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2014-10-20 21:04阅读:829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X

艺术简历
马立武,笔名,碧泽,斋号正居,197312月生,甘肃镇原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庆阳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
艺术风格
楷书师法晋楷,作品简静隽永,婉而不媚,不温不火,深得晋人三昧。在继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貌。行草以二王书风为基调,风格多变,或清雅流美,或沉郁激越,能化意入书,随势写形,善于扑捉书写的瞬间感觉,出于经典而不乏时风,作品颇有宋人风采。师从张传凯、王学岭、胡立民等名家。学书有三十多年,三岁开始学书,从欧阳询《九成宫》入手,转学赵孟頫行书,年龄稍长在孙过庭《书谱》上下过十余载功夫,2000年后受王铎、傅山影响较大,强调作品的视角效果,现上溯二王。

艺术成绩
第一、二、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乾元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铁人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赵孟頫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金山岭、长城杯”书法篆刻作品展
“丝绸之路”全国书法作品展
“朝圣敦煌”全国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提名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获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三等奖等
作品曾发表于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教育报、甘肃日报、陇东报、庆阳书画、北斗杂志等刑物。

艺术评论
博学善思 智性书写
—马立武书法管窥

一次,我的一位和马立武很熟的朋友这样说,别人是用经验写字,立武是用智慧写字,此言一出,让我咀嚼了很久,觉得有意思、有道理——确实如此。在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入国展的难度似乎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马立武将2013——2014年搞成了“马立武年”——至少在庆阳或甘肃书坛是这样的:2013年他入国展7次,2014年截止现在已经有9次入展,其中在“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中获优秀奖。这样突出的成绩使他成为庆阳书坛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于是一些关注书法的人士和渴望成功的书界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的焦点对准了马立武,想探究其中的奥秘与缘由,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马立武出生在被誉为“中国书法之乡”的甘肃镇原,自幼耳濡目染,家父叔伯、乡贤老师等各界人士的崇书之风,深深地影响着他,而聪颖好学的他小小年纪便比同龄的其他同学写得一手好字,小学的墙报、板报成为他独享的艺术舞台。年岁既长,他便流连于乡邑的书画交流场所与邻人亲友的藏品之间,眼愈高,手愈勤,十几岁已经能提笔创作了。 现在在他的“正居”仍然留有他十四岁时的墨迹。
立武自名其斋为正居,意为正大、正直、正义、正气之意,是绚烂之后的方正,是险绝之后的平正,而绝非简单的端正,寓做人与做书的道义追求于一体,很有深意。我与立武相识很久了,对这个小兄弟的为人十分敬佩,他热情、精干、睿智、有情趣,精力充沛,有一咱别样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他的一副好嗓子也为他赢得了不少人气,故而在西峰书坛人缘很好。他从90年代中期由镇原徙至西峰习书经商,可以说至今已双获丰收,生意上兴隆昌达,收益如意,艺术上渐入佳境,领先群伦,授徒传艺也相当不错,享有佳誉。现在的他有儿有女,有房有车,有名有利,有情有义,可谓在功人士,幸福家庭。
