娣身上,在到人们跳舞。导演把这段画面拍摄的想mv一样,但是剧情不够好。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这部影片中的一些优点和弊端,这部电影主要以刻骨的爱情、唯美的画面,但是我们在看片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整部片子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但是这些运动镜头不是给故事叙事的而是给人物的情绪和气氛。这样造成了整部影片内部节奏的空虚。导演在拍片子的时候黑场也用的太过频繁,黑场使叙事和情绪的节奏被硬性的割裂了,整部影片的时代跨越感过于严重。黑场被导演大量的投入到人物表面的情绪画面,观众无法从中得到猜测,会使观众失去现实感无法进入到剧情当中去。
还有就是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的感觉不像是真实的事件,好像是一场戏剧,我们从《云水谣》开始的长镜头就可以看出,画面过于唯美,剧情巧合行太大了。还有就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王碧云和陈秋水的爱情经历没有太多的铺垫感觉很仓促,还有就是整部电影对一些关键的小人物的描写太少,王牙医就是一个典型。
镜头十二:在108分钟的时候,画面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导演给了雄鹰跟镜头,让镜头拍到祖国的山山水水,最后导演把跟镜头变成了雄鹰的主观镜头。我们在最后的时候可以看到导演对祖国可以统一的一个希望,还有就是对这样的一个个故事一种祝福,希望他们不会重复《云水谣》中的爱人无法在一起的悲哀,也是呼吁台湾和大陆可以和平统一。
三、《云水谣》的画面
这部影片在画面上是十分唯美的,我们在这部电影上可以充分的看到书上说的各种构图法,画面像童话一样,梦幻和美丽。在这里台湾的城市住宅、台湾乡下的环境、大陆上海的繁华、纽约曼哈顿的高楼林立、香港墓地的庄重、西藏布达拉宫的雄壮、西藏雪山的美丽。摄像师的镜头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美丽的瞬间。不平衡构图、三角形构图、九宫格构图、黄金分割构图法、焦点构图法,我们看到的电影中的画面是那么的华丽。
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的过场画面是非常有意思的,像在开始的时候王碧云在和她的侄女打电话的时候画面由陈秋水的画转到了过去她认识他的时候。整个转场效果流畅,没有任何生硬感,给人一种我们就是王碧云在回忆过去难忘的往事。还有很多这种转场,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没有用什么太过华丽的转场只是在看到的事物中留下了回忆。在这部电影中对背景描述通常都是通过画面的无意识的一种表述,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但是对这部影片画面上还是有很多不足。第一,在转场时应用了太多的黑场效果,整部电影有一定的撕裂感,跳跃性太强了。第二,画面过于唯美缺乏对剧情的真实性。第三,整部影片对剧情和小人物的刻画不够详细,让观众看不明白。
四、《云水谣》的声音
在影片中声音的搭配是它的一大特点,我们称它是史诗级的也是不为过的。在声音中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人物与背景的声音和音乐的声音。
第一,人物与背景的声音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从开始的一个五分多钟的长镜头开始就会注意到人物和背景的声音在整部影片中的重要性,在开始的长镜头中从先是唱戏的声音引导镜头的方向,接着是结婚放鞭炮的声音引导镜头的转换,再接着是学生的朗朗的读书声带领了镜头的运动,最后是陈秋水的声音给了镜头目标。还有就是像王碧云听到了陈秋水的声音接着镜头给了王碧云的主观镜头然后就转到了陈秋水的画面了。整部影片中这种过场非常的多,还有就是一些背景声音来做转场效果也很多。这么做一方面是给观众一种身临之感另外一方面也使事故更加的流畅。
第二,音乐的声音
在《云水谣》中繁多地借用和挪移已在的表情稳定的歌舞形态来构建爱情场址的声音氛围,对受众进行熟悉而陌生的心灵和情感冲击。影片开始,意大利17世纪作曲家维瓦尔第代表作《四季》之《冬》的旋律扑面而来,然后,用影像介绍台北城市生活存在时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等民间音乐贯穿在依次闪过的民俗造型之间,而美国导演朱利恩·杜维威尔1938年出品的音乐传记片《翠堤春晓》主题曲《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还年轻》(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作曲、汉默斯顿填词)成为陈秋水与王碧云的爱情的融合点和主旋律。陈秋水与王金娣之间的爱情音乐背景开始杂锦式的本土化,如快板、京剧著名剧目《苏三起解》、秧歌舞、结婚时藏语演唱的载歌载舞的革命歌曲《洗衣歌》到雪崩时佛教音乐悲怆的撕心裂肺的女音《大悲咒》出现时,后现代对现存文本兼容并蓄的互文姿态到达顶点。电影中所有的音乐歌舞“插片”使用得非常恰当和煽情,虽然缺乏原创的恒永流传的爱情音律,可是符合后现代文化消费的复制本性。
在整部电影中最后在西藏的雪崩中我们听到的《大悲咒》,可以说是点睛之笔,雪山上演员在现场没有对白,只有表情和动作。这个曲子正好能体现西藏,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它的圣洁和庄严。还有秋水和金娣在艰难跋涉、突遇灾难时的悲壮。让我们在看到这段情节的时候潸然泪下。
《云水谣》这部片子从镜头到声音在到立意都是非常的出色的,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陈秋水和王碧云之间的刻骨的爱情却足以弥补了。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