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陕西方言"biang"字的文化解读

2010-03-08 09:32阅读:3,634
一个陕西方言字的文化解读

“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了六点六。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夹了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拴钩搭挂麻糖。坐着车车回咸阳。”这是一首在陕西关中城乡流传很广的歌谣,不是言志抒怀,唱的是一个字的写法,说的是一种老少皆知的小吃名称,Biang和Biang Biang面。这是一个字典未录,字库里没有的字,它的歌诀却传唱不衰;这种地方小吃,手工擀制,宽似裤带,长二尺有余,调以各色臊子油泼辣子,香馋诱人,关中农村妇孺皆知,家家会做,人人喜食,引发了对Biang和Biang Biang面的文化解读。陕西地方独有的汉字Biang和Biang Biang面里蕴含着特有的故事。
陕西方言"biang"字的文化解读X

我与米五斗蹲着吃Biang biang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德国人米五斗,却被陕西文化所折腰。德国汉学研究者米五斗是他的中国名。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在陕西生活学习工作多年,已身为秦人好为秦声。)

我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话说西安》百姓系列大讲堂——乡村版,走进了历史悠久的西周丰镐故地——西安户县康王村,话说关中Biangbiang面,做Biangbiang面,吃Biangbiang面,品Biangbiang书法,观Biangbiang剪纸,唱Biangbiang歌谣,赏Biangbiang面泥塑,讲Biangbiang故事,给每日离不开Biangbiang面的村民和听众献上了活色生香的Biangbiang文化大餐。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讲坛策划人之一王智所说,Biang字蕴涵的可以说是最具关中民俗特色的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关中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图腾。Biang字是关中民间自创的一个最独特的汉字,发音独一无二,书写在汉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是汉字中笔画最多、书写最复杂的,写法至少有10种,最少的54画,最多的71画,不同的写法还有多种不同的歌谣帮助人们记忆,世代相传,以歌谣记述它的书写顺序和间架结构,所以说这是一个足以单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字。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汉字?又蕴涵着什么样的文化信息?
陕西 师范大学教授、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傅功振认为biang字应该是文化字,由十个文化元素组成,包含了秦人秦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如秦人的地理环境、居住形式、饮食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格、民族精神等等。一个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这里的字其实是,盐是文明的尺度,盐为百味之祖,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关于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一个字则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诚信热忱的秉性;左边字通,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体现了秦人虎狼之师的饮食习惯;字,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尚勇精神;关于马大王的传说,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坐车回咸阳告功还乡的故事。 “坐个车车逛咸阳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
还也有一说“biangb”字成型始于秦始皇。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加之当时内忧外患,毫无食欲,急坏了皇宫上下,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不料秦始皇眼见浓香无比,一时饕餮下咽,胃口大开,始皇吃毕惊赞:这是何物?竟比山珍海味还味美上口。宦官答:biang、biang面。始皇觉得既然已成为“御用”食物,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
民间种种传说和附会,已无从考证,无法正本清源。但可以肯定的是biang字为文化造字,千年流传,留存着当地人的文化记忆。一个字,一种面食,传唱不衰的歌谣,鲜活生动,写着、吃着、唱着,陕西关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一一呈现。它不仅仅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成为当地人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构成。品尝小吃美味,品味文化韵味,吃biangbiang面,就不仅是吃面了,不正是在体验一种民俗文化吗?

留言板

下载客户端体验更佳,还能发布图片和表情~

亿万博主正在被热评!
999+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