立武习字从欧阳询入手,先立构架,勤习既久,后入魏碑,取其方整烂漫之象,再于草书上下大功夫,费时十余年,小草、章草、大草、狂草均有涉及,期间书风受被称为“流行书风”的时风影响,朴拙、率稚、恣肆。2007年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在镇原举办的临摹与创作培训班,对他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为期一周的培训辅导转变了他的理念,使他很快进入到全新的渠道。他毅然否定了之前的一切,包括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心转移至行书领域和小楷方面,借鉴当代书法创作风尚和形式设计因素,潜心研究古代圣贤经典作品的全部信息,将字由大变小,融古帖和心得于一炉,大有所成,转到了书法创作的高速公路。他善于经营字内空间,在幅度不大的范围内穷极变化,将笔锋的藏露、顺逆、方圆与结字的大小、收放、奇正等巧妙结合,变换出千姿百态的字的个体,这些个体既有渊源出处,有着一种不同凡响的姿态和情趣。同时对于章法和整体设计,他也是有思想、有观点、有办法,善布白,善用印,善补空,既有远观的整体大感觉,又经得起仔细品味欣赏。这样的作品,不入展那才叫怪哩。另外,我有一种感觉,他对篆刻的研究和创作,对他的书法,特别是对局部的空间经营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设险与救险,巧与拙,开与合,实与虚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对比立武之些年前后的书法作品,也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向或者定位。他自己讲,不想先定一个调子把自己框起来,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在不断的调整中体会书法的趣味,在不断的变换中书写自己的不同感觉和思想,所以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他说他有时候有意用不同的感觉书写不同的作品,来检验自己的表现力是否满意,比如在这一件作品中突出方意,在另一件作品中则强调圆意;此幅想着以隶书笔意来写,彼幅计划参入钟繇的意韵等等。这样一来,临就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临,创就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创,自然就避免了一般化地重复和平庸。马立武曾用过“意庐”为斋号,这个意字真是恰如其分,他说创作书法就是书写思想,以此观之,确实如此。这也体现了他的匠心独具,或许恰恰就是立武的过人之处。写到这里,我联想到自己在书法教学和创作过程中悟到的一个问题,即书法分离能力或者叫提纯能力是一个高水平书法家的基本素质。就是说在创作中有意用甲时,乙、丙、丁就绝对不要跑出来;或者以甲为主,以乙为辅时,丙、丁也不能出现,乙也只能计划控制量之内;反之亦然。而现实中比较多的情形是,控制不了,分离不清,导致作品面目混乱,特点不突出。马立武的理念和作品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清晰的参照对象。
值得羡慕的还有马立武的书法状态。他是个自由文化人,不受制于人,不受无意义的杂事干扰,不需要上班、开会、抄笔记,可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这种自由的气息自然而然地贯穿于他的书作之中。他曾言,在没有其他事的时候,他就是写字、读书、教学生——点一支烟,泡一壶茶,放一首悦耳的曲子,在怡然轻松的状态下任笔纵横,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情景!反正能干的妻子已经把生意和家务打理地井井有条,这会儿他可以全然沉浸在艺术的美景里,与古人神会,和经典对话,优哉游哉!
2013年秋天,马立武与同为70后的镇原籍同道张永琦、张波、董小宁组成书法兄弟,在省城兰州举办了四人书法联展——“墨舞当歌”,取得了圆满成功,广受关注。兄弟四人不分伯仲,相得益彰,组团联展,无论从策划组织还是作品风格都给观众留下清新别致的印象,令人耳一新。既宣传了镇原,宣传了庆阳,也将他们四人整体推向了甘肃书坛的前沿。这个活动本身的启发意义尤其值得我们汲取。
我始终这样认为,一个书家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过程,追寻适合自己的笔、墨、纸、帖、体、式,追寻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同时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向已定的目标前行。一个书家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智、信念与境界的高下。在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内被称为书家的人是形形色色,悬殊甚巨,能被人景仰的人真是不多,立武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书法理念重点强调三个词——线条、悟性、书写。他说,线条是书法的基础,悟性是修养的栽培,书记写是才情的释放。我们曾邀请马立武为庆阳市书协书法大讲堂开第一讲,对大家极有裨益。在他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的独特性和敏锐性,也看到了他的思维的高度以及他对当代国展态势、风向、趣味的精确把握,然后回看他的作品,我由衷地说,的确,马立武是在用智慧写字!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小处、在细节上,更体现在大处、在宏观上。
试问一下,我们能否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书法创作理念的几个关键词呢?
马克新于2014年国庆节之际

在精神海洋里自由漫溯
—青年书法家马立武先生的书法状态
张建昕/

庆阳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神奇之地,而镇原又是镶嵌在这块神奇之地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立武生长、生活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然沾染这方灵气,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文气和简静,温文尔雅却又激情四溢,有一种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特质。谈天说地,评古论今,恣肆纵横,语出惊人。在书法圈内,属于那种帅气又有性格和才气的青年书法家。
立武对人生和现实生活早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考,因着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十多年前,他先后三次放弃了别人艳羡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书法这条没有尽头、没有保障的寂寞之路,心甘情愿地在这里欢笑、在这里祈祷、在这里迷惘、在这里寻找、也在这里失去......。书法虽是小道,却让他痴心不改,为了心中的梦想,他白天忙忙碌碌的做事,晚上通宵达旦的写字,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终于“拨得云开见月明”。如今,在高手如云的国展当中,他挥洒自如,屡屡入展获奖,博得了圈内圈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刮目相看。
立武很有性情和才情,他不善饮酒,但又是那种绝对不让朋友冷场和扫兴的人,就是不喝酒,也能像有酒助兴一样把流行歌曲和秦腔唱的有板有眼,声情并茂。我一直想,要是旁边放一把古琴,他再喝两杯酒,一定会像三国周郎一样雄姿英发,谈笑风生。
与立武一起,我们谈的更多的还是书法,于书法,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和情结,虽然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可对书法有着相同的执着和热爱,所聊之事也不离这个。立武曾经对我说过,面对碑帖、面对笔墨,他就像朋友、像情人一样热爱,用真心、用真情、用真爱感知它们,与它们沟通,与它们交流,了解它们、观察它们、理解它们......。他的话让我琢磨了很久,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像他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碑帖的海洋里,才能晓得书法的浩瀚无边和自身占有知识的局限,也才有了敬畏之心,少了狂妄之气。才能真正的静下心去与古人对话,与碑帖谈心,与笔墨交友,深入地了解它们、熟悉他们、掌握 它们。
其实,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根植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下的一种文化。它不是单单靠手来写,而是要用心去慢慢体味。先前,我见立武的作品多是在展厅里或者书法作品集里面,总体感觉是敦厚俊朗,大气率真,结体生动多变,用笔灵动沉稳,墨色浓淡相宜。
对立武作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是前一段时间的一次酒后,他邀我与市青年书协秘书长胡光华老师去他工作室喝茶聊天。时夜深人静,在柔和的灯光下,他的工作室显的素雅、整洁,长长的书桌上放满了笔墨,有几张他探索性创作的四尺斗方没来得及收拾,在书桌中间静静的躺着,隐隐散发着阵阵墨香,他指着作品谦虚的说,这是他试着如何表现书法创作中墨色的浓淡干湿枯,由于是尝试,所以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让我们见笑了。我们细细看了这几张作品,虽是内容相同,但笔墨各异,结体不同,墨色变化自然,枯润相间,用笔自然流畅,收放自如,虽不是精心创作,但也可见他对经典书法元素进行开掘提炼和吸收整合的探索和尝试。再看他工作室四周墙壁上的作品,装帧精美,形式多样,中堂、斗方、单条、楹联......,如同一个小型书法展览,我们一件一件挨着细细品味,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他的作品大气豪放却不乏细腻委婉,字形极尽变化却又相得益彰,墨法丰富多变而又协调统一,章法独具匠心而又不失自然,灵动中有沉稳,厚重中有轻灵,意深而悠远,味醇而弥久,给人以既沉着痛快,又韵味十足的美的享受。线条敏感多变,摇曳多姿,显示出立武艺术触角的丰富和跳跃。结体或苍劲豪迈,或凝重刚健,且多见奇趣和散逸,充满了感情、才情,古风弥漫,新意迭出。墨色或浓或淡,或涨或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极大丰富了作品的线条和意蕴。在洒脱飘逸的创作状态中轻松自如地释放着他独特的悟性、艺术思想、审美情怀和敢于探索、善于吸收创变的能力。
立武师从张传凯、王学岭、胡立民等名家,书法创作以行草和楷书为主,行草书先学赵孟頫,后学孙过庭,受王铎、傅山影响较大,近年来又在“二王”身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的草书雄肆豪放,气韵畅达;行书巧妙地将碑情帖意自然融合,一派天机;楷书师法晋唐,作品简静隽永,婉而不媚,巧而不俗,胜似闲庭信步,深得晋人三昧。
立武非常谦虚,这不是嘴巴上说的,而是从骨子里凸显出来的那种真诚。品茶聊天之余,瞄了一眼他那爆满的书架,显然,他是爱读书的,而且可能对书法、文学、美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知识都有涉猎。我向来并不看重当下那些只会写字而别无他长的所谓“书法家”,因为这类人除了知道几首写俗写烂的唐诗宋词和几句名言佳句之外,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几乎很少涉足,甚至一无所知。且不说当下许多书家尤其是一些年轻书家对国学之类比较陌生,其实对于很多书法本体之内的相关学问也是知之甚少。从写字到写字,从技术到技术,略无学问涵养,殊乏品位格调。但立武的与众不同也就是正好体现在他是一个注重书法与学养全面发展的人。看他创作的一些作品,内容涉猎面极广而且多为长篇大论,由此可见端倪。
立武把书法当作了一辈子的事,正如一次宴席上他看着身边温婉、漂亮的妻子满足地说,家中的小事务以及生意上的事全靠妻子打理,他只是偶尔洗洗碗,其余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无疑,他对当下的生活状态是满意的。十多年的书法生涯,他不仅结识了诸多同道师友,且不断得到大家的肯定、赞许和认可,生活很充实。
当然,这不是说立武的书法和生活目前完全达到了高山仰止的境界,他还有不足和欠缺,还需要不断锻造自己,还需要去掉书法中那些有意弄出来的“小动作”。但我不得不说,他目前的状态已经让多数人感到,未来的马立武一定不会有负大家对他的深切厚望和较高期许......

作品欣赏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镇原书法家系列--马立武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